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熱了地球?看完這篇,一定顛覆你的認知!

碳排放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詞作為代表。雖然並不準確,但作為讓民眾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簡單地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多數科學家和政府承認溫室氣體已經並將繼續為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所以“低碳”、“(控制)碳排放”、“碳中和”這樣的術語就成為容易被大多數人所理解、接受、並採取行動的文化基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而如何通過有節制的生活,例如少用空調和暖氣、少開車、少坐飛機等等,以及如何通過節能減汙的技術來減少工廠和企業的碳排放量,成為本世紀初最重要的環保話題之一。

二氧化碳加熱了地球?看完這篇,一定顛覆你的認知!

碳排放:碳排放不僅僅是燃料燃燒會產生,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增長也是會使碳排放增加的原因。所以低碳,減少碳排放,是涉及很多方面的一個問題。

所以,低碳理念在國際、國內甚至個人生活中都很難推廣。

從技術層面上講

CO2(以及CH4、N2O等溫室氣體)與其他汙染物(SO2、NOx、粉塵、VOCs、HCl、HF)等相比,有其特殊性:

二氧化碳加熱了地球?看完這篇,一定顛覆你的認知!

1、CO2是全球性汙染物,而SO2、NOx、粉塵、VOCs、HCl、HF是局域性汙染物。

在中國、歐洲、美國、日本、印度和非洲排1噸CO2,效果是一樣的,造成影響是全球性的升溫(主流觀點),對局域甚至看不出危害。這樣,地區減排的興趣不會太大。

2、CO2沒有一套處理措施,只能通過減少能耗或改變能源結構解決。

SO2有脫硫,NOx有脫硝、煙塵粉塵有除塵、VOCs有冷凝吸收吸附焚燒法,HCl和HF有脫酸法。

而CO2沒有脫碳法,只能兩種方法解決:

——一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但這種提高程度非常有限;

——二是改變能源結構,如採用水電核電,這種調整比第一種有效,但同樣非常有限。

3、處理其他汙染物也不免增加CO2排放。

因為汙染治理工程不可避免增加電耗、水耗、能耗,而這又變相增加CO2.

甚至脫硫過程還會直接產生CO2呢。

SO2+CaCO3=CO2+CaSO3

二氧化碳加熱了地球?看完這篇,一定顛覆你的認知!

4、即使是溫室效應,仍是飽受爭議。

IPCC等機構鼓吹CO2造成溫室效應,這是主流,但有部分科學家反對溫室效應說法,認為人類活動影響沒那麼大。

從現實運作層面講

低碳過程與其他環保措施不同,不能脫除,只能節約,如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節電、節氣、節油,而這不可避免帶來生活質量的下降,或者遏制消費市場,這都違揹人類發展的需求。

國際層面:中國、美國等是CO2排放大戶,中國要發展經濟追趕發達國家,且中國是全球加工廠,CO2排放也比很多國家高;美國則要維持高能耗消費。都不願意低碳。目前最熱衷低碳的是歐盟,他們構建了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但曲高和寡。低碳成了大國博弈的工具,誰都不願意讓步,當然談不攏了。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破產後,碳足跡、碳交易這些都涼了。

國內層面:中國是世界加工廠,產品繁多,產業鏈完善,低碳意味著犧牲一部分產能產業,不利於地方GDP發展,不為地方採納(當然了,由於當前產能過剩,國家被迫去產能,客觀上起到了碳減排的作用)。

低碳理念對中國還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有很多高資源高能耗的粗放型生產,所以低碳理念推廣,有助於中國發展集約型經濟,減少能耗。

但中國卻不願意直接喊出低碳口號,反而喊節能口號,這是避免被髮達國家綁架。另外,節能口號對企業而言,更加直觀,因為畢竟和錢袋聯繫更緊密。

個人現實層面上:你要低碳,就是節用、節油、節電、節氣、節水,節哪一個都意味著你生活質量下降。另外,個人的低碳除了和自個腰包有關外,真的對中國CO2減排有意義?

首先,你能減的那點,對於全國CO2微乎其微;

其次,中國嚴重產能過剩,而電力尤其過剩,你節不節,電都在那裡發著呢!

再次,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對減少碳排放是有一定促進效益的。

二氧化碳加熱了地球?看完這篇,一定顛覆你的認知!

當然了,高屋建瓴的說,為了後世子孫的可持續發展,還是要減排節能低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