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三十年|1983·遲來的春天(三)

1974年,也就是“我係我”時代的第一年,“無線”投拍電視劇《啼笑因緣》。在以往的很多年裡,電視劇有主題曲,但沒有主題歌。《啼笑因緣》的編導是王晶的父親、老戲骨王天林,他想弄出一首主題歌來,於是找到了作曲人顧嘉輝。

當時,王天林和顧嘉輝希望用粵語填詞,創作一支粵語歌曲。填詞人很好找,著名的粵劇編劇、曾經和白雪仙合作整理《帝女花》唱片版本的葉紹德自然是不二人選。可演唱者讓他們犯了難,擔心觀眾不能接受“老土”的粵語歌。選來選去,他們選中了仙杜拉。

仙杜拉是個中英混血兒,據說本名叫梁玉姬(但貌似她自己沒承認過),曾與一位高山族的歌手阿美娜(Amina)成立過女子組合“The Chopsticks”,通常被稱為“筷子姐妹花”,主要演唱歐美流行曲,但這個組合在1973年就解散了。選擇仙杜拉的理由是她以前唱英文歌,而且衣著打扮非常前衛,用這種“洋化”的歌手搞一搞平衡,別讓觀眾們罵就算不錯。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三十年|1983·遲來的春天(三)

這或多或少說明了當時的音樂人對粵語流行歌沒有信心,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首歌馬上流行了起來。同一年,許冠傑的《鬼馬雙星》也紅到爆棚,新一代的香港年輕人迅速認同了香港本土的音樂文化,這兩首歌也奠定了粵語流行歌曲的文化地位。

《啼笑因緣》的旋律結構是AABA,A、B就是現在娛樂節目裡經常會提到的“主歌”(Verse)和“副歌”(Chorus),這是上世紀3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曲式,從《啼笑因緣》後便成了香港流行音樂創作的標準曲式。順便說一句,《啼笑因緣》電視劇中有位演員叫周吉,他就是香港電子樂大師周啟生的父親。

現在有媒體說,1973年“無線”播出的鄭少秋版《煙雨濛濛》是香港史上第一部帶主題歌的電視劇,這恐怕是個訛傳。1972年“無線”的《星河》才是第一部,但它的主題歌是國語歌曲。而1973年的《煙雨濛濛》只有主題曲,電視劇播完了之後,鄭少秋要出唱片,這才填詞讓他唱了,由此才出現了粵語歌曲《煙雨濛濛》,這其中有個先後順序,不是電視劇與主題曲的關係。這樣說來,仙杜拉的《啼笑因緣》才是香港音樂史上第一首粵語的電視劇主題歌。

從這首歌開始,影視劇開始成為粵語流行音樂傳播的重要途徑。當時沒有CD,沒有MP3,更沒有現在商業街上這麼多高音喇叭,有條件的家庭使用的是留聲機,但對年輕人來說,一是得花錢買唱片,二是唱機不能移動,使用不方便,三不“個性化”,開了機器總歸要受父母管制,因此,大多數年輕人聽歌的途徑無非就是廣播電臺和電視。電臺的傳播方式比較簡單,1978年香港電臺能夠開辦“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顯然是時代的必然。但是和電臺相比,影視劇對歌曲的流行起到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一方面,電視劇一播就是半個月,只要旋律不那麼複雜,劇演完了歌兒也就很有傳唱度了,另一方面,電臺畢竟是針對香港聽眾的,而影視劇集卻可以對東南亞發行,這也客觀上擴大了粵語歌曲的知名度和傳播範圍。

由此,早年的“金曲”中大部分是影視劇主題歌就不足為奇了。比如1978年度第一屆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有7首歌是電視劇主題曲或插曲,其中不少還是“無線”的劇集,而前5屆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50首歌裡,粗略算起來有5成是電視劇主題曲,這還沒算電影插曲。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辦了5屆後,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就已經順利地完成了“我係我”時代。在這十年中,電視媒介捧紅了鄭少秋、汪明荃、關正傑、羅文、葉振棠、甄妮等歌手,而新一代歌手也在蓄勢待發。

這不能不說回邵逸夫“造星”的手段。“無線藝員培訓班”和“香港小姐競選”兩個活動,給影視界培養了大批的演員和幕後精英,但邵逸夫又把眼光瞄在了剛剛興起的香港流行樂壇上。1971年,“無線”就成立了“華星”娛樂有限公司,最開始只負責辦演唱會,順便為“無線”代理唱片發行。到了1982年,“華星”成立了唱片部和經理人部,簽下了第一位歌手陳美齡,她就是1983年度第一屆“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願你繼續醉》的演唱者。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三十年|1983·遲來的春天(三)

之後的一年內,華星連續簽下了羅文、陳潔靈、甄妮等成名歌手。現在看來這都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華星”簽下了兩位當時並不出名、但日後如日中天的巨星,一個是張國榮,另一個是剛剛在“新秀歌唱大賽”中奪冠的梅豔芳——這個比賽就是“無線”舉辦的,說起來邵逸夫其實還是在造星,只不過他培養的不是演員,而是歌手。

手中擁有“華星”這樣的唱片公司,擁有“無線”這樣的電視傳媒,恰逢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經過“我係我”時代的十年淬火,已經成為香港娛樂文化的主流,那麼,以邵逸夫慣常的手段,在1983年度推出“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顯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這第一屆“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中,有一首歌似乎可以為這個流行音樂盛典命名——《遲來的春天》。

《遲來的春天》在譚詠麟的眾多金曲中,傳唱程度並不很高。但細想起來,他最早在內地膾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國語版本,拗口的粵語版在當時還不被大部分內地聽眾接受,像《水中花》、《愛在深秋》的粵語版多少還有人能唱出來,但像《夜未央》的粵語版《夢仍是一樣》、《像我這樣的朋友》的粵語版《爭氣》、《難捨難分》的粵語版《今夜情為證》,又有多少人記得住歌詞呢?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三十年|1983·遲來的春天(三)

其實,《遲來的春天》譚詠麟也唱過國語版,但那要到1991年了。內地歌迷最早接觸這支旋律的國語版,是在1984年。當時這支歌紅遍大江南北,盒帶銷量達到180萬,據說這標誌著內地第一個真正的流行歌手誕生,唱這首歌的人叫周峰——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的舞臺上,陳明又一次翻唱了周峰的國語版:《梨花又開放》。

而這支歌還有個英文版,收錄在1978年的專輯《Day Dreamin'》中,歌名叫《Good Morning Sorrow》。不瞭解這張古老專輯的人也許會啞然失笑,這個比譚詠麟早唱了5年的人,正是張國榮。

這一屆“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中,譚詠麟僅有《遲來的春天》入選並得獎,對他來說,1983年度是“遲來的春天”,多少還有點春意料峭的意思,下一年度他爆發似地入選十首歌曲、憑著三首歌橫掃五座獎盃,立即一片春意盎然。而對香港樂壇來說,1983年更是“遲來的春天”,雖然比香港電臺的“香港中文十大金曲”晚了5年,但這個遲來的“香港十大勁歌金曲”,將香港流行音樂帶入了一個以電視傳媒為主題的時代,暗示著香港流行音樂的春天。

說1983年是個春天,對一個人來說恐怕有點哭笑不得,因為,這一年他破產了。

這個人絕對是個狠角色,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目睹過父親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可以說“東山再起”這四個字他完全不陌生,簡直就是他的人生基因。

等他用短短三年爬起來後,香港娛樂圈便迎來了今天的大鱷——他就是楊受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