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大西門,今指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會地段,原是大西門正街出西城的城門。

長沙,一座千年古城。隨著19世紀後期中國的門戶被打開,長沙的商業也有所發展。上世紀頭兩三年,英、美、日三國先後通過清政府訂立了新的《通商航行條約》。其中規定增開長沙等地為商埠,從此,長沙商業的發展加快。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當時,沒有火車、汽車,貨物的運輸主要依靠水路。長沙城西臨湘江,大西門是西城的中心點,於是,貨運碼頭、客運碼頭相繼在其左右建立。南至小西門,北至草潮門,在沿江不到兩公里的地段,碼頭一個挨一個。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其南的太古碼頭是英國人控制的。其北的美孚洋行是美國人控制的。我國近代最早航運企業招商局也在其旁建立了碼頭。這些碼頭主要停靠小火輪。這是長沙有輪船運輸的開始。當然,小西門以南,草潮門以北,還有許多小型碼頭。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有了碼頭,就有了碼頭工人。有了碼頭工人,就有了碼頭的把頭。把頭的勢力大小,以擁有多少“籮”數為標準。這就是所謂的“籮行”。那時把貨物從船上運上岸,全靠碼頭工人用籮筐一擔一擔地挑上來。

碼頭工人的搬運工具籮筐,必須向把頭先交押金再租賃,每天交付租金。各個碼頭的籮筐都有自己的標記,不會亂。碼頭工人為了生計,不得不超時勞動,有時為了爭奪貨源,相鄰的碼頭之間,時有流血的械鬥發生。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把貨物搬上岸,需要一個就近的存放地點。大西門正街和河街距碼頭最近,於是這裡就成了南北物資的集中地。長沙本地以及附近城鄉的商家要進貨,必然來這裡選購。於是這裡又成了南北物資聚散的地方。後來陸路運輸發展了,通了火車,有了汽車,但是這裡早已形成的批發市場的格局並沒有被打破。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舊時的長沙,如果說上坡子街是金融中心,八角亭是百貨零售的商業中心,那麼大西門則是南食、雜貨、糧食、鹽業的批發中心,是對外敞開的門戶。

大西門分兩部分:正街和河街。正街東西向,河街南北向,成L形。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執長沙鹽業牛耳的生生鹽號和利生鹽號都在這裡。糧食行主要是從事穀物貿易,它的倉庫,設在地勢較高的檣灣子和潮宗街一帶。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米,則由碓房和後來的機器打米廠經營。發生在清朝末年,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長沙搶米風潮,雖然波及幾條街的近百家碓房,但主要地點是在大西門和潮宗街一帶。麵粉由南食業經營,豆類由雜糧店經營。這些雜糧店當時我們叫豆子鋪。

提起豆子鋪,自然引起我一段兒時的回憶。我父親去世後,家裡人曾有意要我繼承父業經商。當時認為,經商需要讀古書,不知道通過什麼關係,找到坐落在西長街的洪順和豆子鋪的老闆,因為他請了一位老先生在家教他的女兒(他家裡人稱呼為三小姐),他同意了我去就讀。

我的課桌擺在三小姐書房的後房,和老先生在一起。有一天,我背不出書,挨手板(當時有句流行話:板子本姓竹,不打書不熟)。我從沒有捱過打,捱過一板,就大哭大叫。三小姐聞聲,急忙出來“討保”(長沙謂給小孩求情為討保)。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小姐的話,先生當然買賬,使我少受了一點皮肉之苦。對此,特別心存感激,至今不忘。我在那裡只讀了一節(私塾學制一年分三節),由於家裡人改變了主意,我又仍舊回到原來的小學。現在三小姐如果健在,應該也八十五六歲了。

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多在街的東邊。像規模最大的鎮昌行,斜對義碼頭,門面寬,兩層樓,後門直達牆灣巷。不過,三五年該行管事(經理)去世後,股份重組,更名為其昌。後不久,又重組,再更名為其昌祥,原來的夥計大多散去。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1930年代,文夕大火前,長沙河街碼頭仁豐經紀行。陳先樞供圖

其他的行號,如:鎮記、慎記、豫孚長,街西邊的福記……由於沒有經過什麼變故,業務蒸蒸日上。經營此類行業的,還有些在大西門正街兩側的太平街和西長街,如惠來興商號,實力也是較雄厚的。

為什麼大西門的店鋪多叫“行”呢?“行”,即古代的“牙行”,專代客買賣貨物,抽取佣金。不過,這時的“行”,已有自身的業務,在上海、漢口、廣州、常德等許多城市都設有“莊”(即現在的辦事處),“莊”的負責人叫“坐莊”。

代客買賣貨物的方式也有所改變。有些客商急於脫手返程。“行”裡就將其貨全部買下,不能乘人之危壓價。不管是哪種方式,行裡的生意主要靠誠信。客商不是本地人,不瞭解當時當地市場行情,你必須提供準確的信息由客商定價。賣出貨物的錢,必須如時如數交付。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民國時長沙的菸草鋪 陳先樞供圖

當時的貨物都沒有包裝,即使白糖、紅棗,也只是麻袋裝的。客商不可能,也無法看管。但最後結賬,損耗都在正常範圍之內。客商也是精明的,如果發現對他有所欺騙,以後就不會再落你處了。

“行”,經營的範圍較廣泛。既有海味,也有水果。說到水果,我就想起鎮昌行一個姓彭的夥計。小販來買梨,他以極快的速度把梨一個個拿了往小販筐裡丟。丟完過秤,與小販的要求不會超過四兩(老秤)。這比賣肉的“一刀準”還神。當然,現在不需要這種特技了。

解放不久長沙修五一路,大西門正街是五一路的起點。大西門河街,由於各種國營公司的建立,它也完成了歷史使命。不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大西門河街以下河街的名稱,又陡然興起,紅火了一陣子,但不久,又悄然沉寂,盛衰起落匆匆。

舊時長沙門戶——大西門

*陳先樞供圖

大西門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南起小西門,北到大西門正街,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現在的街道門牌上又稱為大西門上河街了。

(原載浣官生《浣官生文存》,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年)

END

  • 本文摘自《當代文人筆下的長沙》,作者 | 浣官生(1926-2013),湖南長沙人,歷任中學、大學教師和湖南工人報編輯。著有《史記故事精粹》《浣官生文存》等。
  • 本文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標題及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