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記者 馮娜娜

每年兩會,社會保障話題都位列公眾關心話題榜的前列。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並不贊成“社會保障”是個“熱點問題”的說法,“因為熱點總會冷卻,更願意將社會保障看作是一個焦點問題,焦點沒有冷熱之分,始終要關注。”

作為多年研究社會保障的專業人士,鄭功成說,社會保障之所以備受關注,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社會保障在發展,普惠全民,與切身利益相關,所以關注者增多,例如與過去相比,現在農民參加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因為密切相關,農民開始關注;在去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後,公職人員對社會保障的關注度明顯提高;另一方面,雖然社會保障覆蓋全民,但體系還不健全、還不完善,制度本身還不公平,在運行過程中效率還不高,自身改革多年還不能走向定型,還不能給大家安全穩定的預期,所以大家也擔憂這個制度將來會如何發展。

“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不完整主要體現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法定的、非法定的、市場的層次,但現在第二層次、第三層次得不到政策的有力支持,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還未得到相應的位置。”鄭功成表示,“我們需要的是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多層次化,但是學界、業界更多指養老保險體系的多層次化。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多層次化,首先是養老保險的多層次化,第一層次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層次是職業年金、企業年金,第三層次是個人自願購買的人壽保險。現狀是,大家對養老金第二層次忽略不計,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基本的養老保險上。醫療保險也有多層次,包括第一層次法定的醫療保險、第二層次商業健康保險、第三層次慈善性的醫療救治。但是第三層次提及特別少,都提雙層架構。”

鄭功成認為,中國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多層次構成的社會保障體系。現狀卻是哪個領域的多層次都未成形,只是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法定的社會保障上。這樣導致政府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對政府的預期太高。比如,在養老服務福利方面,現在還是政府辦養老院、福利院;醫療保險方面,如果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太多,會影響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發展。

鄭功成提到,將全部希望寄託在法定的社會保障上,會導致四個不利影響。一是將人們對自身風險的科學管控引入了一個單行線,加重了對政府的期望。二是不利於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是剛性的,財政不是無底洞,要調動市場資源、社會資源,包括慈善事業、商業保險。只有調動市場資源,社會保障物質機制才能不斷壯大。如果市場機制不用、社會機制不用,整個社會保障物質機制是有限的,將影響長遠發展。三是影響構建一個更加合理的分擔機制。基本養老保險是勞資雙方和政府三方負責的,企業年金是勞資雙方負責的,個人商業壽險是自己負責的,不同層次的責任分擔不同。如果沒有第二層次、第三層次,政府的責任則無限大。企業沒有彈性,個人沒有自主性,不利於個人責任分擔機制更加合理化,也不利於企業在薪酬制度、個人福利制度裡增加它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因為沒有餘力,繳費很高。“法定的養老保險不能指望激勵機制,而是要優化責任分擔機制,一定要完整地理解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什麼時候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就能形成。”

鄭功成提到,要推進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發展,首先,財稅政策要加大力度,用稅收來激勵企業、激勵員工,並且要付諸實施。其次,社會保障要堅持保基本,社會保障水平確實不能太高,否則第二層次、第三層次沒有市場,這也包括醫療保險。如果醫保90%以上都報銷了,健康保險就沒有市場了。第三,要讓商業保險、慈善事業提高自己的信譽和公信力,不管是保險公司還是慈善機構,都面臨提高自身信譽和公信力的問題。信譽提高了,大家自然會來購買保險。至於如何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公信力,這需要下功夫。第四,要培養現代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意識,要有保險意識、付出意識和慈善意識,改良我們的社會氛圍。

“如果在這四個方面下功夫,我們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就可以形成,人們就有一個健全、安全的保障網。”鄭功成認為,商業保險機構要從利潤出發,但也要有一定的公益意識。商業保險公司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服務質量;要及時處理索賠,要進行防災防損服務,技術跟上去了,保險才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