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北京冬天,樹都禿了,董秀玉兩手揣兜大步快走,銀白短髮被寒風掀開來,看上去像一個普通的北方人。一開口,吳方言的口音卻洩露了來處,“我這個人喜新厭舊,對於好多過去的事情都不愛老講老講。”她擺手低頭笑起來,害羞得像個小孩兒。

63年前,16歲的上海小姑娘董秀玉獨自來到北京,此後一待幾乎就是63年,且在63年中只從事了一樣工作——編輯。楊絳、黃永玉、戴錦華、錢穆、北島、金庸、葉嘉瑩……都是她的作者。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你可能在報刊亭翻閱過《三聯生活週刊》或《讀書》,在噹噹下單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書,那間位於北京美術館東街24小時營業的三聯韜奮書店,你或許有所耳聞。這些都是董秀玉擺擺手不愛講的過去,雖然如戴錦華這樣的後來者,總是一遍遍提起。

人稱“戴爺”的戴錦華,在她面前像個慚愧的後輩,“我今天站在這兒作為董秀玉老師的頒獎人,大概是我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這是前些天單向街書店文學獎的年度致敬人物頒獎,戴錦華承認董秀玉擁有自己想要追逐卻不能到達的胸襟、力度、能力和境界,而聽過董秀玉故事的人,大概也不會以為戴爺自謙。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14年,董秀玉已經退休,創辦了一家叫“活字文化”的公司,公司依舊做的是她的老本行,出版,那些久久不願出書的作者,聽聞董秀玉重回出版江湖,放心地把厚厚的書稿交到她手上。“交給她妥妥的。”

活字文化第一道破開堅冰的利斧——就是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第一本是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第二本是李陀選編的《給孩子的散文》,第三本《給孩子的古詩詞》來自葉嘉瑩,第四本《給孩子的動物寓言》編於黃永玉之手。

能說動以上這些人的齊齊出山,中國出版業裡,可能也只有董秀玉一人能做到。這份信任的積累,大概要從79年一篇“平凡無奇”的文章開始。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董秀玉和沈從文夫婦 圖片來源:人文與社會


1979,董秀玉跟著曾經“清華大學扛大旗的陳翰伯、《傅雷家書》《隨想錄》的出版人範用幾位先生打算創辦一本雜誌。當時已經工作20幾年、起初從一名校對做起的董秀玉,

能和這些一輩子甘冒風險就為了讓人讀些好書的人並肩,她用了兩個字形容“興奮”。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範用

她和範用一起向李洪林約了一篇號召閱讀自由的文章,起初名叫《打破讀書的禁區》,範用看了,給改成了更為簡潔有力的

《讀書無禁區》五個字——“空氣裡多少有點塵埃,水裡多少有點微生物和雜質。要相信人的呼吸器官能清除塵埃,消化道也能制服微生物。否則,只好頭戴防毒面具,光喝蒸餾水了。”

這樣的反叛聲音刊載在4月份的《讀書》創刊號上,隨著首印5萬冊到了讀者手裡,引起了編輯沒有想到的軒然大波。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圖源:單讀


無數信件由全國各地投遞到《讀書》編輯部,董秀玉拆開一封又一封,卻被反對理由搞得啞然失笑。有同事跑到作者李洪林面前大聲質問,你說讀書無禁區,小學生能看《金 瓶 梅》嗎?

幾十年後董秀玉回憶起那些爭端,不禁好笑,“讀書無禁區這麼淺顯的道理還要驚天動地。”沒有人能預料到,一個讀書不僅無禁區,甚至讀書至高無上的神奇時代就要到來。

在一次書展上,董秀玉和同事們守著偏僻的三聯攤位。臨到要吃中飯的時候,有兩個揹著柳條擔子的女生走過來,大吃一驚這麼多好書怎麼沒看見? 繞著攤位走了幾圈她們又拿了不少書,掏光了身上的錢,裝滿本已經很重的擔子,說這個月剩下的16天兩個人只吃一份飯。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八十年代圖書搶購場景 圖源:網絡


神奇的八十年代,瓦西列夫《情愛論》狂銷100萬本,薩特的《存在與虛無》賣了10萬本,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發行7萬本,董秀玉做夢也想不到有7萬人能讀懂《存在與時間》,但是在那個買書如春運排長龍的八十年代,就這麼發生了。

每一本書出來都有許多讀者來買的幸福裡,董秀玉聽到了香港三聯書店請她過去任職的消息,立馬搖頭不去。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左二董秀玉 圖源:單讀


香港三聯請了三遍,董秀玉都拒絕了,直到聽到要被調去做別的,她一想,還不如做出版呢,收拾行囊,來到香港。

當時的香港三聯體量遠遠大於北京三聯,在中環開店,做中文書海外總髮行……這些名頭在外,遠在北京的董秀玉,根本預料不到她要在香港結結實實,上一課。

剛到香港,舉目無親的董秀玉,被人戲謔叫做“表嬸”。88年1月,表嬸做了香港三聯的總經理,任職時董秀玉“被宣佈”要自負盈虧,還沒回過味來。等翻了香港三聯的賬本,發現連續十年虧損,實在是一筆爛賬時,董秀玉已經騎馬難下。

讓董秀玉吃驚的是香港和北京的差異。北京三聯剛從人民出版社出來獨立建制時,只有30萬資金,同事們都對未來憂心忡忡,《讀書》主編沈昌文毫不憂慮,國家的機構,真掉河裡,還能不救?

有些東西是鐵打的——在一代代中國人那兒,絲毫沒有懷疑過這點。但是這種信念在剛走馬上任的董秀玉心裡,整個粉碎顛覆。北京的幸福突然被抽空,董秀玉跌入巨大的壓力中。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董秀玉在香港 圖源:單讀


她摸到香港三聯的命門,是架構和用人。不帶喘氣的,董秀玉換下來原來的8個經理,一時間上下議論紛紛。董秀玉開始失眠,此後五年,她幾乎沒有睡過一個踏實覺,據說剛開始即便是總經理職位,她的工資仍然不如香港的清潔工。

她發現在香港這樣的大都會,書店裡卻少有自己中學時讀過的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整個香港三聯,和學術界之間都好像有層紗隔著。

她趁著88年的四十年店慶,邀來余英時、李澤厚、杜維明一眾學者,做了一次兩岸三地學術講座,長期處於邊緣的香港三聯,突然被推到舞臺中央,之後第二年開始轉虧損為盈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朱維錚、余英時, 金耀基先生, 董秀玉、杜漸和董秀玉 圖片來源:林道群


連年利潤增長,香港三聯終於走上正軌,期間還做過一次乳腺癌手術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的董秀玉,也算是功成身退,她拒絕了各處拋來的“橄欖枝”,又回到北京三聯,和她離開時候比,這裡也大大變樣了。


後來有人形容董秀玉剛回北京那時候,是“賣菜賣金”救了三聯,菜是蔡志忠,金是金庸。

93年,市場經濟降臨了北京三聯,那個“真掉河裡還能不救”的時候一去不返,出本晦澀難懂的哲學書也能被一搶而空的文化熱潮,也靜靜退去。三聯的辦公室是在一個地下室,92年整年的銷售碼洋只有711萬。

董秀玉借燈泡的光看徵訂單,一本本學術著作後面跟著的都是“0”,實在是發愁。每年東借一點,西借一點,這個地下室裡的編輯部,才得以維持。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當時什麼書最能賣?金庸。盜版書攤上無論是金庸寫的,還是“全庸”寫的,都是搶手貨。雖然那時候有人把金庸和鄧麗君並列為兩大精神汙染,但是抵不住讀者要在刀光劍影裡做俠客夢。

早在香港的時候,董秀玉就和金庸聊了很多次。憑藉在香港三聯拼殺下來的實績,金庸當然信任她,也實在是覺得該出一套體面的正版了,金庸小時候,正是讀著三聯創始人鄒韜奮的書和他主編的《生活週報》長大,交給三聯,更是妥帖放心。

問題被轉移到了三聯這邊,金庸能帶來的現金流不用多說,在香港的經歷讓董秀玉知道,現金流對一家公司有多重要。但是武俠小說在當時的名聲實在不好聽。一個學術出版機構出武俠小說,這合適嗎?

董秀玉後來提了個“分層一流”的說法,三聯出版的書要有層次,既有學術著作,也有“新知文庫”這樣的中層知識讀物和大眾作品。但是不管哪一層,都要做最一流的。後來要做一本《徽州》時,三聯已經和一名教授談妥,但是他正好要去日本訪學。教授在這個領域是最頂尖的,編輯跑來問董秀玉,要不要換成研究水準第二的人來寫?董秀玉說,我們我們等,等他回來。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金庸自然是武俠小說和大眾文學中最一流的作者,想通了這一層,爽利的董秀玉不再糾結,和金庸的代理方于品海簽下協議。後來于品海形容這次合作,

金庸+明報+三聯+董秀玉——強強聯手,最優組合。

這套36本的金庸作品集,作為內地第一套正版金庸作品集,品相又好,讀者舉手歡迎。如今這套書已經是奇貨可居,在二手交易市場上,甚至能賣到數萬。但在當時董秀玉卻還藏著掖著,不讓這套書在訂貨會上出現。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作為出版機構和書店間的平臺,訂貨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董秀玉擔心的是,新華書店在訂貨會上份額是一定的,金庸這套作品集為了衝擊盜版又是成套出售,如果擺上了三聯的攤位,那本就冷清的學術書,更是沒人過問了。

同行們看不懂這個“略顯吃力”的選擇,事實證明董秀玉是對的,即便有了金庸在前,學術書的碼洋仍能連年增長。和金庸版權期結束後,三聯業務也未受太大影響。

靠著“賣菜賣金”,風雨飄搖裡的三聯活了下來,還活得不錯。董秀玉又在94年推出了《三聯生活週刊》,96年創辦美術館東街的三聯韜奮書店,書店裡撤掉電梯,只留長長的階梯,讀者正好可以坐在上面看書。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三聯韜奮書店 圖片來源:三聯韜奮書店官網

董秀玉實在是一個好脾氣的人,有一位朋友,在她生日時藉口忙不去,後來被人發現其實是去遊山玩水。朋友替她抱不平,她搖搖頭,他就是那樣的性格。

有回收到艾青的書稿時,董秀玉犯了愁,以一本好書的標準這書肯定不能出,一般人看著都糊里糊塗,一定是要整理的。旁人勸她,“艾青那麼大作者,你退他稿子,他會理你?”

思來想去,董秀玉還是約了艾青見面,她開門見山,說明這份稿子不妥之處。那是艾青風頭最勁的時候,他也氣度好,同意董秀玉說得有道理。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16年楊絳離世,《我們仨》這本書再次被人提起、閱讀。但少有人知道,90年代董秀玉向楊絳約稿時,這本書應真正是“我們仨”寫的,楊絳寫上一些,錢鍾書寫上一些,錢媛再寫上一些。但寫著寫著,錢媛和錢鍾書離開了楊絳,“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楊絳家取稿子那天,董秀玉讀到眼淚落了下來。“我讀都這麼難過,您寫該有多痛啊。”楊絳回,“所以,我現在才寫它。”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楊絳、錢鍾書和董秀玉


董秀玉決意要讓《我們仨》以最體面的樣子面世。一開始,她想做成一本圖文書,讀者翻上兩頁文字,就會看到一張“我們仨”的照片,楊絳先生也樂意,厚厚的舊影集任董秀玉挑選,可把她激動壞了。

但是真正開始執行時,董秀玉又自己叫停了,文字一氣呵成,不該讓照片把情緒打斷。於是所有照片都被集中放在開頭末尾,彩色照片調整為溫暖的棕白兩色,像是罩上一層回憶的濾鏡。照片下面的說明文字,本來是打印的鉛字,看到原件裡楊絳手書的文字更有感情,便改為了手寫。

折騰了三四遍,董秀玉才心頭稍安穩,“稍稍對得起楊先生的文字了。”03年,《我們仨》出版,也是董秀玉退休後編輯的第一本書。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11年,董秀玉接到一個電話,讓她保重身體乖一點,70歲的董秀玉一連說,“乖,乖,我乖……”電話那頭,正是百歲的楊絳。

不少年輕人見到董秀玉,會有點小小的委屈。您那個時代多好啊,和大師同行,到處都是可以開疆闢土的空間。哪像我們現在。

唱衰是最容易的,有人給圖書市場唱衰,譬如那些新出來的電子書,會不會削減紙質書啊?噹噹這樣的電商,會不會衝擊實體書店?大家習慣了碎片閱讀,還有人讀書嗎?

董秀玉搖頭,圖書市場的好壞,只能怪讀者,怪外力嗎,出版人自己,也是有責任的。編輯做不好書,讀者才讀不好書。作為經歷了太多所謂“輝煌”的人,董秀玉自己卻從來不回頭看。她自己嘗試了電子書,覺得很有趣,以往看一本書要查字典做筆記費上許多功夫,現在在一本電子書本身就能查字典劃線標記重點。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董秀玉和讀者們 左上柴靜 圖片來源:讀庫


做本暢銷書,不稀奇,把真正好的書和內容做到暢銷,才值得佩服。在三聯時期,董秀玉反覆琢磨這個事,那時候有一個選題很艱澀難懂,董秀玉提議作者,本來就是在大學教書的,不如做成講義的形式,讀者便好接收了。

時代變了,載體變了,這件事倒沒有變。“科技發展太快了,但是我很興奮。”創辦活字文化後,除了書籍,董秀玉還將觸角伸到“知識付費”領域,從編輯的角度看,編一本書和策劃一系列知識付費課程,需要的東西是一樣的,“一個內容多個出口”,所以才有了“北島的詩歌課”“戴錦華的電影課”……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每個時代,每個普通人都能找到位置,去做一些不那麼壞的事。79歲的董秀玉,“年輕”得讓人羞愧。有人問她,為什麼退休了還要工作?她回答——

有癮吧。


79歲玩知識付費,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癮


鄒凱:《守望家園——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劉瓊:編輯是天底下最好的職業 ——聽董秀玉講出版的故事

林道群:書和事

單讀:董秀玉:人不能停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