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鎮之北海老街

有人說,廣西北海的傳奇不在銀灘,不在外沙;不是富氧離子的空氣,也不是馳名中外的南珠,而是傳統的老街。行走於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北海老街的路上,徜徉在多座騎樓下,抬眼望去,北海老街恍如一條充滿傳奇故事的時光隧道,總讓人想去尋覓那曾在此演繹過的歷史傳奇。

旅遊小鎮之北海老街


北海老街一般指中山路和珠海路,起源於19世紀中葉,是一條具有一百多年曆史的老街。那時,中國正值西方殖民入侵之際,而北海是一座海邊城市,海上交通較為發達,各種西方文化技術便很快傳入至此。在海的不遠處,一批西洋建築陸續建起,商販們在那獨具特色的建築下襬攤叫賣商品,自此吸引大批人流到此,與騎樓交相輝映,形成一種“股商巨賈,胥萃於是”的繁華古韻。而最終形成的今日之奇特的騎樓老街是在1927年前後。

走在北海老街的路上,乍一望去那些騎樓似乎只是一種增添了些許歷史的普通西洋建築,其建築風格乃是“新古典主義風格”。仔細觀看後你會發現,這些騎樓並不是西洋建築的簡單翻版。從深層文化根源上看,它體內流動著的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血液,是東西文化碰撞的美麗結晶。當年聰明的工匠們,將中國民間建築藝術的技巧與智慧和西方的建築外觀融合在一起,注入構建騎樓中的一磚一瓦。不同於現代的高樓聳立,老街的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這主要是受到19世紀末英、法、德等國在北海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兩邊牆面窗頂多為卷拱式結構,而前後的裝飾卻常常是中國的浮雕、吉祥物等獨具中國特色的東西,線條流暢,工藝精美。騎樓的柱子為方形,粗重而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中西文化融為一體,和諧而生動。

街上林立著各種銅像,栩栩如生,有拿著相機拍攝老街美景的遊客、在歡快玩耍的小孩等等景象,無不似在向我們顯現這裡曾是繁華奪目的商業街市,告訴我們這裡的文化多姿多彩。我相信,老街裡流傳延續的民間文化與這座城市的歷史一樣古老。老街裡的居民進行娛樂的重要場所便是那充滿歷史韻味的老戲臺,居民們往往會在這兒於年節歲時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自晚清以來,每年的清明踏青祭祖、端午賽龍舟、中元節盂蘭會、臘月媽祖廟祭典和每十年舉行一次、延續三天四夜的北海通衢賽會中都會有酬神這一活動,而此時人們就會借酬神的機會去請戲班到老戲臺上演戲娛樂,這時這裡便會熱鬧非凡。當然,在平常的日子裡,彼此相熟的老街坊之間還會經常琴瑟相聚,在老戲臺上過一把戲癮。

到如今,當初四處林立的商號招牌和高聳的洋樓早已在歲月的流沙中變得斑駁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民居、零星的古玩店和海產店。當人們來到北海走在老街上覓古尋幽的時候,雖再也聽不到一百多年前商賈沽價的呼喊聲,火輪泊岸的喧鬧聲,但從偶爾穿巷而過的孤寂粵曲小調,騎樓的女牆、山花以及字跡依稀可辨的商號石匾中,依然可以回味這百年商埠曾有過的燈紅酒綠,依然可以感受往日那“股商巨賈,胥萃於是”的繁華古韻。無數的人來人往,時過境遷,北海這座海邊城市不斷變換,而老街,則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