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北京冬天,树都秃了,董秀玉两手揣兜大步快走,银白短发被寒风掀开来,看上去像一个普通的北方人。一开口,吴方言的口音却泄露了来处,“我这个人喜新厌旧,对于好多过去的事情都不爱老讲老讲。”她摆手低头笑起来,害羞得像个小孩儿。

63年前,16岁的上海小姑娘董秀玉独自来到北京,此后一待几乎就是63年,且在63年中只从事了一样工作——编辑。杨绛、黄永玉、戴锦华、钱穆、北岛、金庸、叶嘉莹……都是她的作者。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你可能在报刊亭翻阅过《三联生活周刊》或《读书》,在当当下单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书,那间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你或许有所耳闻。这些都是董秀玉摆摆手不爱讲的过去,虽然如戴锦华这样的后来者,总是一遍遍提起。

人称“戴爷”的戴锦华,在她面前像个惭愧的后辈,“我今天站在这儿作为董秀玉老师的颁奖人,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这是前些天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年度致敬人物颁奖,戴锦华承认董秀玉拥有自己想要追逐却不能到达的胸襟、力度、能力和境界,而听过董秀玉故事的人,大概也不会以为戴爷自谦。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14年,董秀玉已经退休,创办了一家叫“活字文化”的公司,公司依旧做的是她的老本行,出版,那些久久不愿出书的作者,听闻董秀玉重回出版江湖,放心地把厚厚的书稿交到她手上。“交给她妥妥的。”

活字文化第一道破开坚冰的利斧——就是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第一本是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第二本是李陀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第三本《给孩子的古诗词》来自叶嘉莹,第四本《给孩子的动物寓言》编于黄永玉之手。

能说动以上这些人的齐齐出山,中国出版业里,可能也只有董秀玉一人能做到。这份信任的积累,大概要从79年一篇“平凡无奇”的文章开始。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董秀玉和沈从文夫妇 图片来源:人文与社会


1979,董秀玉跟着曾经“清华大学扛大旗的陈翰伯、《傅雷家书》《随想录》的出版人范用几位先生打算创办一本杂志。当时已经工作20几年、起初从一名校对做起的董秀玉,

能和这些一辈子甘冒风险就为了让人读些好书的人并肩,她用了两个字形容“兴奋”。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范用

她和范用一起向李洪林约了一篇号召阅读自由的文章,起初名叫《打破读书的禁区》,范用看了,给改成了更为简洁有力的

《读书无禁区》五个字——“空气里多少有点尘埃,水里多少有点微生物和杂质。要相信人的呼吸器官能清除尘埃,消化道也能制服微生物。否则,只好头戴防毒面具,光喝蒸馏水了。”

这样的反叛声音刊载在4月份的《读书》创刊号上,随着首印5万册到了读者手里,引起了编辑没有想到的轩然大波。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图源:单读


无数信件由全国各地投递到《读书》编辑部,董秀玉拆开一封又一封,却被反对理由搞得哑然失笑。有同事跑到作者李洪林面前大声质问,你说读书无禁区,小学生能看《金 瓶 梅》吗?

几十年后董秀玉回忆起那些争端,不禁好笑,“读书无禁区这么浅显的道理还要惊天动地。”没有人能预料到,一个读书不仅无禁区,甚至读书至高无上的神奇时代就要到来。

在一次书展上,董秀玉和同事们守着偏僻的三联摊位。临到要吃中饭的时候,有两个背着柳条担子的女生走过来,大吃一惊这么多好书怎么没看见? 绕着摊位走了几圈她们又拿了不少书,掏光了身上的钱,装满本已经很重的担子,说这个月剩下的16天两个人只吃一份饭。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八十年代图书抢购场景 图源:网络


神奇的八十年代,瓦西列夫《情爱论》狂销100万本,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卖了10万本,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行7万本,董秀玉做梦也想不到有7万人能读懂《存在与时间》,但是在那个买书如春运排长龙的八十年代,就这么发生了。

每一本书出来都有许多读者来买的幸福里,董秀玉听到了香港三联书店请她过去任职的消息,立马摇头不去。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左二董秀玉 图源:单读


香港三联请了三遍,董秀玉都拒绝了,直到听到要被调去做别的,她一想,还不如做出版呢,收拾行囊,来到香港。

当时的香港三联体量远远大于北京三联,在中环开店,做中文书海外总发行……这些名头在外,远在北京的董秀玉,根本预料不到她要在香港结结实实,上一课。

刚到香港,举目无亲的董秀玉,被人戏谑叫做“表婶”。88年1月,表婶做了香港三联的总经理,任职时董秀玉“被宣布”要自负盈亏,还没回过味来。等翻了香港三联的账本,发现连续十年亏损,实在是一笔烂账时,董秀玉已经骑马难下。

让董秀玉吃惊的是香港和北京的差异。北京三联刚从人民出版社出来独立建制时,只有30万资金,同事们都对未来忧心忡忡,《读书》主编沈昌文毫不忧虑,国家的机构,真掉河里,还能不救?

有些东西是铁打的——在一代代中国人那儿,丝毫没有怀疑过这点。但是这种信念在刚走马上任的董秀玉心里,整个粉碎颠覆。北京的幸福突然被抽空,董秀玉跌入巨大的压力中。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董秀玉在香港 图源:单读


她摸到香港三联的命门,是架构和用人。不带喘气的,董秀玉换下来原来的8个经理,一时间上下议论纷纷。董秀玉开始失眠,此后五年,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据说刚开始即便是总经理职位,她的工资仍然不如香港的清洁工。

她发现在香港这样的大都会,书店里却少有自己中学时读过的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整个香港三联,和学术界之间都好像有层纱隔着。

她趁着88年的四十年店庆,邀来余英时、李泽厚、杜维明一众学者,做了一次两岸三地学术讲座,长期处于边缘的香港三联,突然被推到舞台中央,之后第二年开始转亏损为盈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朱维铮、余英时, 金耀基先生, 董秀玉、杜渐和董秀玉 图片来源:林道群


连年利润增长,香港三联终于走上正轨,期间还做过一次乳腺癌手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董秀玉,也算是功成身退,她拒绝了各处抛来的“橄榄枝”,又回到北京三联,和她离开时候比,这里也大大变样了。


后来有人形容董秀玉刚回北京那时候,是“卖菜卖金”救了三联,菜是蔡志忠,金是金庸。

93年,市场经济降临了北京三联,那个“真掉河里还能不救”的时候一去不返,出本晦涩难懂的哲学书也能被一抢而空的文化热潮,也静静退去。三联的办公室是在一个地下室,92年整年的销售码洋只有711万。

董秀玉借灯泡的光看征订单,一本本学术著作后面跟着的都是“0”,实在是发愁。每年东借一点,西借一点,这个地下室里的编辑部,才得以维持。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当时什么书最能卖?金庸。盗版书摊上无论是金庸写的,还是“全庸”写的,都是抢手货。虽然那时候有人把金庸和邓丽君并列为两大精神污染,但是抵不住读者要在刀光剑影里做侠客梦。

早在香港的时候,董秀玉就和金庸聊了很多次。凭借在香港三联拼杀下来的实绩,金庸当然信任她,也实在是觉得该出一套体面的正版了,金庸小时候,正是读着三联创始人邹韬奋的书和他主编的《生活周报》长大,交给三联,更是妥帖放心。

问题被转移到了三联这边,金庸能带来的现金流不用多说,在香港的经历让董秀玉知道,现金流对一家公司有多重要。但是武侠小说在当时的名声实在不好听。一个学术出版机构出武侠小说,这合适吗?

董秀玉后来提了个“分层一流”的说法,三联出版的书要有层次,既有学术著作,也有“新知文库”这样的中层知识读物和大众作品。但是不管哪一层,都要做最一流的。后来要做一本《徽州》时,三联已经和一名教授谈妥,但是他正好要去日本访学。教授在这个领域是最顶尖的,编辑跑来问董秀玉,要不要换成研究水准第二的人来写?董秀玉说,我们我们等,等他回来。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金庸自然是武侠小说和大众文学中最一流的作者,想通了这一层,爽利的董秀玉不再纠结,和金庸的代理方于品海签下协议。后来于品海形容这次合作,

金庸+明报+三联+董秀玉——强强联手,最优组合。

这套36本的金庸作品集,作为内地第一套正版金庸作品集,品相又好,读者举手欢迎。如今这套书已经是奇货可居,在二手交易市场上,甚至能卖到数万。但在当时董秀玉却还藏着掖着,不让这套书在订货会上出现。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作为出版机构和书店间的平台,订货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董秀玉担心的是,新华书店在订货会上份额是一定的,金庸这套作品集为了冲击盗版又是成套出售,如果摆上了三联的摊位,那本就冷清的学术书,更是没人过问了。

同行们看不懂这个“略显吃力”的选择,事实证明董秀玉是对的,即便有了金庸在前,学术书的码洋仍能连年增长。和金庸版权期结束后,三联业务也未受太大影响。

靠着“卖菜卖金”,风雨飘摇里的三联活了下来,还活得不错。董秀玉又在94年推出了《三联生活周刊》,96年创办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书店里撤掉电梯,只留长长的阶梯,读者正好可以坐在上面看书。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三联韬奋书店 图片来源:三联韬奋书店官网

董秀玉实在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有一位朋友,在她生日时借口忙不去,后来被人发现其实是去游山玩水。朋友替她抱不平,她摇摇头,他就是那样的性格。

有回收到艾青的书稿时,董秀玉犯了愁,以一本好书的标准这书肯定不能出,一般人看着都糊里糊涂,一定是要整理的。旁人劝她,“艾青那么大作者,你退他稿子,他会理你?”

思来想去,董秀玉还是约了艾青见面,她开门见山,说明这份稿子不妥之处。那是艾青风头最劲的时候,他也气度好,同意董秀玉说得有道理。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16年杨绛离世,《我们仨》这本书再次被人提起、阅读。但少有人知道,90年代董秀玉向杨绛约稿时,这本书应真正是“我们仨”写的,杨绛写上一些,钱钟书写上一些,钱媛再写上一些。但写着写着,钱媛和钱钟书离开了杨绛,“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家取稿子那天,董秀玉读到眼泪落了下来。“我读都这么难过,您写该有多痛啊。”杨绛回,“所以,我现在才写它。”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杨绛、钱钟书和董秀玉


董秀玉决意要让《我们仨》以最体面的样子面世。一开始,她想做成一本图文书,读者翻上两页文字,就会看到一张“我们仨”的照片,杨绛先生也乐意,厚厚的旧影集任董秀玉挑选,可把她激动坏了。

但是真正开始执行时,董秀玉又自己叫停了,文字一气呵成,不该让照片把情绪打断。于是所有照片都被集中放在开头末尾,彩色照片调整为温暖的棕白两色,像是罩上一层回忆的滤镜。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本来是打印的铅字,看到原件里杨绛手书的文字更有感情,便改为了手写。

折腾了三四遍,董秀玉才心头稍安稳,“稍稍对得起杨先生的文字了。”03年,《我们仨》出版,也是董秀玉退休后编辑的第一本书。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11年,董秀玉接到一个电话,让她保重身体乖一点,70岁的董秀玉一连说,“乖,乖,我乖……”电话那头,正是百岁的杨绛。

不少年轻人见到董秀玉,会有点小小的委屈。您那个时代多好啊,和大师同行,到处都是可以开疆辟土的空间。哪像我们现在。

唱衰是最容易的,有人给图书市场唱衰,譬如那些新出来的电子书,会不会削减纸质书啊?当当这样的电商,会不会冲击实体书店?大家习惯了碎片阅读,还有人读书吗?

董秀玉摇头,图书市场的好坏,只能怪读者,怪外力吗,出版人自己,也是有责任的。编辑做不好书,读者才读不好书。作为经历了太多所谓“辉煌”的人,董秀玉自己却从来不回头看。她自己尝试了电子书,觉得很有趣,以往看一本书要查字典做笔记费上许多功夫,现在在一本电子书本身就能查字典划线标记重点。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董秀玉和读者们 左上柴静 图片来源:读库


做本畅销书,不稀奇,把真正好的书和内容做到畅销,才值得佩服。在三联时期,董秀玉反复琢磨这个事,那时候有一个选题很艰涩难懂,董秀玉提议作者,本来就是在大学教书的,不如做成讲义的形式,读者便好接收了。

时代变了,载体变了,这件事倒没有变。“科技发展太快了,但是我很兴奋。”创办活字文化后,除了书籍,董秀玉还将触角伸到“知识付费”领域,从编辑的角度看,编一本书和策划一系列知识付费课程,需要的东西是一样的,“一个内容多个出口”,所以才有了“北岛的诗歌课”“戴锦华的电影课”……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每个时代,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位置,去做一些不那么坏的事。79岁的董秀玉,“年轻”得让人羞愧。有人问她,为什么退休了还要工作?她回答——

有瘾吧。


79岁玩知识付费,为金庸做嫁衣的董秀玉:我上班有瘾


邹凯:《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琼: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听董秀玉讲出版的故事

林道群:书和事

单读:董秀玉:人不能停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