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王”帶病申請復牌被否 一大波躲跌“釘子戶”復牌懸了

停牌三年之久的*ST新億(600145)帶病欲復牌,交易所則開出了一串條件。在上交所的問詢函中,直指公司存在多筆“陳年舊賬”未清理,包括公司目前仍涉及重大違規事項的立案調查、破產重整的再審審查等問題待解決,並表示明確投資者預期後,*ST新億方可再申請復牌。新規發佈後,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上市公司不再敢隨意停牌,長時間停牌的“釘子戶”數量也在不斷減小。特別是對部分蓄意停牌的公司,本來只是規避風險的臨時措施,後來卻轉變成躲跌的招數,待市場回暖後再伺機復牌。

“停牌王”帶病申請復牌被否 交易所問詢其“陳年舊賬”

已停牌超過三年的*ST新億最近復牌被否。上交所2月14日對公司下發《監管問詢函》,直指公司存在多筆“陳年舊賬”未清理,包括公司目前仍涉及重大違規事項的立案調查、破產重整的再審審查、公司持續經營能力不振、公司治理不健全以及資金往來情況不明等重大不確定性事項。

上交所直言,公司應認真落實前期監管工作函以及本問詢函提出的監管要求,消除相關事項重大不確定性,明確投資者預期後,再申請復牌。

具體來看,上交所14日下發監管問詢函,再次提出了五大問題,亦可視為復牌要求:一是公司仍處於立案調查中,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二是人民法院正在對公司破產重整事項進行再審審查,公司應當核實再審審查進展情況;三是關於持續經營能力,相關方要明確推動公司完成利潤承諾的實現方式、承諾方的履約能力;四是關於公司治理,前期,公司董事會選舉中存在控股股東萬源匯金和部分重整投資人爭奪董事席位的情況,公司控制權不穩定。五是關於資金往來,公司長期向相關貿易公司支付大額預付款項,相關業務未能履行,資金被交易對方佔用。

2018年半年報顯示,*ST新億的《重整計劃》實質上已執行完畢,但76名中小投資者不服法院作出的裁定,向新疆高院申請了再審。新疆高院對重整立案審查後,尚無核查結論。這也使得*ST新億計劃的關聯方資產注入不能執行,無法進行正常生產經營。此外,因涉嫌信披違規,*ST新億已於2015年12月28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16年4月28日,*ST新億年度審計報告中明確公司存在三項重大不確定性:一是公司正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存在暫停上市的風險;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將股民的投訴材料轉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要求其立案對*ST新億破產重整一案進行核實和查明,相關核查結論尚未形成;三是公司當期無主營業務收入,公司大股東或其關聯方向公司注入資產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公司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具有不確定性。

*ST新億公司治理亂象

此前,*ST新億破產重整時共注入資金14.47億元,其中清償債務8億元,留在公司賬上資金6.47億元。然而去年一季報顯示,*ST新億賬面貨幣資金3.51億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剩100萬元,半年時間便“蒸發”了97%。

那麼,這些貨幣資金去了哪兒?記者查詢其財務數據發現,與貨幣資金大幅“消失”形成對比的是預付款和應收票據的“飛越式”增加。這些預付款的對象們也頗為引人關注。

2016年*ST新億與上海聚赫、深圳快成達科技及深圳諾普鑫科技簽署了三份電解銅產品購買合同,交易總價3億多元,預付款1.3億元。然而記者查詢這三家公司信息,發現並無經營電解銅的資質。國家規定經營電解銅企業營業執照上須註明“有色金屬銷售”或者“金屬製品”等字樣。

“釘子戶”為躲跌長期停牌 新規將強制復牌

2018年11月6日,為規範上市公司停復牌行為,證監會發布《關於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復牌制度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包括了確立上市公司股票停復牌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保障交易機會;壓縮股票停牌期限,增強市場流動性;強化股票停復牌信息披露要求,明確市場預期;加強制度建設,明確相應配套工作安排等四個方面的內容。被稱為“史上最嚴停復牌制度”。

新規發佈後,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上市公司不再敢隨意停牌,長時間停牌的“釘子戶”數量也在不斷減小。2018年11月19日晚間,深交所上市公司銀億股份(000981)甚至直接被交易所強制復牌,成為新規後首例。

截至目前, A股還有5家“停牌釘子戶”,停牌時間超過了100個交易日。分別是*ST新億、深深房A(000029)、信威集團(600485)、金亞科技(300028)和*ST百特(002323)。

其中,信威集團的停牌被解讀為躲跌的招數。2016年11月23日,有財經媒體質疑信威集團隱匿鉅額債務,神秘人套現離場。當日下午,信威集團封死跌停板。次日,信威集團收到上交所問詢函,要求公司對報道中多提到的諸多事項進行解釋。26日,信威集團申請臨時停牌,理由是避免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價格異常波動,給公司和廣大投資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萬萬沒想到的是,本來只是規避風險的臨時措施,卻一停就是700多天,位列以停牌時長計算的A股停牌釘子戶探花。不僅如此,停牌以後,信威集團業績大變臉,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都呈現出明顯下滑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