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 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之光

千古文明开涿鹿。”

早在《中国上古史演义》的第二回中,记述黄帝在涿鹿一带,与炎帝、蚩尤争战后,会盟釜山的传说时,就有“耕牧溯羲农,千古文明开涿鹿。陶渔终禅让,九州贡赋会涂山”的记载。炎、黄、蚩三祖,于5000年前在涿鹿这块桑干河流域最广阔的盆地间的征战与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场景,就是以“涿鹿之战”和 “阪泉之战”为标志的民族融合、国家初创、中华先祖走向新纪元的开端。

考古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张家口桑干河流域一带(指阳原、蔚县、涿鹿、宣化和怀来等县),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中国北方小石器工业的发源地,细石器工业奋起的摇篮,而且是5000年前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部族形成和发展的发祥之地。

涿鹿 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之光


中华三祖文化博物馆

黄帝部族源于西北高原,后东迁至燕山涿鹿一带,发展壮大,成为红山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后岗一期文化(后岗下层)则来自于豫北冀南地区。炎帝部族、蚩尤部族分别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后岗一期文化相对应。涿鹿境内的战争,是南北方不同部族及其文化交往、碰撞的表现;黄帝吸收、容纳了炎帝、蚩尤部族的优长,成为更加强大、更具活力的部族,进而形成华夏民族的雏形、中华文化的根。北魏拓跋鲜卑政权在涿鹿黄帝祠进行过祭祀活动,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三人也曾四次到涿鹿黄帝祠举行庙祭。这些都标志着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及其发祥地涿鹿的认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斗转星移,如今涿鹿一带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在这里生活、争战的遗址、遗迹仍依稀可寻。阪泉、黄帝城、黄帝泉、炎帝营、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坟、定车台……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对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最好的证明。不仅如此,矾山地区民间流传的各种始祖故事、始祖传说也都证明着涿鹿这片中华文明的初曙之地,正是华夏民族的形成之处。

尽管有关黄帝部族发祥地的说法不一,有陕西渭水说、中原新郑说和山东曲阜说等,但是黄帝、炎帝和蚩尤共同活动过的一方天地却只有涿鹿,别无它处。这个唯一性,正可谓“千古文明开涿鹿”定论最有力的实证。

觅始祖遗迹

这独特的一方天地,如今又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呢?

驱车来到距离首都北京只有1.5小时车程的涿鹿,这里可是一座有着5000年历史的城市,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座“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的故地,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都城。

《史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统一中华,艺五谷,造文字,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因他宽厚有德,厚德为土,而土的颜色是黄色,因此后人尊称为黄帝。

涿鹿 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之光


黄帝泉

黄帝城遗址古称“轩辕之丘”“轩辕之台”,亦被称为涿鹿故城,是黄帝开基立业的根基。1957年,人们在城内进行了小规模的挖掘和考古。在古城遗址内及周边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物,如灰陶、夹砂陶、兰纹陶、纺轮、石斧、石刀、石钺、青铜剑、戈等。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涿鹿县温泉镇里虎沟村南,主峰海拔1090米,桥山主峰由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历史上六位皇帝曾七次到涿鹿桥山拜祭黄帝。

黄帝泉则是因被黄帝部族占据而得名,乃是黄帝部族的汲水饮马之处。在史书上最早称它为阪泉,又称它为黑龙池。此泉有四宝:第一宝,其为天然冷泉,黄帝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2.3~13.4℃之间,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干枯。第二宝,其日流量大,一昼夜出水量为4600~4800吨,可供一万多人口使用,还可以灌溉一万多亩良田,是当地老百姓的神奇之泉和母亲之泉。第三宝,经测定,黄帝泉是含锶质重碳酸钙镁型天然优质矿泉水,常饮此水可保健身体、滋润肌肤。第四宝,其泉眼分为三层水:深度分别为1700米、3000米、5000米。因为泉眼深,里面含有一种惰性气体氡气,可以用来预测地震,而且上报值和实际发生值非常接近,所以这眼泉还是科学预测地震的宝泉。

而眼前这碧波荡漾的轩辕湖,它的水源正是来自于黄帝泉。最早的时候,它还只是黄帝泉水自流形成的一个小水面,1958年农业大生产之时人们将其水面扩大,现有面积达到一百多亩,最深处有12米之深,是游客驻足、亲水、垂钓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在轩辕湖的西侧,黄帝城的东城墙浸淹其间。

据《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又称赤帝。炎帝一生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刀耕火种、发明耒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炎帝庙旧址就位于矾山镇上七旗村北端一汉白玉石山上,据载为纪念炎帝而建,供奉过黄帝、炎帝的牌位。

蚩尤,九黎部落首领。他作战勇猛无比,后人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涿鹿之战后,蚩尤部落融入了炎黄联盟,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蚩尤也是苗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的远祖之一。

位于黄帝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塔寺村,是为南蚩尤坟,周围环绕着四棵千年古树,树周围留有围墙的石头根基,为辽金时期的建筑,树旁有一金代古塔,传为纪念看坟人所建。

而蚩尤祠则位于矾山镇南20公里。传说涿鹿之战时,蚩尤在立马关被黄帝族擒杀。立马关蚩尤祠是中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座专为蚩尤而建的祭祀祠堂。

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之野生活、劳作、征战、融合、建都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团结、大统一,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华三祖堂则是在黄帝祠旧址复建起来的瞻拜黄帝、炎帝和蚩尤的祭堂,是全国唯一一处供奉三祖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中华三祖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门前伫立着一棵千年杨树,被人称作“黄帝古杨”。相传这棵“黄帝古杨”是为黄帝插剑化杨,树身四人都合抱不住,乃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树。

在涿鹿,还有这样一座清凉寺。它始建于西汉,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四大天王殿、愣和尚祠和钟鼓二楼等,院内的“龙凤松”和“卧龙松”也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康熙、乾隆和咸丰皇帝都曾到此拜佛求经,许多文人墨客曾光临寺院,留下真迹碑文50余块。清凉寺内,还有稀世之宝鲜为人知:愣和尚—能禅大师肉体佛便是宝物之一;登果法师在动荡年代把“大方广佛华严经”捻成绳,这才使得“绳经”得以保存,成为了珍贵的文物。寺中还珍藏有佛经数万卷,藏经数量与完整程度可与山西五台山媲美。

兴“合符釜山”

说到“合符”,这是中国一项传之久远的“会盟”信物制度,它一般用竹、木、玉石等制成凭证,上刻文字,以此为结盟的信誓之物。这种形式,也屡见典符的出土实物。

“黄帝北逐荤鬻,合符釜山”,《史记》中曾这样记载。黄帝经过阪泉、涿鹿两战皆捷之后,势力大增,声威远播四方。整个部落联盟出现了“兵祸息、万国和”的局面。

“合符釜山”主要完成了三件重要的事:一是共推轩辕为天子,公认黄帝为共主,中华先民第一次有了共认的领袖和统治者;二是合符契,即将原来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各自的图腾或符契一律废除,同时,又取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图腾的某一突出点组合共创了一个图腾—龙,作为中华民族共认的符契。龙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由游牧状态进入农耕社会、由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由荒蛮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里程碑;三是定都涿鹿,即在涿鹿山边的一个高地上建起了都城,即黄帝城。后曾称轩辕之丘、青丘、黄帝城、涿鹿故城、中华初都等。

涿鹿 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之光


中华合符坛

“合符釜山”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决定当时社会发展方向、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釜山合符后,涿鹿成为其对外开拓、发展的根据地,结束了黄、炎、蚩尤各部落“迁徙往来无常处”的游牧或半游牧的历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发展了生产力,加快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合符釜山”建构了中华大一统的雏形。

“合符釜山”后形成的蕴涵团结、统一、协和等内容的合符文明,标志着一个融合了中华民族远古各部族先民智慧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合符文化是中华大一统的开端,是中华大一统雏形的思想基础,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基石和主根,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为值得纪念和传承。釜山遗址位于古代潘城,也就是现在涿鹿县保岱镇西北窑子头村。山上有丹墀地,相传为当年举行合符仪式时万国诸侯朝拜黄帝之所。

如今,在涿鹿的千年文化神道上,依次排列着三祖桥、龙凤华表、中华一统广场、中华合符坛、民族图腾大观园、九龙腾飞等景观,人们得以全面深刻认识历史,认识中华传统文明地的发展轨迹。我们跨越五千年时空,中华合符坛弘扬着中华合符文化、振兴着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着祖国统一、实现着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对中华始祖留下的合符文化的最好传承。

山水自多情

涿鹿,不仅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其旖旎的自然风光,更是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悠悠的桑干河碧波荡漾,像玉带一般欢快地向东流淌,留下了十里杏花、千里沃野、万亩葡园、一阕“塞北江南”的诗歌。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丁玲,正是在这里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了纪念这位无产阶级文学战士,涿鹿县在农民夜校的旧址上建成丁玲纪念馆,现在丁玲纪念馆已成为本地爱好文艺的青年人的活动中心,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这里是寻根拜祖的地方,这里更是心灵的老家。

近年来,涿鹿县提出“三山”和“一带一路”全域旅游的总体布局。“一带一路”是指桑干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和云上逐路休闲旅游示范带。而“三山”则是指东西灵山、小五台山和黄羊山。

小五台山森林公园是河北省省级森林公园保护区,主要包括杨家坪、金河口两大风景区,其景观景点五十多处,公园内山峰险峻,有深涧洞穴,有林峰怪石,有清澈溪流,有原始森林,有烂漫花草,在永冻界缘,一脚置于温暖的草丛,一脚踏在寒冷的坚冰,心中顿生一山有四季咫尺不同的感觉。

涿鹿 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之光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绕花”

背靠笔架山、北依黄羊山的溪源村是河北省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相传虞舜曾在这里辛勤耕耘,留下了古老的历史传说。在溪源村,还坐落着明朝初年修建的魁星楼和观音庙。涿鹿古八景之“龙门叠翠”“笔架夕阳”也位于该村。村北的龙门水库、香椿园还可供游人垂钓和采摘。

初春,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漫山杜鹃,争奇斗艳,十里杏花,姹紫嫣红;盛夏,层峦叠翠,绿荫遍地,奇花异草,芳香诱人;金秋,丹枫如火,山花流芳,层林尽染,凝紫飞红,绚丽璀璨;严冬,银装素裹,玉树琼楼,雾凇冰挂,晶莹雅洁。这里正是位于涿鹿县辉耀镇南15公里的石门风景区。石门风景区平均海拔1300多米,四季之美景甚是怡人,且各具特色,是城市旅游达人避暑休闲的天堂。

特色物产丰

拥有着沃野良田和绚烂美景的涿鹿,风土人情尤为淳朴,传统民俗历久弥新。

来到涿鹿县河东镇的张各庄村,你不难发现,这里有一种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民俗—被列为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绕花”,其壮观程度犹胜烟花。相传,“绕花”大约兴起于清朝中后期,是一种历经久远的民间传统社火活动,也是涿鹿县社火杂耍的精粹项目。

说到涿鹿的特色物产,那还真是丰富多样呢。悠悠枣是涿鹿县独有的枣树栽培品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枣树。悠悠枣果形美观、皮薄肉脆、色艳汁多,成熟期又适逢“中秋”“国庆”两大传统节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节日消费的抢手货。

在总规模达4700公顷的华北最大的葡萄种植园—涿鹿葡萄基地,龙眼葡萄更是被郭沫若誉为“北国明珠”。

涿鹿的杏肉酸甜美味,是很多当地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开口杏核则富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涿鹿的杏从果肉到果核甚至是果壳都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也为当地百姓的创收做出了贡献。

“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国到北京,看两千年的中国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国到涿鹿。”中华文明正是从这里,从涿鹿走来……

(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宣 / 图文提供:河北省涿鹿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