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R正傳:第二章 電和磁的古代簡史(2)

在我國古書中對摩擦起電的記載要略晚一些,大約在公元前200年的西漢年間。如果說到磁,大家一定聽過“司南”,並能在腦海裡浮現起下面這個磁石做成的勺子:

SDR正傳:第二章 電和磁的古代簡史(2)

我一直很懷疑,地磁場對勺子的作用力能不能克服勺子和盤子之間的靜摩擦力使其發生轉動。看上去我們需要一檔《流言終結者》這樣的節目,把這個司南實實在在地做出來,看看啥效果。從文獻的記載來看,上圖的這個司南是國家博物館所藏的一款模型,乃是四、五十年代由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所複製,真正的司南是否這個模樣,迄今並無學界共識。司南是一把勺子的想象,其實來源於這麼一句話:“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裡的“杓”通“勺”,所以有了司南是把勺子的具象。1952年郭沫若訪蘇時做了個司南作為禮物,據說外形漂亮就是不指南,最後只好把磁勺放在電磁鐵裡做人工磁化。這把未經考證頗具爭議的勺子給我的印象來自於20多年前的高中課堂,而到今天它似乎還留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

SDR正傳:第二章 電和磁的古代簡史(2)

更加靠譜的指南針出現在1000多年以後的12世紀,利用高溫退火磁化的原理製作的指南魚和利用磁石磨鋼針的方法制作的水浮指南針進入實用,這些導航設備出現在了陸路交通和航海的記錄當中,也通過阿拉伯人沿著絲綢之路傳到歐洲。在沒有指南針的年代,辨別方向只能依靠太陽、月亮或者星星。導航技術的發展也直接促使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途徑從以河西走廊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向以廣州、泉州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轉移。指南針出現在歐洲是13世紀的事情,並在15世紀初得到廣泛的應用。接下來100多年的時間裡,鄭和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從海路到達印度、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些事件共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如果沒有指南針,當時在遼闊的海面上航行將會困難許多甚至不可能,這也許是電和磁相關的技術對人類最早的貢獻。

SDR正傳:第二章 電和磁的古代簡史(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