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脫單了嗎?

今天,你脫單了嗎?

“爺爺娶奶奶用了半鬥米,爸爸娶媽媽用了半頭豬,我結婚卻要用爹孃‘半條命’!”近年來,一些地方一路高攀的彩禮已成為老百姓難以承受之痛。然而,對一些農村的適婚男青年來說,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坎不是高額彩禮,而是——把彩禮送給誰。

一天相親十來個,一家有女百家求

早些年,農村普遍都以生兒為傲,男孩可以更多地承擔農活,如果生的都是女孩,就會被村裡人說閒話。如今,這種現象已悄然發生了逆轉,女孩成了農村的香餑餑,用“一家有女百家求”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寒冬臘月,冀南地區的廣大農村正值農閒時節。然而,對適婚的青年男女來說,卻異常忙碌。

在冀南某村,天剛亮,剛從城市打工返鄉的小玲家門口就已停了三四輛嶄新的小轎車。以車子的品牌、價位彰顯競爭力的小夥子們在排隊等著和女孩見面。

小玲每天的時間都被媒人“承包”了。他們一大早就帶著相親的男孩上門,小玲像面試官一樣挑剔,對家庭條件較好、長相不錯、有穩定工作或一技之長的男孩,她會多聊一會兒,留個電話或加個微信。

小玲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春節前後,她見了八九十個男生,平均每天10來個,但都不太滿意。今年過年回家的消息剛傳出去,她的相親日程又被排滿了。

“今天離婚帶著孩子回孃家,明天就有小夥子和媒人登門提親!”媒人張阿姨說,現在安排四五個小夥子依次和同一個姑娘相親,在農村已是見怪不怪。

春節前夕,半月談記者走訪了冀南不同縣區的9個農村,適齡男女青年比例失衡問題不同程度存在:9個村的男女比例均在2:1到3:1之間,最嚴重的甚至達到了4:1。

農村男女比例失衡由來已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男性人口71351萬人,女性人口68187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4(以女性為100)。而農村的男女失衡現象更加嚴峻,早已成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問題,背後原因也由來已久。

首先是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農村誰家沒兒子,就算是‘絕戶頭’,別說沒兒子,兒子少了在村裡說話都沒底氣。”村裡的群眾告訴半月談記者。當下的農村適婚青年多生於上世紀90年代,受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思想觀念影響,生男孩成了一些農村家庭的首要選擇。

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鄉之間仍有不小差距,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群眾成規模地向城市聚集。如今,農村適婚男青年越來越多,女青年卻寥寥無幾。

邯鄲市臨漳縣文明辦主任孟祥民說,通過考學、打工等途徑,60%以上的女青年將家安在了縣級以上城市;而80%的男青年因學歷、能力等因素無法承擔在城市買房等高生活成本,選擇回鄉婚戀,加劇了農村男女比例的失衡。

在冀南某村,全村314人中適婚男青年10人,女青年7人,男女比例較為適宜,但女青年全部在外打工,且都沒有回農村結婚的想法。2018年,全村僅出嫁1名女青年,還是嫁到了城市裡。

其次,男青年多缺少一技之長。目前,很多農村群眾把結婚難單純看作結不起,認為只要想方設法湊齊彩禮就能娶上媳婦,忽視了婚姻的基礎是人格魅力的相互吸引、價值觀念的相互認同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半月談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農村男青年初中畢業後就直接外出打工或做起小生意。恰恰是因為缺少一技之長、致富能力不足,導致結婚難。而一些女青年寧可做“剩女”,也不委屈自己“下嫁”。

一名農村男青年說:“現在的姑娘都在外面待過,眼光高,看不上村裡小夥子。”這也是高額彩禮產生的一個原因,女方想靠彩禮換“安全感”,形成了男方彩禮“越窮越高”的心理基礎。

最後,異性交往機會不斷減少。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導致青年男女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農村的男女青年,相當一部分初中畢業後選擇外出打工。男青年主要在建築、安裝等行業工,女青年多從事服務業,接觸交往的機會不多。

此外,一些在外打工的男青年認為,由於收入、房子等現實問題,男青年很難在打工的城市中解決婚戀問題,而女青年則多了在城市裡找對象、結婚成家的選擇。

今年的你,被相親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