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事成功或者失败,而没有后患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做到。我们从历史上来讲,只有唐朝郭子仪一个人做到了。研究郭子仪的一生,那的确漂亮极了,他对人事的处理,那是高明到极点,恐怕二十五史里找不出第二个人。

历史上讲这个人出将入相,几次当大元帅,而且唐德宗喊他尚父。这个尚父的称呼,只有周武王喊过姜太公,等于是干爹,不但是干爹,还有老师的意义,这个名称是珍贵极了。郭子仪由唐明皇开始,到唐明皇的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到曾孙子唐德宗,四朝的皇帝,都是郭子仪一手保驾的。唐代到后来,所有文官武将,都是他的部下,地位都很高。可是每次皇帝下命令,要他不要干,他就规规矩矩移交清楚回家,脸色都不会摆一下的;等国家有难,边疆敌人又打过来的时候,一声命令叫他来带兵,他就又出来打仗。

有一次到了唐代宗时,又同唐明皇一样,天下大乱,在叛兵快要打到长安的时候,皇帝下命令叫他出来,他立刻就出来,一个部队都没有,只有身边四五十个老弱残兵,而叛军的部队有十万之多。这怎么打?勉勉强强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凑了五千人,去抗拒敌人十万大军。到了前方一看,他跟儿子讲这不能打。那怎么办呢?他说我一个人去!就骑上了马;第三个儿子也当司令官的,他说爸爸你不能去,那多危险,把他的马拉住。他拿起马鞭,把儿子手一鞭打开,就是说,你滚开,我告诉你,打也败,不打也败,只有我一个人去,死也只死我一个人,你们还有办法;如果一打,统统没有办法,我们父子统统没有了。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结果他一个人驰奔到前线,一边喊道郭令公来了!敌人说那个郭大元帅早死了。他把军帽拿下,满头白发,把身上的衣服都解开,手上的武器丢下来,大家一看果然是他,敌人就都向他敬礼了。令公啊!大家都说你死了,所以我们造反,不好意思了。后面还有部队来吗?郭子仪说没有部队,就我一个人来。此时他儿子也带了几百人过来,他回头看见,手一挥,你们滚回去!他一个人把敌人将领的手一拉,然后几句话给他一讲,就不打仗了。

可是呢,你看他不只一次,经过多少次的危急,有那么大的功劳,等到天下没有事了,皇帝又叫他回去,他就下台一鞠躬,立刻就回家,绝无怨言。后来活到八十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几十个孙子来向他请安问好,连家里的佣人一共三千多人口,所以叫“大富贵,有寿考”。

我们晓得做人做事,大事小事一样,孔子讲的“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只有那个郭子仪做到了,他的功劳之高,比皇帝伟大得多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上面没有怀疑他有野心,出将入相几十年,全国高级干部都是他的学生部隶,而自己没有骄傲,这两点是他人所做不到的。第三点更难,他私人的生活很奢华,换句话说,他生活有点吊儿郎当,蛮不在乎!可是社会上,上面是政府,下面是民间,没有一个人批评他不对。这三点,都是人所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所以历史也认为他是古今以来第一人。

因此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学军事的,学政治的,应该以他为榜样。他最了不起的长处是度量大。当时皇帝面前最吃香,权利很大的一个太监鱼朝恩,曾用各种花样来整他,但他并没有记恨,而包容了人家。最后鱼朝恩没有办法,把他的祖坟挖了。当然他也晓得是鱼朝恩干的,连皇帝也知道,但他也不动声色。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结果有一次皇帝问起要追究一下。他告诉皇帝,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队在外面,挖人家坟墓的事情也一定很多,我也管不了那么多啦!

鱼朝恩便来邀请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这个时候的宰相是元载,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载知道了这个消息,怕鱼朝恩拉拢郭子仪,问题就大了。这种政坛上的人事纠纷,古今中外,都是很头痛的事。因此,元载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对他有大不利的企图,要想谋杀他。郭子仪的门下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去赴约。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带了几个必要的家僮,很轻松地去赴会。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

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恩看见他带来的几个家僮们戒备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问他有什么事。于是郭子仪老老实实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我只带了八个老家人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他这样的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恩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长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你看,他有这样大的量,所谓量大福大。所以告诉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有一个郭子仪的故事后来也编成了平剧及其他地方戏。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由京城逃走,一直逃到了四川成都,终于靠郭子仪打败了安禄山,收复两京,迎唐明皇还都。郭子仪也因功封王。以后唐代宗把公主下嫁郭子仪的儿子。有一次小夫妻吵架吵得很厉害,郭子仪的儿子说,公主有什么稀罕,你父亲的天下,若不是我父亲替你们打回来,还有你公主当吗?这句话的确讲得太严重了。

公主气了,马上回宫去报告唐代宗。郭子仪听了儿子的报告,也吓坏了,知道这件事可不得了,马上把儿子绑起来送到宫中去。唐代宗自然先听到了公主的报告,说郭子仪他们意图造反,唐代宗安慰了女儿一番,要她先在宫里休息。见亲家把女婿绑进宫来,不但不生气追究,反而问老亲家好好把个儿子绑进宫来是为了什么?郭子仪报告并论罪一番。唐代宗真是个好皇帝!他对郭子仪说,他们小俩口吵架是年轻人的常事,你去管他干嘛呢?“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

郭子仪退休以后,皇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在兴工建筑的时候,他闲来无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监工。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要筑得坚固。这名泥水匠对郭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他这番话,拄着杖走了,再也不去监工。这个泥水匠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实际经验,而郭子仪听了以后,就想透了人生的道理,更通达了。

另有一则故事,也是在郭子仪的晚年,他退休家居,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他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伎们包围,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们最爱笑,没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讲到这里又想到另外一则李太白与郭子仪有关的故事。在郭子仪初出茅庐,担当小军官时候,因为不小心犯了军法,而被扣押。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这位少壮军官,一听到消息,就来找到郭子仪的长官说情,这个长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从轻处置,平安无事。等到后来安禄山造反以后,天宝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浔阳,却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王李磷相识,拉他参加幕府。永王名义上是起兵勤王,实际上也想趁机上台当皇帝,因此而违抗肃宗的东巡诏命,结果兵败于丹阳,李白也受到牵累,在浔阳坐牢,后来又要被流放到夜郎。

好在郭子仪已收复两京,名震一时,功劳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牵连致罪,就拿他的战功极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这件历史故事记载在唐人的诗话中,是否真实,我们不讲考据。不过一个名士和名将的知遇结合,却是人们情愿相信确有其事,而且也显见古人长厚,好人好事的一报还一报,很是痛快淋漓。

所以不管做人或者做事业,当一个平民老百姓或当个老板、当个领袖,要“劳而不伐”,就是有功劳自己却不傲慢。郭子仪福禄寿考俱全,是当时朝野中外都非常敬重的人。但是你要研究到郭子仪的一生,那就是“劳”而“谦”。因为“劳”、“谦”,所以他能活到八十多岁,福禄寿考,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他是真正做到了“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功劳,自己决不认为有功劳,至少不作自我表现,所谓“天下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他不自我表现而已。也可以看出他的立身处世,真正做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像郭子仪这样作为,处处合于老子的“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经大法。无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 “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摘编自《庄子諵譁》《论语别裁》《易经系传别讲》《老子他说》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诸位年轻同学注意,现在是工商业时代,你们将来当老板,或者做官,做一个领导人,就是这个原则。下面人所需要的,你能够给他,“与之,聚之”,大家要吃饭,你能够弄来米,给大家吃饭,这就对了。“所恶”,下面人不要的,你不要给他。换句话说,当一个家长也好,一个领导人也好,一个老板也好,如果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要建立事业的人,天下的苦头自己来吃;好的东西都归你们,这是仁政的道理,仁恕的道理,也就是中国文化做人的道理。

我们这个旧本子上,有朱子一段小批注,我也非常同意。朱子引用《汉书·晁错传》:“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这是汉朝晁错对汉景帝讲的话,也就是政治的大原则,是古今中外人的心理。人的心理要什么呢?第一要寿命,要活得好好的,还要活得长命。第二是要钱,个个都富有,要幸福,要福利。第三要平安,天下太平。第四呢,还要享受,一共是四点。

人类所需要的,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想法,我们自己想想,也是当然如此。所以我们找人算命,问能活多少岁啊?算命的说,放心,起码八十几到九十啊。这样一定多给两个钱,本来五十块也要给六十块,因为讲得好听嘛!问将来有没有钱?哎,大富。富到什么程度?这个大富,没个标准的,穷人今天得一百块钱就算大富了,反正你不给他说明就不要紧。再问老运好不好?哎,享福,平安啊,好啊,真好。反正给他说好听的,这就是人情。人,要寿命,要财富,要平安,要享受。所以呀,要读书通理才能明白。现在大家讲群众心理学啊、政治心理学啊,这种学、那种学,原则都在这里,古书上都有。不是说外国人的思想比我们特别高明一点,没有这回事;我们自己宝库里头,前辈的经验太多了,都有书写下来,只是我们自己不去研读而已。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孟子现在作结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所以民怎么会归仁呢?刚才我们解释“仁”,是福利、福惠,天下哪个人不要求福利,不要求享受?所以说,孟子孔子讲仁政。仁政的道理,现在孟子自己作批注,“所欲,与之”,就是别人要的,我给他;“聚之”,我帮忙他拿到,都给他,这就是“仁”。“所恶”的,别人讨厌的,不给,我自己来承受,痛苦我来负担,这就是仁政。那样一来,当然天下都归仁啊,那还不好吗?痛苦的归你,好的归我,我当然来啊,于是天下就归仁了。

所以严格地说,照哲学的立场来讲,人性的反面就有那么可恶,那么自私。孔孟之道,是站在一个领导人的立场,站在一个君位的立场,讲付出的道理,讲仁义的道理。如果我们站在哲学的另一个立场看人类的心理,人为什么需要别人给我们仁?可见我们自己是非常自私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研究哲学了,也可以读懂孔孟之道了,人性的反面也就了解了。孟子讲的是正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所以人喜欢归仁,就像水都喜欢向下汇聚一样。换句话说,人类众生的心理,也像“兽之走圹也”,就像那些野兽喜欢走到旷野一样。

《孟子与离娄》

南怀瑾老师: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第一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