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烏得勒支,有一座地標建築教堂塔樓,卻爛尾了六百多年


假如你去荷蘭的中部城市烏得勒支旅行,出了烏得勒支的中央火車站,抬頭一望,就能看到城市裡有一棟高高的塔樓。這座塔樓,是烏得勒支的地標建築,你在這個城市的任何地方,抬頭都能看到它的聳立於天空中的身影。塔樓名字叫“聖馬丁大教堂塔樓”,建築高度達112.5米。

烏得勒支市是荷蘭的第四大城市,外界對這座城市的介紹就是城市中有教堂、大學和運河。其中,聖馬丁大教堂及其塔樓,是這座城市最為出名的建築。112.5米高的教堂塔樓,也是荷蘭所有的教堂中最高的塔樓。據說烏得勒支市府曾有過規定,這座城市裡所有的建築,都不能超過塔樓的身高,以方便讓市民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

烏得勒支城市的發展,跟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早在公元的十世紀的時候,烏得勒支就被神聖羅馬帝國委派了大主教,大主教同時兼任這座城市的總督行政權力。公元的1254年,烏得勒支開始在原先小型的聖馬丁教堂原址擴建大教堂;1320年時再度增加了教堂的唱詩席,1382年又擴建了教堂的耳堂。1321年的時候,開始建造教堂的標誌建築——塔樓。


整個聖馬丁大教堂,模仿了法國哥特式建築設計。其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立柱等框架結構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高聳而富有空間感,再結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但奇怪的是,作為教堂的標誌物,法國巴黎聖母院的塔樓是兩棟結構,而聖馬丁大教堂的塔樓僅建了一棟。

教堂的塔樓,寓意著通往天堂之路,所以塔樓一定要高出教堂本身的建築。聖馬丁大教堂塔樓前後共造了61年,它的核心建築材料是比利時和德國運來的大理石,牆體則採用了紅砂岩石。1382年塔樓完工時,它的身高僅109米。在當年沒有任何機械起重設備的年代裡,不知道那時的匠人,是如何在平地上建造出如此高大的建築來的。

為了把聖馬丁教堂與塔樓相互連接起來,1420年的時候,又開工建造長度在二百米左右的中殿。據說中殿的設計也相當宏偉,只是當年的教堂因為連年建造,經費相當吃緊。所以建設中的中殿,造了二百多年還遲遲未能完工。直到254年後的一個夏日,一場颶風吹過,中殿這個“爛尾樓”在風中轟然倒塌。


自此以後,聖馬丁大教堂及其塔樓,一直處在“爛尾”階段。教堂也沒有了財力和物力來恢復元氣。倒塌後的中殿,建築垃圾清理後成為現在的教堂廣場,教堂的主體建築和塔樓,分立在廣場兩側。教堂的佔地面積也大大縮水,所以現在荷蘭最大的教堂,已經讓位於北布拉班省的聖約翰大教堂,但該教堂的塔樓僅有73米高。

1910年的時候,當地人對塔樓進行了修復,把塔樓的身高繼續抬高了3.5米,也就是現在人們見到的112.5米的塔樓。塔樓的底層開有一個拱形的過道,昔日人們想要進入聖馬丁大教堂,就是通過這個拱形的門洞進來的。門洞的外面,現在成了一處通往運河的美食街。

塔樓的二樓,原先是主教大人的私人禮堂,三樓是看管塔樓和教堂的警衛室,通過塔樓內部的465級臺級,可以爬到塔樓的頂端,上面有一口大鐘。因為塔樓的高度,在頂層上可以瞭望烏得勒支全城,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遠眺到阿姆斯特丹。不過登臨塔樓需要購買門票,9歐元一個人,相當貴了。


我到達聖馬丁大教堂的時候,恰逢教堂和塔樓都在整修,無法進入內部參觀。這也好,省了不少門票錢。只是站在教堂廣場,抬頭看高高的塔樓,仰起脖子怎麼都覺得酸。想用相機拍攝個塔樓的全景,非要退到離塔樓很遠的位置才能拍下,誰讓這座塔樓太高了呢?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