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淡頂
這個問題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空說無力,不妨以盛極一時的“戰國四公子”為例淺談,取題名——“戰國四公子之帝王心”。
千古帝王,悠悠萬事;功高震主,難得善終。“戰國四公子”,實乃時勢造英雄。這“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亦無法在“臥榻之側”從容鼾睡,終是“鳥盡弓藏”、行至盡頭。
古云:"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進時思退,得手思放”可謂金玉良言,違者多遭劫難,屢試不爽。
戰國四公子,除了春申君黃歇,其餘三人均是皇親,貴不可言。四人之中,首推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力挽狂瀾,遂一戰成名、無人能出其右,乃得太史公“名冠諸侯”之高評。只是這信陵君自己贏得美名,用的卻是他異母大哥魏王軍隊、偷的是魏王兵符、殺的是魏王大將,可想而知,嚇得不敢回去,留趙十年不歸;這留就留吧,還到處收買人心、挖平原君的牆角——人品真是“沒誰”了。等到魏王獨木難支、召回信陵君時,兩兄弟抱頭痛哭,哭完封了個上將軍,自此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魏大將軍還忙裡偷閒搞了本《魏公子兵法》,當真是忙裡忙外、不亦樂乎。不過,功高蓋主,西秦間諜只一句“諸侯只聞魏公子而不聞魏王”,魏王便即刻翻臉,將那信陵君打入冷宮、永不敘用——結局?魏公子喝了四年酒,終於把自己給喝死了。此下場看似荒誕,其實早已禍根深種——不知好歹、不懂進退、不謀後路,死了活該!
其餘三位,下場也不好。春申君黃歇,以死相幫楚考烈王,逃回楚國登上大位;之後在楚為相二十年,跟呂不韋一樣,送了個已“珠胎暗結”的小妾給楚王;好不容易熬到楚王去世、自己骨血上位,卻因大意,被小妾之兄先下黑手、斬於宮門之內,並受滅族之禍,死不瞑目!
孟嘗君田文,被齊王二度廢棄,後又到魏為相,雖中立於諸侯,仍遭眾滅、絕嗣無後,死得徹底!
平原君趙勝,算是勉強終老,為相之路是“三上三下”,最後更是“利令智昏”,致使趙幾乎陷於亡國、葬送祖宗基業,不死何用?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萬事有度、物極必反”,正如“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風華正茂時,慎之;急流勇退後,安之。
凝雨說物
如題,“信任”是何種程度的信任?是推心置腹,還是僅僅對能力的信任?
既然能得到重用,對其能力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這個層面上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秦孝公用商鞅,比如劉邦用韓信,比如趙構用岳飛,比如萬曆皇帝用張居正,比如慈禧用曾國藩……這些人能得到重用,甚至在某些時候能夠一攬軍權,君王肯定對他們的能力非常信任,然而僅僅就停留在對“能力”的信任上。
由能力的信任上升到人品的信任,也就是推心置腹的信任,在歷史上卻例子少有,在這個層面上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也並不代表完全沒有,比如齊桓公用管仲,比如秦二世用趙高,比如劉備用諸葛亮……無論好壞,這些帝王基本上對得到重用的重臣無話不說,推心置腹,以至於敵人的離間計都無法實施。
不過話雖如此,然而人情總是薄如紙,更何況涉及到個人利益的君臣關係,想得到完完全全的信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沐兮魚鄰
在古代,不論是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還是割據一方的勢力之主,都少不了追隨之人。如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麾下也有其重用的謀士以及武將。而對於皇帝來說,朝堂之上,更是有他重用的大臣。而在歷史上這些受重用的人,是否就代表一定受到了君主的信任呢?
我認為,重用之人不一定就是信任之人。
以皇帝為例,在我國曆史上,大多數皇帝性格上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多疑”,如明太祖朱元璋、清朝雍正帝等。像朱元璋,在其在位期間,“胡惟庸,藍玉”二人,是有著“從龍之功”的明朝開國功臣,在明朝的朝堂上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清除了。舉這個例子,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表達:不管你有多麼受到重用,有多大的功勞,對於“皇帝”而言,他都不會絕對的信任你,而且,只要他對你有一絲的猜疑,就會很果斷的出手。
對於皇帝來說,不論是開國君主還是通過繼承而成為的皇帝,在他們坐上龍椅成為皇帝的那天,他們就是孤家寡人,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是“先君臣,後父子”,更何況只是自己重用的大臣呢。作為皇帝,他們對於重用的大臣,看重的是能力,是重用了這些人,能夠更好的管理國家以及國家更好的發展,但是,皇帝還要去考慮“自家江山”的穩固,所以,他沒有也不能有對重用之人絕對的信任。
當然,事無絕對,也不能片面的說受重用的人沒有受到君主的信任。
說與山鬼聽
受重用是因為有威望,又能力。有著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舍掉他沒有人能夠鎮住場子。但正因為鎮得住場子,贏得了大家的擁戴。相應的降低了皇上的威信。這就會讓皇上很不舒服。於是在能夠有替代我感覺威脅自己的情況下。就會除之而後快。這樣的例子在我國曆史上不剩枚舉。
歷史上最有名的明朝的火燒慶功樓,就是皇上朱元璋擔心一些有功之臣會功高震主而採取的一種措施。受信任則是對其道德品質,做人底線的一種認可,同時也是自信有能力可以依靠對方的一種表現。因而受信任的未必身在高位。
受君主重用而不受信任的大臣很多,特別是手握重兵,建了重大功勞且受邊關將士愛戴的的邊關將帥們,皇上為了防止他們擁兵自重,功高震主,會採用種種方法去轄制他們,最常用的法子就是將他們的眷屬留在京都。或者派出親近的不同派別的人任副職以堅督他們。大部分時侯是二者相輔運。
而那些位高權重的將帥,為了解除皇上的猜疑,不但會把家眷留在京城中,有時還會採取點特殊措施,如唐朝的郭子儀,為了消除皇帝的懷疑,只要皇帝傳喚,不論是什麼時間,他都隨叫隨到,態度恭敬的很,甚至不梳妝打扮,不帶兵丁護衛, 不僅如此,郭子儀還把家中的圍牆給拆了,讓一家人的行為舉止暴露在眾人眼中,甚至允許小商小販把攤位擺到他家的門前。
當然啦,也有許多重臣因為平時因功勞卓著而自高自大,唯我獨尊,不怕皇帝放在眼中,功高震主,因而受到皇帝的懷疑,被皇帝找藉口除去了。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
萍風竹雨123
這個的分情況來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有著數不清楚的例子。
第一種,重用但是不信任,比如楚漢時期的劉邦和韓信,劉邦困於漢中,想要出軍中原,但是手底下沒有一個能夠獨擋一面,和項羽集團正面交鋒的戰略型統帥。樊噲、夏侯嬰之流為將有餘,但是做帥不足。直到韓信的出現,劉邦通過蕭何才發現韓信的確是個經天緯地之才,但是他沒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經驗呀,但是劉邦願意在韓信身上賭一把,封他做了大元帥。因為底下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信班底,可以隨時架空韓信,如果能夠利用韓信擊潰項羽,那肯定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後來韓信攻趙伐齊,一步步做大,讓劉邦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但是項羽還是自己的主要對手,只能封韓信為齊王,其實這時候劉邦已經動了殺心,無奈只有韓信能與項羽一戰,只好忍了。直到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就開始著手對付韓信了,後來結果大家都知道。
第二種,重用而且信任,漢武帝和衛青。雖然有著衛子夫這一層關係,但是不得不說漢武帝的胸襟真的是寬闊。舉國支持衛青,軍事大權都交給了他,他相信只有完全信任衛青,才能做出一番事業。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他是對的。衛青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成就了功名。
所以這是要分具體情況來看待的,因為每個帝王的胸襟是不一樣的。具體面對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憤怒的小鐵鍋
成熟的君主不會信任任何人,他們更喜歡看臣子相互掐架,自己當裁判,保持勢力平衡。
az2777
重用者一定是利而用之,而不一定是愛而用之。
舜日堯天
非也非也,就拿現在的最簡單的企業主來說好了,重用一個管理人員是因為他有那個能力有利用價值,要說信任那是不太可能的,只要能為企業帶來效益就行
溫柔de公敵
真正的是既防且用,就像老虎,捕獵物時放出來,到家了,就被關在籠子裡。沒見哪個人,睡覺摟著老虎的。
大山村裡人
不是,飛鳥盡,良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