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 歷史深處的中華文明之光

千古文明開涿鹿。”

早在《中國上古史演義》的第二回中,記述黃帝在涿鹿一帶,與炎帝、蚩尤爭戰後,會盟釜山的傳說時,就有“耕牧溯羲農,千古文明開涿鹿。陶漁終禪讓,九州貢賦會塗山”的記載。炎、黃、蚩三祖,於5000年前在涿鹿這塊桑乾河流域最廣闊的盆地間的征戰與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雛形。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場景,就是以“涿鹿之戰”和 “阪泉之戰”為標誌的民族融合、國家初創、中華先祖走向新紀元的開端。

考古證明,在距今5000年前,張家口桑乾河流域一帶(指陽原、蔚縣、涿鹿、宣化和懷來等縣),是燕山南北長城地帶新、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的核心區域。它不僅是中國北方小石器工業的發源地,細石器工業奮起的搖籃,而且是5000年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部族形成和發展的發祥之地。

涿鹿 歷史深處的中華文明之光


中華三祖文化博物館

黃帝部族源於西北高原,後東遷至燕山涿鹿一帶,發展壯大,成為紅山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源於陝西關中地區,後崗一期文化(後崗下層)則來自於豫北冀南地區。炎帝部族、蚩尤部族分別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後崗一期文化相對應。涿鹿境內的戰爭,是南北方不同部族及其文化交往、碰撞的表現;黃帝吸收、容納了炎帝、蚩尤部族的優長,成為更加強大、更具活力的部族,進而形成華夏民族的雛形、中華文化的根。北魏拓跋鮮卑政權在涿鹿黃帝祠進行過祭祀活動,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三人也曾四次到涿鹿黃帝祠舉行廟祭。這些都標誌著北方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及其發祥地涿鹿的認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斗轉星移,如今涿鹿一帶有關黃帝、炎帝和蚩尤在這裡生活、爭戰的遺址、遺蹟仍依稀可尋。阪泉、黃帝城、黃帝泉、炎帝營、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墳、定車臺……不勝枚舉,這些都是對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最好的證明。不僅如此,礬山地區民間流傳的各種始祖故事、始祖傳說也都證明著涿鹿這片中華文明的初曙之地,正是華夏民族的形成之處。

儘管有關黃帝部族發祥地的說法不一,有陝西渭水說、中原新鄭說和山東曲阜說等,但是黃帝、炎帝和蚩尤共同活動過的一方天地卻只有涿鹿,別無它處。這個唯一性,正可謂“千古文明開涿鹿”定論最有力的實證。

覓始祖遺蹟

這獨特的一方天地,如今又是怎麼樣的一番景象呢?

驅車來到距離首都北京只有1.5小時車程的涿鹿,這裡可是一座有著5000年曆史的城市,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座“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合符釜山”“定都涿鹿”的故地,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都城。

《史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統一中華,藝五穀,造文字,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因他寬厚有德,厚德為土,而土的顏色是黃色,因此後人尊稱為黃帝。

涿鹿 歷史深處的中華文明之光


黃帝泉

黃帝城遺址古稱“軒轅之丘”“軒轅之臺”,亦被稱為涿鹿故城,是黃帝開基立業的根基。1957年,人們在城內進行了小規模的挖掘和考古。在古城遺址內及周邊發現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遺物,如灰陶、夾砂陶、蘭紋陶、紡輪、石斧、石刀、石鉞、青銅劍、戈等。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涿鹿縣溫泉鎮裡虎溝村南,主峰海拔1090米,橋山主峰由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橋而得名,歷史上六位皇帝曾七次到涿鹿橋山拜祭黃帝。

黃帝泉則是因被黃帝部族佔據而得名,乃是黃帝部族的汲水飲馬之處。在史書上最早稱它為阪泉,又稱它為黑龍池。此泉有四寶:第一寶,其為天然冷泉,黃帝泉的水溫常年保持在12.3~13.4℃之間,冬不結冰,夏不生腐,久旱不幹枯。第二寶,其日流量大,一晝夜出水量為4600~4800噸,可供一萬多人口使用,還可以灌溉一萬多畝良田,是當地老百姓的神奇之泉和母親之泉。第三寶,經測定,黃帝泉是含鍶質重碳酸鈣鎂型天然優質礦泉水,常飲此水可保健身體、滋潤肌膚。第四寶,其泉眼分為三層水:深度分別為1700米、3000米、5000米。因為泉眼深,裡面含有一種惰性氣體氡氣,可以用來預測地震,而且上報值和實際發生值非常接近,所以這眼泉還是科學預測地震的寶泉。

而眼前這碧波盪漾的軒轅湖,它的水源正是來自於黃帝泉。最早的時候,它還只是黃帝泉水自流形成的一個小水面,1958年農業大生產之時人們將其水面擴大,現有面積達到一百多畝,最深處有12米之深,是遊客駐足、親水、垂釣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在軒轅湖的西側,黃帝城的東城牆浸淹其間。

據《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又稱赤帝。炎帝一生最重要的歷史功績是刀耕火種、發明耒耜、嘗味草木、宣藥療疾。炎帝廟舊址就位於礬山鎮上七旗村北端一漢白玉石山上,據載為紀念炎帝而建,供奉過黃帝、炎帝的牌位。

蚩尤,九黎部落首領。他作戰勇猛無比,後人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涿鹿之戰後,蚩尤部落融入了炎黃聯盟,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蚩尤也是苗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的遠祖之一。

位於黃帝城東南約15公里處的塔寺村,是為南蚩尤墳,周圍環繞著四棵千年古樹,樹周圍留有圍牆的石頭根基,為遼金時期的建築,樹旁有一金代古塔,傳為紀念看墳人所建。

而蚩尤祠則位於礬山鎮南20公里。傳說涿鹿之戰時,蚩尤在立馬關被黃帝族擒殺。立馬關蚩尤祠是中國北方地區唯一一座專為蚩尤而建的祭祀祠堂。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在涿鹿之野生活、勞作、征戰、融合、建都立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團結、大統一,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華三祖堂則是在黃帝祠舊址復建起來的瞻拜黃帝、炎帝和蚩尤的祭堂,是全國唯一一處供奉三祖的地方。如今,這裡已然成為中華三祖文化博物館,在博物館門前佇立著一棵千年楊樹,被人稱作“黃帝古楊”。相傳這棵“黃帝古楊”是為黃帝插劍化楊,樹身四人都合抱不住,乃是當地人心中的神樹。

在涿鹿,還有這樣一座清涼寺。它始建於西漢,寺內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四大天王殿、愣和尚祠和鐘鼓二樓等,院內的“龍鳳松”和“臥龍松”也已有逾千年的歷史。康熙、乾隆和咸豐皇帝都曾到此拜佛求經,許多文人墨客曾光臨寺院,留下真跡碑文50餘塊。清涼寺內,還有稀世之寶鮮為人知:愣和尚—能禪大師肉體佛便是寶物之一;登果法師在動盪年代把“大方廣佛華嚴經”捻成繩,這才使得“繩經”得以保存,成為了珍貴的文物。寺中還珍藏有佛經數萬卷,藏經數量與完整程度可與山西五臺山媲美。

興“合符釜山”

說到“合符”,這是中國一項傳之久遠的“會盟”信物制度,它一般用竹、木、玉石等製成憑證,上刻文字,以此為結盟的信誓之物。這種形式,也屢見典符的出土實物。

“黃帝北逐葷鬻,合符釜山”,《史記》中曾這樣記載。黃帝經過阪泉、涿鹿兩戰皆捷之後,勢力大增,聲威遠播四方。整個部落聯盟出現了“兵禍息、萬國和”的局面。

“合符釜山”主要完成了三件重要的事:一是共推軒轅為天子,公認黃帝為共主,中華先民第一次有了共認的領袖和統治者;二是合符契,即將原來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各自的圖騰或符契一律廢除,同時,又取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圖騰的某一突出點組合共創了一個圖騰—龍,作為中華民族共認的符契。龍的產生是中華民族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一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由遊牧狀態進入農耕社會、由母權制進入父權制、由荒蠻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里程碑;三是定都涿鹿,即在涿鹿山邊的一個高地上建起了都城,即黃帝城。後曾稱軒轅之丘、青丘、黃帝城、涿鹿故城、中華初都等。

涿鹿 歷史深處的中華文明之光


中華合符壇

“合符釜山”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決定當時社會發展方向、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釜山合符後,涿鹿成為其對外開拓、發展的根據地,結束了黃、炎、蚩尤各部落“遷徙往來無常處”的遊牧或半遊牧的歷史,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分工,發展了生產力,加快了歷史前進的腳步。“合符釜山”建構了中華大一統的雛形。

“合符釜山”後形成的蘊涵團結、統一、協和等內容的合符文明,標誌著一個融合了中華民族遠古各部族先民智慧的文化積澱已經形成。合符文化是中華大一統的開端,是中華大一統雛形的思想基礎,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基石和主根,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為值得紀念和傳承。釜山遺址位於古代潘城,也就是現在涿鹿縣保岱鎮西北窯子頭村。山上有丹墀地,相傳為當年舉行合符儀式時萬國諸侯朝拜黃帝之所。

如今,在涿鹿的千年文化神道上,依次排列著三祖橋、龍鳳華表、中華一統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圖騰大觀園、九龍騰飛等景觀,人們得以全面深刻認識歷史,認識中華傳統文明地的發展軌跡。我們跨越五千年時空,中華合符壇弘揚著中華合符文化、振興著中華民族精神、促進著祖國統一、實現著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對中華始祖留下的合符文化的最好傳承。

山水自多情

涿鹿,不僅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其旖旎的自然風光,更是一年四季美不勝收。

悠悠的桑乾河碧波盪漾,像玉帶一般歡快地向東流淌,留下了十里杏花、千里沃野、萬畝葡園、一闋“塞北江南”的詩歌。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丁玲,正是在這裡創作了《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為了紀念這位無產階級文學戰士,涿鹿縣在農民夜校的舊址上建成丁玲紀念館,現在丁玲紀念館已成為本地愛好文藝的青年人的活動中心,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基地。這裡是尋根拜祖的地方,這裡更是心靈的老家。

近年來,涿鹿縣提出“三山”和“一帶一路”全域旅遊的總體佈局。“一帶一路”是指桑乾河文化旅遊產業帶和雲上逐路休閒旅遊示範帶。而“三山”則是指東西靈山、小五臺山和黃羊山。

小五臺山森林公園是河北省省級森林公園保護區,主要包括楊家坪、金河口兩大風景區,其景觀景點五十多處,公園內山峰險峻,有深澗洞穴,有林峰怪石,有清澈溪流,有原始森林,有爛漫花草,在永凍界緣,一腳置於溫暖的草叢,一腳踏在寒冷的堅冰,心中頓生一山有四季咫尺不同的感覺。

涿鹿 歷史深處的中華文明之光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繞花”

背靠筆架山、北依黃羊山的溪源村是河北省省級美麗鄉村、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相傳虞舜曾在這裡辛勤耕耘,留下了古老的歷史傳說。在溪源村,還坐落著明朝初年修建的魁星樓和觀音廟。涿鹿古八景之“龍門疊翠”“筆架夕陽”也位於該村。村北的龍門水庫、香椿園還可供遊人垂釣和採摘。

初春,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漫山杜鵑,爭奇鬥豔,十里杏花,奼紫嫣紅;盛夏,層巒疊翠,綠蔭遍地,奇花異草,芳香誘人;金秋,丹楓如火,山花流芳,層林盡染,凝紫飛紅,絢麗璀璨;嚴冬,銀裝素裹,玉樹瓊樓,霧凇冰掛,晶瑩雅潔。這裡正是位於涿鹿縣輝耀鎮南15公里的石門風景區。石門風景區平均海拔1300多米,四季之美景甚是怡人,且各具特色,是城市旅遊達人避暑休閒的天堂。

特色物產豐

擁有著沃野良田和絢爛美景的涿鹿,風土人情尤為淳樸,傳統民俗歷久彌新。

來到涿鹿縣河東鎮的張各莊村,你不難發現,這裡有一種傳承了一百多年的民俗—被列為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繞花”,其壯觀程度猶勝煙花。相傳,“繞花”大約興起於清朝中後期,是一種歷經久遠的民間傳統社火活動,也是涿鹿縣社火雜耍的精粹項目。

說到涿鹿的特色物產,那還真是豐富多樣呢。悠悠棗是涿鹿縣獨有的棗樹栽培品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歷史,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棗樹。悠悠棗果形美觀、皮薄肉脆、色豔汁多,成熟期又適逢“中秋”“國慶”兩大傳統節日,深受人們喜愛,成為節日消費的搶手貨。

在總規模達4700公頃的華北最大的葡萄種植園—涿鹿葡萄基地,龍眼葡萄更是被郭沫若譽為“北國明珠”。

涿鹿的杏肉酸甜美味,是很多當地人童年的美好回憶。而開口杏核則富含有多種礦物質,營養豐富,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涿鹿的杏從果肉到果核甚至是果殼都具有不同的利用價值,也為當地百姓的創收做出了貢獻。

“看一百年的中國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國到北京,看兩千年的中國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國到涿鹿。”中華文明正是從這裡,從涿鹿走來……

(北京市門頭溝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宣 / 圖文提供:河北省涿鹿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