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欄|馬學東:變動中孕育生機——2018年藝術品拍賣市場概評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拍現場(佳士得拍賣提供)

拍賣市場在2018年的整體行情仍處於調整期。儘管2014年和2016年市場略有回暖的趨勢,但現在回頭來看這種回暖只是短暫的階段性回升。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從1993年至今的行情週期可以大致劃分成發展期(1993-2003年),增長期(2003-2011年)和調整期(2012年至今)。十年是一個大的市場週期,如果按照之前已經過去的兩個週期來看,這輪調整的週期要到2021-2022年才能結束。

2018年國內拍賣市場行情特點是日趨“單邊化”。這個“單邊化”意思是精品尤其是估價合理的精品在目前調整的大行情下的成交還是有保證的。2018年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當代書畫、油畫、瓷器、珠寶、古籍各個品類均有過億元的拍品產生,分佈較為分散。

自2010年以來,拍賣市場每年會產生7到8件億元拍品,而2018年全年共有24件(含香港市場)拍品的價格在億元以上成交,這遠超年度的平均水平。儘管高價成交的拍品仍然數量不少,但是這對市場整體的穩定發展並不是好事兒,因為這使得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行情有些“頭重腳輕”。

同時,這種行情如持續發展會造成拍賣公司在成交總額上對於精品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和更強的依賴度。50萬美元及以上的價格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就算高價拍品,不過這類拍品的數量佔整體拍賣市場總成交量還不到1%。這與國內拍賣市場3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算作高價的區間基本接近。國內拍賣市場上的品類豐富,因此,高價的價格線可以下降到200萬元。

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200萬到1000萬元,3000萬元至1億元這兩個價格區間的拍品數量有明顯減少,而這兩個價格區間分別對應的是中端市場和高端市場中的中高端的部分,尤其是中端市場的這個部分是拍賣公司最為看重的,因為這個部分是行家和藏家最容易參與的競價區間,這個部分活躍與否直觀的體現就是拍賣公司總體成交率的高低,也能從這個指標觀察到整體市場的“買氣”。在2012年之後的行情週期中,中端市場成交的活躍度的降低阻礙了市場的增長。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蘇軾《木石圖》 4.636億港幣 佳士得亞洲區最高價拍品紀錄

從大的市場板塊看,確切地說是近現代書畫仍然主導市場大勢。古代書畫的行情特點是單件行情。2018年拍賣市場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拍賣市場上首次出現的蘇軾的《木石圖》。這件在市場上百年一遇的“生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終以4.626億港元的高價成交。古代書畫“生貨”的日漸稀少嚴重製約了該板塊的行情,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開設古代書畫專場就足見古代書畫在資源上的這種窘境。2018年古代書畫板塊有些“熟貨”因未能達到底價而遺憾流拍,反映出買家和委託人在價格上存在分歧。2018年,古代書畫板塊中行情最熱的當屬錢維城,他有3件作品的成交額在6000萬元以上,成交價格最高的是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拍的《台山瑞景》(手卷),成交價格高達1.47億港元。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錢維城 (1720-1772年)《台山瑞景》

近現代書畫板塊是單家行情。2003年近現代書畫板塊行情上揚是由“海派”畫家集體發力推動的。2010和2011年近現代書畫板塊行情是由齊白石、張大千兩家帶動的。2012年之後,該板塊鮮有名家或者板塊之間的聯合發力。因此,行情逐漸變成近現代名家的單家行情。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潘天壽 《無限風光》癸卯(1963年)作

儘管市場中2018年有以2.875億高價成交的潘天壽的巨幅指墨《無限風光》,傅抱石、李可染也有過億元的成交,但真正能夠帶動板塊整體的齊白石和張大千高價拍品的成交量不夠多。

因此,很難帶動整個板塊。200萬到1000萬元間成交的近現代書畫數量減少導致近現代書畫板塊的“腰”不夠有力,但好在近現代書畫整體有“量”的基礎,所以該板塊整體行情仍比較紮實。當代書畫板塊在近幾年經歷了重整,這個小板塊的特點就是“名單”不夠穩定,已經在市場上確立地位的藝術家正在隨著收藏者的迭代以及收藏家審美偏好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年輕一代藝術家作品的市場價值還在反覆確認的過程中。本質上而言,還是收藏者很難對某位或者某幾位藝術家作品的藝術價值達成相對共識,該板塊的這種不穩定的狀態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在經歷了近10年的調整之後,國內藏家對於當代藝術家作品價值的認識逐漸理性化,更注重作品的學術價值。從拍賣的結果來看,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能夠有持續創造力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受到藏家的追捧。更難得的是,經過這輪市場行情的“洗牌”,國內藏家對於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品的收藏趣味和標準正在形成,對哪些作品真正有價值的判斷也日趨達成共識。

而反觀2018年香港市場中油畫及當代藝術的行情則出現了調整的跡象,這種變化在秋季拍賣表現的尤為明顯。這是因為趙無極、朱德群、常玉的作品行情已經達到了階段性的新高,藏家對這些已經經典化的藝術家的作品需求強度在減弱,這就需要拍賣公司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分挖掘出新的亮點。而從畫廊和拍賣市場這兩級市場來看,畫廊推出的藝術家和二級市場的名單銜接度很低,這是一個會影響當代藝術市場板塊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

瓷器雜項市場板塊的亮點在2018年的亮點在瓷器和古籍(碑帖)板塊。宋代的鈞窯和龍泉窯和官窯均有高價創出,此外,清康熙、乾隆朝的御製瓷器尤其是御製琺琅彩深受藏家追捧,全年有2件琺琅彩器以超過億元成交。古籍板塊的最大亮點當屬在中國嘉德2018秋季拍賣會上拍的安思遠藏善本碑帖十一種,該件拍品以1.926億元高價成交,使碑帖藏品行情升溫。而前幾年行情較熱的佛像、傢俱等板塊的行情則有所降溫。

縱觀2018年的藝術品市場,在變動中孕育著新的生機。

更多內容盡在[雅昌馬學東專欄]

馬學東簡介

1979年生,2003年7月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本科);2007年7月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碩士);2006年10月至今擔任《藝術財經》雜誌藝術品投資分析員;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擔任上海證券報藝術財經週刊撰稿人;2007年6月至今在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AMRC)工作,擔任研究部主管;2012年9月起擔任藝術市場研究中心(AMRC)執行總監,現供職於嘉德投資公司投資部。

雅昌专栏|马学东:变动中孕育生机——201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概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