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3、不同改型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從車輛的技術參數來看,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有著較大的改型能力,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車族出現在日軍裝備序列中。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上圖是有三菱重工為日軍研發和生產的73式吉普搭載的87式反坦克導彈。

在二戰的太平洋硫磺島吃過美軍坦克大虧的日軍,為了防備蘇軍的裝甲鐵拳突襲北海道並打擊深入東京地區的坦克部隊,日軍研發並裝備了大量反坦克導彈。最早從由川崎重工與三菱重工仿製美軍陶氏反坦克導彈開始,就著手將反坦克導彈加載到73式吉普以及後來的73輕卡車上,並形成小集群和大規模機動反坦克作戰模式。

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在冷戰巔峰也是日軍承受來自遠東蘇軍更大壓力的1984年,日軍迫切需要1款射程更遠反裝甲效能更大(主要防備蘇軍T-72系列坦克)的重型反坦克導彈。川崎重工仍然作為主承包商在1986年開始研發96式多用途導彈(1996年正式定型並裝備日本陸軍)。此時蘇聯已經解體,在1991年後,日軍將這款武器的攻擊目標和射程、適用環境做出重大修改。最終1996年裝備日軍時,這款武器由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作為發射載具。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這款旨在打擊敵方裝甲力量以及中型艦艇船隻的多用途導彈,採用6聯裝密封發射系統,由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搭載。彈長2000mm,直徑160mm,自重60kg,最大射程10km,採用光纖/紅外製導。彈體本身採用光纖傳遞不具有信號擴散特徵,因此這款96式多用途導彈具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並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96式多用途導彈用彈體與包裝發射箱一體化存儲的模式,發射箱內充填氮氣具備10年免維護能力。存儲發射箱體用液壓千斤頂進行角度調節,一般在發射狀態時發射箱與載具呈30度夾角。而採用光纖傳輸數據,根據危險程度發射多枚導彈攻擊不同目標。這也被認為是96式多用途導彈最具威脅的能力,尤其是擁有對裝甲目標攻擊脆弱頂部的特徵,更讓這款武器成為日軍攻擊對我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更有力的武器。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為了提升96式多用途導彈攻擊精度,在“疾風”高機動車的前後保險槓兩端加裝了可收放液壓千斤頂,用來提升導彈發射時載具的平穩性。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上圖是96式多用途導彈的載具,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在前保險槓處加裝的液壓千斤頂特寫。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與較早裝備的87式反坦克導彈不同的是,由於彈體重量的增加以及攻擊能力的提升,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已經由87式單兵作戰模式發展成由發射車(上左,上右)、觀瞄車(中左)、情報處理車(中右)、指揮車(下左)和裝填車(下右)構成的作戰集群。其中發射車、觀瞄車和指揮車均由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作為載具,其他功能模塊由五十鈴73式中卡承載。雖然部署展開時間有所增加,但單位時間內的攻擊能力以及獨立作戰效能,較以往有著極大的提升。96式多用途導彈不僅擁有對裝甲目標攻擊的能力,更擁有封鎖海峽水道的反艦艇能力。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目前,不少於5套日本陸軍裝備的96式多用途導彈作戰集群部署在沖繩島嶼北部地區,這對我人民海軍作戰編隊構成了一定威脅。至今,日軍富士教導學校、通信學校和武器學校以及北部/西部反舟艇部隊和第二師團裝備了總共37套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這些部隊將我人民解放軍的登陸艦艇和96式及99式坦克作為重點攻擊目標。

中程多用途導彈系統: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秉承著少裝備多研發理念的日軍,1990年代末期開始最新一代多用途導彈的研發工作。2004年川崎重工開始用“新中馬特”的代號命名多用途反坦克反艦艇導彈。2009年川崎重工的“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進入日軍的富士教導團以及東部混成團第3陸曹教導隊服役。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系統同樣具備反坦克反艦艇能力,其彈長1400m,直徑140mm,自重26kg,最大射程6km。採用6聯裝發射儲存觀瞄一體化基站設定,發射存儲箱保證10年有效期,觀瞄系統由搜索用毫米波雷達、激光照射系統和熱成像儀構成。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上圖是 處於待發狀態的“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系統的彈頭特寫,清晰可見半透明狀彈頭及其內部焦平面陣列搜尋雷達。作戰時,“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系統中的指揮車先將所發現的目標進行分類、威脅判斷和攻擊排序,然後通過無線數據鏈向1或4臺導彈發射車傳遞數據,車上計算機解算射擊諸元並將確定的重點目標相關參數輸入導彈。當目標(坦克裝甲車輛或攻擊艦艇)進入“新中馬特”的有效射程即按預定的彈道飛行並最終摧毀目標。“新中馬特”採用雙模攻擊方式,既提高攻擊靈活性,也可增加了作戰單位本體生存率。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上圖是“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系統X方向舵以及發動機噴口特寫。這款導彈系統與96式多用途導彈集群一樣,由觀瞄、情報處理、指揮、發射/儲運分系統(車)構成。所有分系統都採用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作為載具,簡化了後勤供應壓力整合了整套作戰集群工作效率。目前這套系統是日軍最為先進的反裝甲反艦艇小規模作戰系統,儘管在射程上不如96式集群可是在精確度、飽和攻擊能力上有著極大的提升。對我軍的坦克裝甲力量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系統可車載也可空運/空投,將裝備日軍各步兵連隊的反坦克中隊。在戰術上“新中馬特”多用途導彈主要作戰對象為解放軍的兩棲登陸部隊的各型載具。

東芝93式面對空導彈系統: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裝備日本陸軍的93式面對空導彈系統同樣以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作為載具,這款防空系統的攻擊導彈前身是91式單兵導彈,通過整合2具4聯裝發射總成,加裝單人操作基站和電視及紅外導引系統而成。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91式單兵低空導彈源自美軍毒刺防空導彈,由東芝公司進行技術引進並獨立生產,在1991年正式進入日軍現役裝備序列。在2007年由東芝公司對91式進行改進,並命名為91改單兵作戰防空導彈。因為在改進中加裝紅外線圖像導引頭、無煙式電動機以及搭載了火箭發動機,使得91改擁有更快的發射和目標截獲能力,發射煙霧更少,並提升了整套系統在夜間作戰中捕獲目標的能力。大約在2008年晚些時候,東芝91改對空導彈以及觀瞄發射基站,與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整合並獲得日本軍部青睞。東芝93式面對空成導彈系統擁有超過500公里的作戰半徑,可單兵部署也可2-6臺集群部署。當一個營級規模的東芝93面對空導彈系統呈扇形佈置,擁有警戒1-15km高正面6km寬立體空域的能力。注:東芝91式單兵防空導彈在1994年定型,改進型在2007年定型,但是加裝到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形成93式面對空導彈系統時間是在2008年。

RO-120迫擊炮牽引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在二戰結束後,日軍被禁止擁有大口徑攻擊火炮,尤其是120mm口徑以上的武器。但靈巧的日本人卻在迫擊炮上下了文章,從81mm口徑至107mm口徑迫擊炮成為主要裝備。隨著蘇軍裝甲力量的不斷攀升,美軍也開始縱容日軍裝別更大口徑的各型火炮。在1992年日軍從法國TDA公司引進了120R系列120mm口徑的牽引重型RT迫擊炮,並獲得火炮與反裝甲炮彈的自行生產專利權(由豐和工業生產)。日軍對這款武器的正式編號為:MO-120-RT-61式120mm迫擊炮,通常稱為RO-120迫擊炮。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這款攻擊性重型迫擊炮通常由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牽引並搭載8人炮班。在長距離行軍時也可以由CH-47J“支奴幹”重型直升機進行空運。RO迫擊炮屬日軍步兵營的火力支援武器,RO迫擊炮採用120mm口徑,自重600kg,最大射程13000m(火箭增程彈)/8100m(普通炮彈),最大射速:15-20 發/分。可對土木工事和裝甲目標以及步兵進行攻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隨著日軍開始中東以及阿富汗進行所謂維和行動的來開,從第一次部署工兵的後勤支援行動,到後期計劃在部署擁有攻擊力的RO120迫擊炮為美軍提供火力支援(計劃流產),都透露出日軍的出兵熱點地區進行實戰鍛鍊的野心。目前M0-120-RT61式120mm牽引迫擊炮共裝備160套。

4: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長短板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由CH47J“支奴幹”重型直升機進行人車空運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是未來登陸朝鮮半島,配合日向號航空母艦攻擊我人民解放軍駐沿海裝甲部隊和登陸艦艇的快速裝備之一。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在日海空軍偷襲我沿海各軍港後,自重2.55噸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可搭乘日本海軍的輕型登陸艇、兩棲攻擊鍵和航空母艦對我國東南沿海軍事重鎮遂行登陸作戰。

筆者有話說:

日軍裝備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研發於1980年代晚期,成軍在1990年代早期。擁有動力儲備充足,4驅系統可靠耐用且人機結合性能優良等長處。介於冷戰結束前後裝備日軍的這款1.5噸級通用軍車,在原先設定的作戰目標(蘇聯紅軍的裝甲部隊與海軍陸戰隊的登陸艦艇)消失後可快速成為攻擊解放軍裝甲部隊以及登陸朝鮮半島的突擊力量。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擁有較大的改型潛力,成為多款反裝甲反艦艇面對空攻擊系統的載具。當然其自身的防護性能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各熱點地區爆發的反恐戰爭的需要。日軍如執意為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加裝防護套件,將會嚴重降低其機動性和承載性,也就喪失原先設定的技戰術優勢。但是,這仍然不能阻擋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成為一款適合日軍本土作戰,攻擊我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和封鎖海峽阻擋我人民海軍的出色武器載具。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下)


2代長軸裝甲版猛士,以及BJ80的裝備將緩解解放軍3代通用軍車與日軍落後的差距。

豐田汽車旗下的陸地巡洋艦和普拉多系列越野車有著極佳的口碑。通過近30年民用市場的技術驗證經驗積累,將“疾風”高機動車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日本三菱、豐田、富士重工、五十鈴以及小松製作所等,被中國國內熟知的日本知名車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侵華戰爭至2019年,都是日本陸海空天部隊及憲兵隊技術裝備核心供應商。

尤其在全球範圍進入新能源時代,日本三菱、豐田、東芝、小松製作所以及湯淺和松下等電池供應商通力協作推出,為本日陸軍研發出油電混動增程式6輪驅動105mm口徑突擊炮技術驗證車,為日本海軍制造出蒼龍級“應龍號”油電混動增程式鋰硫電池驅動潛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