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清末北門城門口 陳先樞供圖

長沙有南門口和北門口,無論是解放前或解放後,都是熱鬧繁華的地方。差別是南門口的熱鬧多是大商家,北門口的熱鬧多是小商家。所以,民國時先把南門口和南門正街修成了長沙最繁華的商業一條街——黃興路。

而北門口卻因出城後被瀏陽河和撈刀河阻隔,交通不便,住的多是窮苦人家,所以一直到本世紀才修通黃興路的另一半——黃興北路。

能買到各種必需品的北門口


在北門住戶心目中,北門城門口才是自己心目中的商業中心。民國時,在拆掉的城牆基礎上,修了長沙第一條環城馬路——湘春路,把吊橋隔到了外湘春街,於是湘春街(當時叫內湘春街)和外湘春街之間沒有城門相隔,卻隔馬路相望了。這十字街口就是人們口中的北門城門口。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湘春街舊貌。網絡圖。

上世紀60年代前,北門口四角都是商店:東南角是一家服裝店,西北角是南食店,西南角是達記圖書鋪,東北角是一家肉店。沿著北門口的南端湘春街和北端外湘春街向南北走,街兩邊都是各種小百貨店、飲食店、雜貨店、醬園、南貨店、洗染店、米店等等。

凡是人民生活的各種必需品,都可以在北門口周圍買到。要看電影和戲劇則可以沿湘春路西走,到離北門口幾十米遠的工人文化宮去。因此,北門的人們沒事是不會到六七里路遠的南門那邊去購物。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北門城門口從北向南拍的,馬里奧是原來的服裝店,右對面是原達記圖書店,正走汽車的是湘春路,對面的街是湘

我在《回望外湘春街》一文中講過,長沙北門口有個天素醬園,後來撤了改成北門口菜店。天素醬園對面原來是幾家個體小商店。1956年公私合營時,那幾家小商店被改造成一家中型商店,取名建湘綜合商店。幾家小商店的隔牆被打通成了個大鋪面,只是分成了許多行業性的櫃檯:有南貨、百貨、日雜、文化用品、日化和綢布櫃。

我同學陳德智的父親就是那家南食店的老闆,公私合營後,調到工人文化宮裡的臨時小店工作。他原住在店堂後面的家也搬到高升門一號。

後來,這個建湘綜合商店因北門口這邊沒有什麼大點的百貨商店,所以生意還不錯。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黃興北路建設前,湘春路與外湘春街交叉口,即“北門口” 攝影/心口

文化大革命後,便拆舊屋建新屋,建成了三層樓的新百貨店,改名叫新湘百貨商店,南食櫃被撤消。我的知青朋友張建武便在這裡當搬運工,後來學開機動三輪車。等拆湘春街建黃興北路時,新湘百貨商店才消失。

人才輩出的周南中學


過了吊橋,進了城門口便是湘春街。湘春街北起湘春路的北門城門口,南到頭卡子。說湘春街,不得不說湘春街上的幾個重要地方:第一個是周南中學。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周南中學由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於1905年毀家興辦,校名秉承《詩經·周南》義旨,始稱周南女校,後曾用名長沙市第一女中、第四中學,1984年成為湖南省首批省級重點中學,2003年成為湖南省首批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誠樸、健美、篤學、奮進"是學校百年來形成的周南精神。

周南為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英才,楊開慧、向警予、蔡暢、丁玲、廖靜文等一大批社會精英都曾在這裡就讀,學校聲譽享譽海內外。我們鐵佛東街完小1961年小學畢業的女同學中,有一半女同學考到了周南中學。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陳先樞供圖

當時長沙有三個女中,即現在的周南,叫一女中;福湘女中,叫二女中;15中,叫三女中。一個男子中學即明德中學,叫三中。我參加中考時是在周南中學(即一女中)考試的,第一次體會了女校的風采,唯一的困惑就是周南中學裡找不到男廁所,只好找一個男職工廁所解決問題。而上世紀50年代的,位於外湘春街長春巷的福湘女中(長沙十中)還有味一些,那裡的廁所因沒有男生,便都是坐廁,那是在福湘中學讀書的姐姐告訴我的。

周南中學老校區辦公樓曾是李覺公館舊址,公館建於20世紀30年代,為青磚清水牆兩層中西合璧式樓房,建築面積908平方米。屋頂形式及局部裝飾為中國傳統形式,但在建築風格上引入了三段五部式的西方古典建築構圖法則。

平面佈局呈曲尺形,設有兩處樓梯,兼有早期現代主義與裝飾主義建築風格特徵。東部設有陽臺,使原本對稱、封閉的建築風格變得富於變化。除陽臺上部為平屋頂外,其餘部分為傳統硬山與歇山屋頂結合。立面以豎向線條為主,牆體轉角處用磚砌成線腳,陽臺欄板為磚砌回紋圖案。外廊採用樑柱式,柱體之間有橫樑壓頂連接,顯得穩重。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周南中學內的李覺公館

李覺(1900—1987),字雲波。何鍵女婿。1929年任長沙警備司令。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上海淞滬會戰、長沙會戰。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總統府中將參軍等職。1948年冬回湘,與唐生智合作組織湖南和平自救會,參與湖南和平解放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副司令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2002年李覺公館舊址公佈為長沙市近現代保護建築,2005年公佈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第一座寬銀幕電影院


第二是在湘春街和西園交匯處的寬銀幕電影院是幾代北門口人的夢幻之處。記得1957年為了為北門口周圍的居民建一個好電影院,長沙市領導開始了北門的第一次大拆遷,把西園和群力裡之間的一大片房屋拆掉,建設長沙第一座寬銀幕電影院,也是長沙當時最好的電影院。

那時為建寬銀幕電影院,要拆掉一大批居民的房子,可大家都特別服從指揮,沒有一個釘子戶,搬家進度非常快。我一個小學同學匡洪達家住在西園正是電影院的位置上,他家是一棟私房,政府幫他家在當時還是城郊的大王家巷的廖家灣建一棟原樣的房子給他家,他父親便老實地從城裡搬到城郊,一點麻煩也沒找。我另一個同學周定生家則住在福善坊對面,也就是寬銀幕大門的位置,是個臨街的房子,可他家也老實地很快就搬走了。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這是西園街口,右邊是寬銀幕電影院的圍牆。後為方便西園群眾,在寬銀幕的圍牆外建了一所公共廁所。攝於20

到1958年電影院開業時,放的卻不是寬銀幕電影,因為那時基本找不到寬銀幕的影片。北門這一大片的居民看電影本是在工人文化宮的劇院裡,劇場裡的地是平的,看電影時坐在後邊的人大多隻能看到前邊人的腦袋。而寬銀幕電影院則是前低後高的場子,座位也是圓弧形排列,不管坐在電影院的那個角看電影,視角都很好,也不會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這是拆遷前的寬銀幕電影院,當時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變成了小百貨市場。網絡圖。

後來,寬銀幕電影院裡終於放了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老兵新傳》,不久又放了也是寬銀幕的彩色電影《魔術師的奇遇》。這兩部電影是我國寬銀幕電影的開路先鋒,一部是著名演員崔嵬扮演的,一部是演紅色娘子軍裡的南霸天的演員陳強演的。當然,那時他還沒演南霸天。

空坪裡擺茶攤


寬銀幕電影院圍牆外面臨街有個大坪,是個做小生意最好的地方,但最開始做生意的卻是我這個十歲的小學生。寬銀幕電影院生意火爆,但因剛開張,正逢盛夏,電影院裡只有幾個吊扇,根本無濟於事,看完一場電影,汗流浹背,唇焦口燥,要是有杯水喝那就好了。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我的同學陳德智有生意頭腦,馬上跑來找我,要和我合夥在寬銀幕電影院前擺個茶攤。我們小學生胃口不大,煮了一桶開水,放些茶葉,在電影院前一擺,那些看完電影的人,就像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描寫的那樣,圍上來一下子喝完了我們滿滿一桶茶,我和陳德智一人賺了兩毛多錢。別人見兩個小鬼第一個到寬銀幕電影院前來賺錢,便都來擺茶攤,還有做各種小生意的都聞風而至,一個大空坪便熱鬧起來。把我們兩個小學生的生意搶光了。

挹爽樓的葷菜不要肉票


除了周南中學和寬銀幕電影院,湘春街上的人們最喜歡的便是挹爽樓。這是北門一家有名的飯店,北門口周圍的居民紅白喜事要在飯店辦的,大多是在挹爽樓辦,這裡的菜品是色香味俱全。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我父親只要家裡來了客,便一定會到挹爽樓買一份扣肉待客。因那時家裡窮,一星期都吃不上一回肉,而且肉是要憑票供應的。但挹爽樓的葷菜是不要肉票的。文化大革命中,挹爽樓被改成革命的名字——群眾食堂。當然菜也沒有那麼好吃了。改革開放後,才恢復挹爽樓的招牌。

為左文襄公建的祠堂


湘春街舊時最著名的還不是這些學校、電影院和飯店。長沙北門口的人都知道,湘春街最有名的還是左文襄公祠。左公祠就是現在的第二工人文化宮,當時的出口在群力裡。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群力里巷,攝於2008年。柳建球供圖

清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抗法前線因病逝世。消息傳開,舉國震悼。八月十九日(9月27日),清朝廷即發出詔諭:追贈左宗棠太傅、照大學士例賜卹,予諡文襄,除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外,"並於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專祠"。

湖南巡撫奉旨之後,即著手在省城長沙和左宗棠故鄉湘陰縣城建造祠堂。其長沙一祠,即擇定建於城北城牆灣內的西園。西園當時屬長沙縣地明都一甲一區,東臨湘春街(即內湘春街,後併入北正街),後為一片菜園。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陳先樞供圖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左宗棠祠竣工,清朝廷特命禮部將之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祀,還特許豁免了西園原每年"三錢四分二釐銀、一斗六升二合米"的賦稅。

建成後的左宗棠祠,佔地約60畝,從內湘春街一條巷(當為今群力裡)進,正門坐西朝東,上書"左太傅祠"。祠內有池塘、假石山、石舫。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牆,殿內有左宗棠塑像,為檀木雕塑而成,外穿禮服,且每年四季都要更換。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陳先樞供圖

據左公後人回憶說,這座塑像形象威嚴,雙目炯炯有神,手腳還能動彈,他們每次去祭拜時,還真有些害怕。

辛亥革命以後,左宗棠祠的祭典廢弛。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時,祠堂全部被毀。

人民的樂園工人文化宮


上世紀50年代,祠堂舊址改建為工人文化宮(今第二工人文化宮),開大門從湘春路進出,興建了跳舞廳、劇場、游泳池、圖書館等,並保留了原有的那座假石山,昔日一代名臣的祭祀之地變成了人民的樂園。

左太傅祠早已不復存在,但它作為地名卻仍保留在長沙人的口碑中,至今不少老長沙人仍稱群力裡為左太傅祠,而群力裡內確實還保留了一塊鐫刻著"左太傅祠"的碑石。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陳先樞供圖

左宗棠為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首領,也是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

寬銀幕電影院沒修時,原工人文化宮(現在為第二工人文化宮)只能從湘春路進出,寬銀幕修好後,便從電影院旁邊開通了去工人文化宮的通道,過了電影院便是文化宮裡的游泳池和舞廳,再進去是劇院。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從寬銀幕電影院旁的通道進文化宮,首先看到就是這個游泳池。這是北門口附近人們夏天最愛的地方。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這是文化宮跳舞廳,那時的人們正在跳交誼舞。

假山我們小時候是開放的,因為假山有幾個出口,裡面錯綜複雜,我們小學生都喜歡到假山上打游擊玩。當然我們那時還不知道這裡是原湘軍重臣左宗棠的祠堂。但湘春街的群力裡原來是有門進出左宗棠祠堂的後來不知怎麼就封閉了。而西園和九儀裡、西園北里都是在左宗棠祠周圍的。

照相館櫥窗裡的同學照片


長沙50歲以上的老人可能都還記得,湘春街上週南中學旁邊有個照相館,叫湘江照相館。北門這一大片中小學的學生大都在畢業時會到這個湘江照相館來照一張畢業相的,我的中學和小學畢業相就是這裡照的。

記得我初中畢業那年,到湘江照相館照畢業相,突然看到照相館的大玻璃櫥窗裡展出一張英俊青年的巨大頭像,那不是我八中不同班同學周健的肖像嗎?他頭扎白毛巾,打扮得象個陝北漢子,那瀟灑英俊的模樣,可把我佩服得不得了,那時候能把自己的頭相展示到照相館的大櫥窗裡,可是一件特別有榮譽感的事。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湘江照相館櫥窗裡的展示照片。攝於1964年,柳建球供圖

其實,上世紀60年代初,湘春街上有兩家照相館,一家叫時代照相館,在周南中學對面街往南走幾家的地方。一家叫三八照相館,就是這家湘江照相館的前身。後來不知是生意不好還是什麼原因,時代照相館就不見了,只剩下三八照相館,到文化大革命時,便改成了湘江照相館。

被接管的湘春街初級小學


湘春街還有一所小學,那就是挹爽樓對面的湘春街初級小學。我後來才知道長沙的小學有初小和完小之分。初小隻有四個年級,完小才有六個年級。

湘春街初小的佔地不大,後因離周圍學校太近(南有北正街小學,東有民主西街小學,北有湘春西路小學,都離湘春街初小不足2、300米。),所以在文化革命前就撤了,被原長沙18中,後為32中,再後為培粹中學接管,辦成了校辦工廠。我表哥從農村病退回城後,便在32中校辦工廠工作。

熱鬧的頭卡子


湘春街南頭是長沙有名的頭卡子,那是長沙北門最熱鬧的地方,比北門城門口還熱鬧。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頭卡子

頭卡子是湘春街和通泰街、北正街、成功街一起組成的,長沙獨一無二的四條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北門口的人們叫這個路口為頭卡子。我父親是老長沙人,他在長沙做了幾十年生意,走遍了長沙城的東南西北,卻也沒能再找出一個十字路口是四條街結尾的地方。如果有讀者在長沙城內發現有四條街結尾的十字街口,請一定要告訴我。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頭卡子老街南口,往前是湘春街。網絡圖。

頭卡子東北角是一家油貨店,天天炸得香氣滿街,讓人流口水。

我工作過十年的吳恆泰醬園便位於頭卡子的西南角。醬園對面是百花村南食店,也是長沙有名的南食店之一。在吳恆泰和百花村兩店北邊,都有一個肉店,雖然有二個肉店,但生意照樣興旺。頭卡子西北角是一家日雜店,日雜店西邊就是工家兵粉店了。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工農兵粉店隔壁是頭卡子日雜店,再往前是十字街口,再過去是成功街。網絡圖。

吳恆醬園是長沙四大醬園之一,除了南門口的德茂隆醬園、中山西路的協昌裕醬園和道門口的恆康醬園,就要數吳恆泰醬園了。文化大革命中,吳恆泰醬園更名為利民醬園,我的同事李秋萍最記得她1971年參加工作就在利民醬園當學徒。文化革命後,吳恆泰醬園名為北正街醬園。1980年我在那裡當經理時,想改回吳恆泰的老名字,可是那時左的思想還濃厚,只准改成恆泰,不準再姓吳,所以沒有改得成。


從北門口到頭卡子,湘春街上尋覓長沙人的童年記憶

吳恆泰醬園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利民醬園,後改為北正街醬園。這是1984年拆舊屋時拍的紀念照。柳建球供圖

北門口這邊人們都知道,以湘春路為界,路南為內湘春街,路北為外湘春街。後來,把從中山路到北門城門口的整條街都改為北正街,於是便沒有了湘春街的路名。

後來為修通長沙城南北城市中心通道,打通黃興北路,在早些年已打通了一半的黃興北路的基礎上,繼續把從營盤路到新河華夏路的黃興北路另一半打通,北門正街上的清泰街,長春街,北正街,湘春街,全部被拆掉。北門正街以外的外湘春街、二馬路、大王家巷等老街也全都拆掉,這些長沙老地名便只能存留在長沙北門口人們的記憶中了。

城市記憶這個平臺把這些老街的記憶留存下來,讓長沙的後人們能夠從這些文字中,還能知道在長沙曾經還有過這些著名的歷史老街和它們的故事。

END

  •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柳建球,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