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為什麼如此貧窮

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

海地地理位置

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

2010年初,海地發生7級大地震,幾乎使這個窮國在萬丈深淵中不能自拔。圖為2013年4月25日,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貧民區佩蒂翁維爾(Petionville),這裡進行了改造,房屋被塗上了彩色油漆。圖片來自網絡

2018年1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與多名國會議員就移民體系改革舉行會談,在討論“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劃時,特朗普稱:“我們為什麼要讓那些來自shithole國家的人進入美國?我們為什麼要接收那麼多海地人?讓他們離開。”

特朗普用shithole形容海地和一些非洲國家,引發了國際媒體的強烈指責。那麼,shithole是啥東西?互聯網上的英語詞典對它的定義是:An extremely dirty, shabby, or otherwise unpleasant place。中文網絡報道中,有人將shithole譯為“糞坑”。

特朗普12日在推特上表示,他在當天的會議上的確出言強硬,但沒有使用過媒體報道的那個詞,也沒有說過“讓他們離開”。兩名與會的共和黨參議員同一天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不記得特朗普曾發表過媒體報道的那些言論。不過,一位與會的民主黨參議員明確表示,媒體的報道屬實。

一個大國的領導人居然將他國稱為“糞坑”,這樣的領導人大概不會很多。海地駐美國大使保羅·阿爾蒂多(Paul G. Altidor)12日受訪時表示,他對相關言論感到震驚和失望。如果此事屬實,海方希望特朗普道歉。他還表示,海方已經召見了美國駐海地臨時代辦,要求美方做出澄清。另據報道,非洲54個國家已經一致要求美國總統特朗普收回此前發表的針對非洲國家的不當言論,併為此道歉。

實際上,被特朗普罵了的海地等國,估計最終也奈何不了他。但我們應該知道,歷史上海地曾經是一塊富庶之地。這個國家為什麼後來居然會成為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這或許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五百年前,海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海島之一,被譽為“安的列斯群島中的珍珠”。當時,山上到處是桃花心樹和雨林,河道深而寬,河流清澈見底。發現美洲的航海家哥倫布(1451—1506)在他的日記中說,這裡“土地極為肥沃”,“成千上百中高大的樹木似乎能碰到天空”。據說哥倫布深信,這就是他希望發現的寶地。

加勒比海中的另一個國家巴巴多斯,歷史上的富庶程度不及海地,但2016年它的人均國民收入高達1.5萬美元。今天1000餘萬人口的海地,據世界銀行數據,其2016年人均國民收入僅為780美元;依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其人類發展指數2015年在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63位,屬於“低人類發展水平”。2008年初,海地的多個地方發生饑荒後,許多人用泥巴做成餅,曬乾後當作餅乾充飢,國際互聯網上至今還有許多海地人做泥巴餅乾的照片。2010年初發生的7級大地震,幾乎使這個窮國在萬丈深淵中不能自拔。

海地為什麼如此貧窮?

首先,殖民主義統治為海地的貧窮埋下了禍根。新大陸發現之後,海地先是被西班牙統治,17世紀20年代淪為法國殖民地。自那以後,殖民者開始砍伐樹木,把林地變為甘蔗、可可和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園。他們還從非洲運來了大量奴隸,使熱帶作物種植業成為海地的經濟支柱。

歷經獨立和內亂之後,1915至1934年間,海地被美國佔領。在此期間,一些美國公司進入海地。美國資本同樣為牟取利潤而不顧海地的生態環境,例如,1912年創辦的海地美國糖業公司(Haitian American Sugar Company,HASCO)為了擴大甘蔗種植面積而砍伐了大片林地,使海地的水土流失變得越來越嚴重。

早在法國殖民地時期,被販運到海地的非洲人就已經在數量上超過了法國人。1804年元旦海地獨立後,非洲人的生活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他們無力購買燃料,只能上山砍柴。直到今天,許多窮人仍然依靠砍伐樹木來做飯。長期的砍伐使海地的水土流失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下半天雨就能導致泥石流的發生。

事實上,海地已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貧困導致砍伐樹木的現象越來越司空見慣,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產活動受到影響,最終加劇了貧困。

其次,長期的專制統治和政局動盪破壞了經濟發展的基礎。1957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1907—1971)就任海地總統。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成立了國家安全志願部隊,瘋狂逮捕和迫害學生領袖和工會領袖,嚴厲打擊其在政界、軍界、商業界和宗教界的對手。據估計,被杜瓦利埃用各種手段剝奪生命的人數多達三萬。1964年修改憲法後,杜瓦利埃取得了終身總統頭銜。

1971年1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病重期間迫使參議院通過決議,將其不滿二十歲的兒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1951—2014)立為總統接班人。同年4月,老杜瓦利埃去世,其子繼位,成為海地總統。

小杜瓦利埃當政期間採取了一些與反對派和解的措施,但總的說來仍然奉行專制統治。他和家人過著奢侈的生活。1975年,小杜瓦利埃耗資300萬美元,為其父修建陵墓。1980年結婚時,小杜瓦利埃的花費高達700萬美元,僅用於燃放煙花的開支就不少於10萬美元。而許多平民百姓仍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1986年2月,首都太子港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7日凌晨,小杜瓦利埃被迫交權,乘坐美國安排的軍用飛機流亡海外。據說飛機上裝著上億美元現金。

1990年12月,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1953—)當選總統,但上臺八個月後就被軍事政變推翻,流亡海外。1994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海地進行干預。同年10月15日,阿里斯蒂德返回海地,重新執政至1996年。

2001年2月,阿里斯蒂德再次出任海地總統。2004年元旦是海地獨立200週年。海地沒有舉行慶典,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的社會動亂。2月29日,阿里斯蒂德宣佈辭去總統職務,隨後乘飛機離開海地,開始其流亡生涯。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海地派遣多國維和部隊,幫助海地恢復安全與穩定。

第三,單一經濟結構長期得不到改變。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在海地,動盪的政局、低下的資本積累能力、落後的基礎設施以及人才的大量流失,使海地的工業長期得不到發展,以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為基礎的單一經濟經濟結構一直延續到今天。今天,海地的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25%,而工業僅佔16%。

國外的一些學者試圖從文化因素入手,分析海地為什麼如此貧窮。例如,有人說,當年非洲黑奴帶到海地的伏都教(Voodoo)遏制了海地的經濟發展,因為這一宗教認為,只有那些沒有本事的人才去沒日沒夜地勞動。

當然,反對“文化決定論”的學者不在少數。有人認為,伏都教僅僅是世界上無數宗教信仰中的一種,而每一種宗教都有其特點。

2011年10月,全國對外友協邀請拉美和加勒比的一些對華友好人士訪問中國。我在為他們講課時曾問一位來自海地的記者:“伏都教是影響海地發展的主要因素嗎?”他的回答是:“No”。

且不論伏都教是否損害了海地的發展動力,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快慢,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其中包括文化因素。此其一。其二,與文化因素相比,經濟因素和制度因素肯定更為重要。

站在一箇中國人的立場看海地現狀,我們難以要求海地照搬中國的發展模式。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至今四十年的發展業績至少可以提供以下三點有益的啟示:一是必須保持政治穩定,從而使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在較為穩定的環境下進行;二是要有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及有利於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經濟政策;三是要充分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努力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