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打过日军,当过省委书记,晚年捐出3个亿,却一生清贫


吴南生是广东潮阳人,生于1922年。1936年,年仅14岁的吴南生加入华南抗日义勇军,成为潮汕地区最早的抗日老战士之一。两年之后,日寇大举入侵华南,吴南生跟随义勇军转战在潮地区,建立起了潮汕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图为:吴南生

在抗日战场上,吴南生虽然是一名小兵,但与其他战士一样上前线抗日杀敌,在敌后则宣传发动民众积极抵御日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从1978年3月起,吴南生担任起了广东省省委书记、深圳特区第一书记等职务,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华南抗日游击队

吴南生在抗战时期英勇抗日,驱逐日寇;和平时期大力建设深圳特区,实现了广东迅速腾飞,将深圳特区打造成为了一个世纪奇迹。而在生活上,吴老是一位文物收藏家,他对文物收藏的爱好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图为:叶帅与吴南生握手


1960年代时,吴老到北京出差,一次偶然的机会陪着朋友到琉璃厂逛地摊。吴老随手从堆得像垃圾堆一样的旧物仓库里随手拿出一件时,发现这是明代董其昌的山水画。这些堆积如山的旧货,都是几年前从各家各户搜来的“四旧”。图为:琉璃厂

这些东西便宜的几块钱一件,贵一点的也就50多块钱,一些没人光顾的最后则进了造纸厂重新回浆造纸。如此宝物被糟践实在是可惜,吴老于是开始掏钱收购这些旧书画,成为了一名收藏爱好者。图为:琉璃厂狮子

1962年时,一位老农拿着好几张古画到广州出售,想换点钱买粮食。当时老农手里有一幅画是赵孟頫的,开价要400元,另外一幅叫做《群峰晴雪图》开价120元。吴老没有400块钱,只得买下了价格便宜的《群峰晴雪图》。后来经过鉴定,这幅《群峰晴雪图》是北宋时期的真迹,此画也成为了吴老的第一件收藏。图为:《群峰晴雪图》


1978年初,北京荣宝斋的一位老朋友打电话告诉吴老,琉璃厂新发现了一张古画,看上去有些年份让他赶紧过来看下。此时正好在北京的吴南生赶了过去,当看到此画后,吴老对此画爱不释手,于是用20块钱将这幅画买下。图为:《群峰晴雪图》局部

1982年春,文物鉴定大家谢稚柳和画家黄苗子来到广州。当谢稚柳看到这幅《平沙落雁图卷》时,顿时惊讶不已。经过鉴定,二位专家告诉吴老,这幅画是南宋马和之的传世之作,而此图所用的“马蝗描画法”已经失传,这是一件难得的国宝。图为:谢稚柳

吴老虽然身居高位,又是当时发展得火红的深圳特区第一把手,手里掌握的资源和财力难以数计。但他收藏文物都是自己掏腰包,有时候一幅画就花去了一个月的工资,但他从不动用公家的一分一毫。图为:《平沙落雁图》卷


在生活上,他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贫,一双皮鞋穿了10年也舍不得丢掉,一件黑色的外套是女婿10年前买的,依然还在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的基本原则。经过二三十年的收藏,吴老已经收藏了200多件古画。据说当时有人曾以3000万的价格将他的画全部收购,却不料被吴老拒绝。图为:吴老穿了10年的外套

1995年,吴老开始将珍藏的明清古画进行义拍,共筹得资金500多万全部用于扶持贫困学生读书,先后帮助数千名学生完成了学业。1996年,吴老将珍藏了30多年的北宋古画《群峰晴雪图》无偿捐给了广东省博物馆,这幅画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当年的估价,市场价值为1个亿。图为:《平沙落雁》图卷

2007年,吴老将100多幅明清时代的古画进行义拍,共拍得资金2000多万,这笔钱全部拿去家乡潮阳修建了几所中小学校。2010年,89岁的吴老拿出了一生中最珍爱的收藏——《平沙落雁图卷》无偿捐给了汕头市博物馆。图为:吴老的书法


在看到《平沙落雁图卷》放入展柜时,吴老对着古画说道:“相聚是缘,你我的缘分将尽。以后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看见你,延续你们的缘分。”南宋马和之《平沙落雁图卷》全长将近6米,用失传的马蝗技法描绘了200多只大雁,这些大雁栩栩如生,堪称神品。

《平沙落雁图卷》是马和之失传的古画,价值当是北宋《群峰晴雪图》的2-3倍,至少为2个亿。图为:吴老告别《平沙落雁》图卷如今,《平沙落雁图卷》收入汕头市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2018年4月,吴老在广州逝世,享年96岁。图为:广东省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