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民族英雄

大多數人大概是從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開始瞭解到袁崇煥。金庸稱之為“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進一步深入瞭解,原來世人對袁崇煥的評價竟有天壤之別。

愛之者尊其為民族英雄,比之為岳飛;惡之者罵其為賣國賊,比之為秦檜。好傢伙,這爭議也太大了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如果袁崇煥泉下有知,會作何種感想?


袁崇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民族英雄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袁崇煥雕像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西藤縣人(一說廣東東莞人),生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死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7歲。

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及第;同年,明朝和後金(清)發生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遼東形勢危急。

次年(1620年),37歲的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來京接受朝廷政績考核,期間“單騎出閱關內外”,巡視邊關形勢,主動請纓,一人守關,從此走上遼東戰場。

受到孫承宗賞識,袁崇煥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取得寧遠、寧錦大捷。後受魏忠賢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以上方寶劍殺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皇太極率大軍攻打明朝都城北京,時稱“己巳之變”,北京危急。袁崇煥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後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崇禎三年(1630年),北京之圍尚未解除,身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的袁崇煥被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凌遲處死)。


袁崇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民族英雄

北京袁崇煥墓


當時北京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張岱《石匱書後集》:“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每當讀到這一段常常感到世事多艱:於國家危難之際,無數身居高位者選擇逃跑,而袁崇煥反其道而行之,挺身而出,拼盡全力保家衛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的目光如火如炬,像熾熱的太陽。面對失地無數,他變得剛愎自用,他變得脾氣暴躁,他就像一顆熾熱的太陽!


他要用自己熾熱的光芒擊潰後金的入侵!可是也正是這種熾熱,讓他小看了錯綜複雜的利益之爭,低估了踐踏規則的後果,忘記了君君臣臣的區別,他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內部的政治鬥爭能夠停下來。

他錯了,錯了,所以他要付出血的代價!


袁崇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民族英雄

梵高熾熱的向日葵


可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錯了嗎?他是知道的。作為一個熟讀四書五經、深諳歷史典故的科舉進士,他知道的太多了。遠的不說,同樣是明朝,袁崇煥被磔死180年前(1449年)同樣是己巳年,同樣是北京被圍,不同的是那時候的主角叫于謙,兵部尚書于謙在京師保衛戰中立下大功,結果卻也是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

他是知道的,可是他更知道“以天下為己任”,他更知道保家衛國!

其實你我都知道。從岳飛到于謙到袁崇煥,這所有的悲劇總少不了封建制度的罪惡。而孜孜以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的孫中山為終結這種不斷上演的悲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想想孫中山以及那一批批致力於推翻封建王朝的仁人志士是真的偉大!


袁崇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民族英雄

2007年04月25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遲浩田將軍專程到袁崇煥紀念園參觀並親手為紀念園寫


袁崇煥,一個“煥”字是他最好的註腳 。“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火熱熾熱。他是森林裡一棵高大的松木,風摧雷擊,巋然不動。1630年中秋節的第二天,八月十六,這晚的月亮明亮而又清澈,像一面鏡子,照亮了人間的一切。皎潔的月亮有一點紅,噢,是那棵松樹,枝葉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煥目,火浪滔天!

一隻松鼠從松樹上急匆匆跑了下來,帶著它的松果。整片森林變成了火海。被大火摧毀的森林變成了荒原。

不知過了多少年,荒野裡冒出了嫩嫩的芽。又過了十年,這片土地長滿了高大的松木,是松的海洋!

世界煥然一新。


袁崇煥: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