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事成功或者失敗,而沒有後患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做到。我們從歷史上來講,只有唐朝郭子儀一個人做到了。研究郭子儀的一生,那的確漂亮極了,他對人事的處理,那是高明到極點,恐怕二十五史裡找不出第二個人。

歷史上講這個人出將入相,幾次當大元帥,而且唐德宗喊他尚父。這個尚父的稱呼,只有周武王喊過姜太公,等於是乾爹,不但是乾爹,還有老師的意義,這個名稱是珍貴極了。郭子儀由唐明皇開始,到唐明皇的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到曾孫子唐德宗,四朝的皇帝,都是郭子儀一手保駕的。唐代到後來,所有文官武將,都是他的部下,地位都很高。可是每次皇帝下命令,要他不要幹,他就規規矩矩移交清楚回家,臉色都不會擺一下的;等國家有難,邊疆敵人又打過來的時候,一聲命令叫他來帶兵,他就又出來打仗。

有一次到了唐代宗時,又同唐明皇一樣,天下大亂,在叛兵快要打到長安的時候,皇帝下命令叫他出來,他立刻就出來,一個部隊都沒有,只有身邊四五十個老弱殘兵,而叛軍的部隊有十萬之多。這怎麼打?勉勉強強把沒有經過訓練的後備兵,湊了五千人,去抗拒敵人十萬大軍。到了前方一看,他跟兒子講這不能打。那怎麼辦呢?他說我一個人去!就騎上了馬;第三個兒子也當司令官的,他說爸爸你不能去,那多危險,把他的馬拉住。他拿起馬鞭,把兒子手一鞭打開,就是說,你滾開,我告訴你,打也敗,不打也敗,只有我一個人去,死也只死我一個人,你們還有辦法;如果一打,統統沒有辦法,我們父子統統沒有了。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結果他一個人馳奔到前線,一邊喊道郭令公來了!敵人說那個郭大元帥早死了。他把軍帽拿下,滿頭白髮,把身上的衣服都解開,手上的武器丟下來,大家一看果然是他,敵人就都向他敬禮了。令公啊!大家都說你死了,所以我們造反,不好意思了。後面還有部隊來嗎?郭子儀說沒有部隊,就我一個人來。此時他兒子也帶了幾百人過來,他回頭看見,手一揮,你們滾回去!他一個人把敵人將領的手一拉,然後幾句話給他一講,就不打仗了。

可是呢,你看他不只一次,經過多少次的危急,有那麼大的功勞,等到天下沒有事了,皇帝又叫他回去,他就下臺一鞠躬,立刻就回家,絕無怨言。後來活到八十歲,八個兒子七個女婿,幾十個孫子來向他請安問好,連家裡的傭人一共三千多人口,所以叫“大富貴,有壽考”。

我們曉得做人做事,大事小事一樣,孔子講的“若成若不成,而無後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只有那個郭子儀做到了,他的功勞之高,比皇帝偉大得多了。“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上面沒有懷疑他有野心,出將入相幾十年,全國高級幹部都是他的學生部隸,而自己沒有驕傲,這兩點是他人所做不到的。第三點更難,他私人的生活很奢華,換句話說,他生活有點吊兒郎當,蠻不在乎!可是社會上,上面是政府,下面是民間,沒有一個人批評他不對。這三點,都是人所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所以歷史也認為他是古今以來第一人。

因此我常常告訴同學們,學軍事的,學政治的,應該以他為榜樣。他最了不起的長處是度量大。當時皇帝面前最吃香,權利很大的一個太監魚朝恩,曾用各種花樣來整他,但他並沒有記恨,而包容了人家。最後魚朝恩沒有辦法,把他的祖墳挖了。當然他也曉得是魚朝恩乾的,連皇帝也知道,但他也不動聲色。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結果有一次皇帝問起要追究一下。他告訴皇帝,我帶兵幾十年,我的部隊在外面,挖人家墳墓的事情也一定很多,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啦!

魚朝恩便來邀請他同遊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這個時候的宰相是元載,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載知道了這個消息,怕魚朝恩拉攏郭子儀,問題就大了。這種政壇上的人事糾紛,古今中外,都是很頭痛的事。因此,元載派人秘密通知郭子儀,說魚朝恩的邀請,是對他有大不利的企圖,要想謀殺他。郭子儀的門下將士,聽到這個消息,極力主張要帶一批武裝衛隊去赴約。郭子儀卻毅然決定不聽這些謠傳,只帶了幾個必要的家僮,很輕鬆地去赴會。他對部將們說:“我是國家的大臣,他沒有皇帝的命令,怎麼敢來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對付我,你們怎麼可以反抗呢?”

就這樣他到了章敬寺,魚朝恩看見他帶來的幾個家僮們戒備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問他有什麼事。於是郭子儀老老實實告訴他外面有這樣的謠傳,所以我只帶了八個老家人來,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動手時,還要煞費苦心地佈置一番。他這樣的坦然說明,感動得魚朝恩掉下了眼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這樣長厚待人的大好人,這種謠言,實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你看,他有這樣大的量,所謂量大福大。所以告訴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有一個郭子儀的故事後來也編成了平劇及其他地方戲。唐明皇因安祿山之亂由京城逃走,一直逃到了四川成都,終於靠郭子儀打敗了安祿山,收復兩京,迎唐明皇還都。郭子儀也因功封王。以後唐代宗把公主下嫁郭子儀的兒子。有一次小夫妻吵架吵得很厲害,郭子儀的兒子說,公主有什麼稀罕,你父親的天下,若不是我父親替你們打回來,還有你公主當嗎?這句話的確講得太嚴重了。

公主氣了,馬上回宮去報告唐代宗。郭子儀聽了兒子的報告,也嚇壞了,知道這件事可不得了,馬上把兒子綁起來送到宮中去。唐代宗自然先聽到了公主的報告,說郭子儀他們意圖造反,唐代宗安慰了女兒一番,要她先在宮裡休息。見親家把女婿綁進宮來,不但不生氣追究,反而問老親家好好把個兒子綁進宮來是為了什麼?郭子儀報告並論罪一番。唐代宗真是個好皇帝!他對郭子儀說,他們小倆口吵架是年輕人的常事,你去管他幹嘛呢?“不痴不聾,不做阿姑阿翁。”

郭子儀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建築的時候,他閒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隻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就想透了人生的道理,更通達了。

另有一則故事,也是在郭子儀的晚年,他退休家居,忘情聲色來排遣歲月。那個時候,後來在唐史《奸臣傳》上出現的宰相盧杞,還未成名。有一天,盧杞來拜訪他,他正被一班家裡所養的歌伎們包圍,正在得意地欣賞玩樂。一聽到盧杞來了,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會客室的屏風後面去,一個也不準出來見客。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他單獨和盧杞談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們問他:“你平日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談談笑笑,為什麼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這樣的慎重。”郭子儀說:“你們不知道,盧杞這個人,很有才幹,但他心胸狹窄,睚眥必報。長相又不好看,半邊臉是青的,好像廟裡的鬼怪。你們女人們最愛笑,沒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見盧杞的半邊藍臉,一定要笑,他就會記恨在心,一旦得志,你們和我的兒孫,就沒有一個活得成了!”不久盧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過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過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殺身抄家的冤報。只有對郭子儀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還是曲予保全,認為郭令公非常重視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講到這裡又想到另外一則李太白與郭子儀有關的故事。在郭子儀初出茅廬,擔當小軍官時候,因為不小心犯了軍法,而被扣押。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這位少壯軍官,一聽到消息,就來找到郭子儀的長官說情,這個長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從輕處置,平安無事。等到後來安祿山造反以後,天寶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潯陽,卻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王李磷相識,拉他參加幕府。永王名義上是起兵勤王,實際上也想趁機上臺當皇帝,因此而違抗肅宗的東巡詔命,結果兵敗於丹陽,李白也受到牽累,在潯陽坐牢,後來又要被流放到夜郎。

好在郭子儀已收復兩京,名震一時,功勞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牽連致罪,就拿他的戰功極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這件歷史故事記載在唐人的詩話中,是否真實,我們不講考據。不過一個名士和名將的知遇結合,卻是人們情願相信確有其事,而且也顯見古人長厚,好人好事的一報還一報,很是痛快淋漓。

所以不管做人或者做事業,當一個平民老百姓或當個老闆、當個領袖,要“勞而不伐”,就是有功勞自己卻不傲慢。郭子儀福祿壽考俱全,是當時朝野中外都非常敬重的人。但是你要研究到郭子儀的一生,那就是“勞”而“謙”。因為“勞”、“謙”,所以他能活到八十多歲,福祿壽考,歷史上找不出第二個人。他是真正做到了“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對國家有那麼大的功勞,自己決不認為有功勞,至少不作自我表現,所謂“天下和尚不吃葷,肚子裡有素(數)”,他不自我表現而已。也可以看出他的立身處世,真正做到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風格。像郭子儀這樣作為,處處合於老子的“衝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經大法。無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後成為歷史上 “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名臣之一。

摘編自《莊子諵譁》《論語別裁》《易經系傳別講》《老子他說》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諸位年輕同學注意,現在是工商業時代,你們將來當老闆,或者做官,做一個領導人,就是這個原則。下面人所需要的,你能夠給他,“與之,聚之”,大家要吃飯,你能夠弄來米,給大家吃飯,這就對了。“所惡”,下面人不要的,你不要給他。換句話說,當一個家長也好,一個領導人也好,一個老闆也好,如果一個真正的大丈夫,要建立事業的人,天下的苦頭自己來吃;好的東西都歸你們,這是仁政的道理,仁恕的道理,也就是中國文化做人的道理。

我們這個舊本子上,有朱子一段小批註,我也非常同意。朱子引用《漢書·晁錯傳》:“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這是漢朝晁錯對漢景帝講的話,也就是政治的大原則,是古今中外人的心理。人的心理要什麼呢?第一要壽命,要活得好好的,還要活得長命。第二是要錢,個個都富有,要幸福,要福利。第三要平安,天下太平。第四呢,還要享受,一共是四點。

人類所需要的,其實就是每一個人的想法,我們自己想想,也是當然如此。所以我們找人算命,問能活多少歲啊?算命的說,放心,起碼八十幾到九十啊。這樣一定多給兩個錢,本來五十塊也要給六十塊,因為講得好聽嘛!問將來有沒有錢?哎,大富。富到什麼程度?這個大富,沒個標準的,窮人今天得一百塊錢就算大富了,反正你不給他說明就不要緊。再問老運好不好?哎,享福,平安啊,好啊,真好。反正給他說好聽的,這就是人情。人,要壽命,要財富,要平安,要享受。所以呀,要讀書通理才能明白。現在大家講群眾心理學啊、政治心理學啊,這種學、那種學,原則都在這裡,古書上都有。不是說外國人的思想比我們特別高明一點,沒有這回事;我們自己寶庫裡頭,前輩的經驗太多了,都有書寫下來,只是我們自己不去研讀而已。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孟子現在作結論,“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所以民怎麼會歸仁呢?剛才我們解釋“仁”,是福利、福惠,天下哪個人不要求福利,不要求享受?所以說,孟子孔子講仁政。仁政的道理,現在孟子自己作批註,“所欲,與之”,就是別人要的,我給他;“聚之”,我幫忙他拿到,都給他,這就是“仁”。“所惡”的,別人討厭的,不給,我自己來承受,痛苦我來負擔,這就是仁政。那樣一來,當然天下都歸仁啊,那還不好嗎?痛苦的歸你,好的歸我,我當然來啊,於是天下就歸仁了。

所以嚴格地說,照哲學的立場來講,人性的反面就有那麼可惡,那麼自私。孔孟之道,是站在一個領導人的立場,站在一個君位的立場,講付出的道理,講仁義的道理。如果我們站在哲學的另一個立場看人類的心理,人為什麼需要別人給我們仁?可見我們自己是非常自私的,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研究哲學了,也可以讀懂孔孟之道了,人性的反面也就瞭解了。孟子講的是正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所以人喜歡歸仁,就像水都喜歡向下匯聚一樣。換句話說,人類眾生的心理,也像“獸之走壙也”,就像那些野獸喜歡走到曠野一樣。

《孟子與離婁》

南懷瑾老師: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第一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