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變局
“三藩”在江南地區,各自佔據一方,兵精糧足,最強大的時候佔據清朝近一半的兵馬,威脅非常大。
實際上清朝入關以後,分封“三藩”也是迫不得已。
清兵入關以後能夠打下龐大的地盤,真正的戰爭潛力已經發揮到了極致,這還是在“三藩”和其他叛將的共同努力下做到的。
因此,清廷不得不分封“三藩”,依靠“三藩”統治江南地區。
一個目的是壓制南明遺民,避免反清勢力所大;另一個目的“三藩”本來就是投降清朝的明朝叛將,不可能得到南明遺民的認可,避免“三藩”勢力做大。
可以說在分封“三藩”之初,清朝就做好了,在勢力強大以後,圍剿清除“三藩”的準備。
“三藩”雖然起兵造反,但表現大不相同。
“三藩”雖然都各回各懷鬼胎,但是一心一意想要造反的是吳三桂,其他的人都是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心不甘、情不願。因此,走上造反的道路。
甚至其中的尚之信,還在“三藩”叛亂的時候,首鼠兩端,一方面投靠吳三桂,另一方面在後期又投靠清朝,進攻吳三桂,還想要保存實力,不想盡全力。
“三藩”之中,死的最慘的還是耿精忠。
“三藩之亂”結束後,尚之信得到一個賜死的下場,吳三桂和他的孫子吳世璠自殺身亡,雖然比較悲劇,但是也沒有受到什麼折磨。
死的最慘的無疑是耿精忠,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本來我也感覺耿精忠很冤枉,但是後來才發現,耿精忠做了幾個非常瘋狂的舉動,遭到了康熙的嚴重不滿。
耿精忠到底做了什麼?被康熙凌遲處死。
一、耿精忠打出了“復明”的旗號,得到了大批百姓的擁護;
二、耿精忠廢除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全面恢復漢服漢制,遵從明朝的制度;
三、耿精忠廢除康熙朝發行的“康熙通寶”,自鑄“裕民通寶”,流行深廣;
四、耿精忠邀請臺灣鄭經進軍內陸,攻佔了沿海地區的很多地方,兵勢甚盛;
五、叛亂失敗後,耿精忠獻出“總統將軍印”,私下裡準備率水師外逃,但是被投降滿清的部下阻擋。
可以說,耿精忠準備得非常充分,為了“反清復明”也是拼了,可以說一點也沒有給自己留後路,怪不得康熙這麼恨耿精忠。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耿精忠是清初三大漢族藩王之一,與吳三桂、尚之信先後發動了歷時長達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這場清初規模最大的叛亂雖以吳三桂為首,但耿精忠的行為卻比吳三桂更為可惡,最終也導致了康熙將其凌遲處死。
那麼耿精忠究竟做了什麼讓康熙無法無忍的事情呢?
三藩反叛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原是明末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手下的參將,袁崇煥矯詔斬殺毛文龍後,其舊部大都投靠了後金。1633年(明崇禎六年)2月,耿仲明、孔有德投靠後金,受到後金大汗皇太極的盛情接待。
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1649年(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鎮守福建。耿仲明死後,由耿繼茂承襲王爵,1671年(康熙十年)耿繼茂卒,由長子耿精忠承襲王爵。
1673年,康熙帝下詔撤藩,平西王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先發動叛亂。
1674年,耿精忠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兵分三路進攻浙江溫州、金華、江西廣信等地,並邀臺灣鄭經攻打沿海郡縣,一時間兵勢強盛。
戰敗投降
耿精忠起兵響應叛亂的消息震驚朝野,康熙派康親王傑書統兵平叛。傑書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在收復浙江失地後進軍福建。
與此同時,三藩之亂的矛盾開始顯露,鄭經出兵佔據了福建漳州、泉州、興化、汀州等地,耿精忠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1676年(康熙十五年)10月,傑書統領大軍破仙霞關,克建寧、延平等府,兵鋒直逼大本營福州。
傑書奉朝廷之命傳檄耿精忠令其率部投降,走投無路的“總統兵馬大將軍”只好獻上印章,坦身露體向清軍請降。
再蓄反志
耿精忠投降後,請求從徵臺灣鄭經,以功贖罪,獲朝廷恩准。隨後,耿精忠聯合清軍擊敗鄭經,將其趕回臺灣,又進軍潮州,擊敗尚之信,奉朝廷之命鎮守潮州。
1680年(康熙十九年),投降後的耿精忠再蓄反志,被部下告發。康親王傑書上表奏請逮捕耿精忠,康熙詔令其入京覲見,以“負恩謀反”的罪名革去王爵,交由法司審理。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大學士明珠奏稱“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過大於尚之信。”康熙接受建議,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黨羽數人一併凌遲處死。
耿精忠死後,範承謨之子範時崇分割其肉,以祭奠父親的在天之靈。
耿精忠受朝廷深恩,襲封靖南王爵,卻聯合吳三桂起兵謀反,是三藩之亂中第二位興兵作亂的藩王。在被康親王傑書擊敗後,朝廷不計前嫌接受其投降,可他卻沒有絲毫感恩之心,竟敢再蓄異志,最終身受酷刑而死。這一切純屬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歷史茶坊
福建耿精忠與雲南吳三桂、廣東尚可喜並列為清初三大藩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以“負恩謀反”罪,將耿精忠處死。在古代謀反是重罪,基本上誅滅九族,耿精忠雖然被凌遲處死,但康熙並沒誅連其家人。所以耿精忠犧牲一個人的性命,保全了家人也算值了,同時也說明了康熙還算是一個厚道的人。
(康熙劇照)
負恩,顧名思義就是有負皇恩,言下之意清朝政府對耿精忠不錯,事實也是如此。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來是皮島毛文龍手下的大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後,耿仲明投降了努爾哈赤,後被編入漢軍正黃旗。清軍入關後,耿仲明與吳三桂一樣,都為清朝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順治賜封其為靖南王,成為了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
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繼承了王位。1671年耿繼茂去世,王位就到了兒子耿精忠手裡。如此看來,耿家的王位屬於世襲罔替,也算是清政府的恩德之一。另外,早在1655年,耿精忠就娶了當時的肅親王豪格之女為妻,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與順治為同父異母的兄弟,論輩份耿精忠與康熙皇帝成了表親。所以,康熙皇帝對他的信任要遠高於吳三桂與尚可喜。
由於有了皇親這層關係,耿精忠在福建可以說是為所欲為,跑馬圈地、興建王府,雄霸一方。康熙親政後,三藩之患對於清朝的危脅如鯁在喉,已經到了不除不快的境地,於是康熙皇帝於1673年,正式下詔拆撤三藩。耿精忠聞訊,馬上開始鑄造錢幣,他管轄下的百姓即不用剪髮也不用易服,一切回覆明朝舊制,完全以一國自居。這還不算,耿精忠還借“復明”的名義,大肆擴存自己的力量。
(
耿精忠
畫像)
不出康熙所料,削藩令一下,蓄謀已久的吳三桂率先起兵反叛,耿精忠則以統領兵馬大將軍兵分三路,積極響應,只有尚可喜表示服從政令。但沒多久,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眼見形勢一片大好也反了,臺灣的延平王鄭經也加入了轟轟烈烈的反清大軍。一時間,反清復明的大軍勢如破竹,席捲東西半壁江山。但是所謂的“三藩”起兵,只是形式上的聯盟,並沒有統一的協同指揮,關鍵各自為政、相互猜忌,最終離心離德。首先耿精忠的軍隊就因軍餉不足而士氣大減,最後竟然成了劫掠百姓的強盜,如此一來,三路大軍很快就被清軍擊破,耿精忠成為了第一個被控制的藩王。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耿精忠選擇了投降,並奏請康熙皇帝要求保留王位,帶兵平滅鄭經和尚之信,將功贖罪,於是耿精忠搖身一變又成了清軍的打手。耿精忠雖然打不過清軍,但對付昔日的盟友還是很有一套,沒多久就將鄭經和尚之喜挫敗。但是耿精忠這次的“忠心”並沒有換來朝廷的信任。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當耿精忠躊躇滿志的時候,部下告發其投降的目的是韜光養晦,時機成熟還會造反。當時全國的叛軍已經趨於瓦解,耿精忠的磨已經拉完,正好給了康熙皇帝問罪的理由,於是下令將耿精忠抓捕下獄,等侯司法處理。兩年後,“三藩”徹底平定,大學士明珠上奏康熙:“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於是康熙皇帝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從整個三藩之亂的經過來看,耿精忠謀反之罪成立,罪不可赦。但是他有將功補過的表現,康熙皇帝也可以留其一命,但是放了耿精忠就是縱容罪犯,康熙皇必須殺雞儆猴。所以不但殺了他,而且要處以極刑,這就是維護皇權尊嚴的一種手段,耿精忠只能算是一個犧牲品。成王敗寇,才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耿精忠,明末叛將耿仲明之孫。耿仲明原為毛文龍部下,在毛被袁崇煥所殺後,投降努爾哈赤,編入漢軍正黃旗。清軍入關後,耿家為清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耿仲明就被封為靖南王。
耿靖忠是世襲靖南王爵,駐藩福建。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詔撤“三藩”。隨後三藩起兵反清,三藩之亂把康熙弄的灰頭土臉,險象環生。耿靖忠還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幕僚50餘人。康熙恨死了耿靖忠,清廷對他一家那麼信任,還把順治皇帝哥哥豪格的女兒嫁給了耿靖忠,沒想到耿有反骨,轉臉就變白眼狼,所以康熙吃了他的心都有。
耿靖忠兵敗被招降,康熙最後把他利用完,找了個理由就把他凌遲處死。但康熙仁慈,並沒有連座降罪其家人。
艾瑞澤學歷史
用一句話形容最合適,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於滿清而言,他其實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本來就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投靠滿清,滿清入關後,其利用價值降低,給他的利益也不斷降低,明顯這是很不符合以賣國求榮的人的利益需求的,因此在他的心裡必然會開始有其他心思,這些心思在滿清統治者看來都是門兒清,從滿清入關後就可以看出,滿清對這些早期投靠的漢人,並不信任,所以他們一旦有所想法,就會被滿清統治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