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79年前的今天,他以身殉國

79年前的今天,抗日英雄楊靖宇殉國。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他的傳奇經歷。

缅怀!79年前的今天,他以身殉国

△楊靖宇(1905——1940)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早年在家鄉領導當地農民運動,後被黨組織派往東北領導抗日工作,曾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軍委代理書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師長兼政委、東北民主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軍殺害壯烈犧牲,年僅35歲。

“靖宇”之名由來:平靖宇內,痛擊日寇

楊靖宇為逃避敵人的追捕用過兩個化名,一個化名是張貫一,他曾說“改名張貫一隨我母親姓張,牢記慈母養育之恩,一以貫之堅持革命不動搖”。

第二個化名便是廣為人知的楊靖宇。1932年,黨組織要求其化名給省委報告,他說道:“在開封讀書時立志要平靖宇內,現今東北處於亂世,我外祖姓楊,就化名‘楊靖宇’吧。”“靖宇”意在平靖宇內,痛擊日寇,他給自己的兩個化名充分表達了自己不忘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

用兵如神,他是日寇的“心腹大患”

缅怀!79年前的今天,他以身殉国

△青年時期的楊靖宇。(資料片,馬繼民提供)

東北民眾對將軍的暱稱是“大老楊”,當年他和戰友們浴血抗戰,牽制了數十萬日寇入關南犯。然而,在敵人眼中,楊靖宇卻是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

“敵人為啥非得置楊將軍於死地,因為他用兵如神,只要有他在,小鬼子睡覺都不踏實。”抗聯老戰士黃殿軍回憶起當年的抗戰歲月,仍心潮澎湃。

“當時敵人對楊靖宇真是又怕又恨。”黃殿軍說。1939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偽通化、間島、奉天“三省聯合大討伐”,由關東軍第二獨立守備隊司令官野副昌德統一指揮2萬餘人,專門剿殺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據說當時野副昌德下了命令,同時遇到山林隊和抗聯,就打抗聯放過山林隊;如果遇到楊靖宇和其他的抗聯隊伍,就放過其他,死死咬住楊靖宇。”黃殿軍掰著顫抖的手指告訴記者。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時,一張陸空交織的大網,正一步步向楊靖宇撒開。面對敵人的瘋狂剿殺,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靖宇縣楊靖宇精神研究會會長李立斌介紹說,“1939年12月24日,楊靖宇身邊尚有400餘人的抗聯部隊,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個人了。2月18日,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名警衛員在濛江縣附近向群眾購買糧食和衣服時被捕,敵人從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判斷他可能就在附近,於是增派兵力和飛機展開圍捕。”

1940年2月23日下午3時10分,也就是楊靖宇犧牲前的1個多小時,接到叛徒告密的敵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圍剿他。

“敵人心裡明白,楊靖宇身經百戰,他們不多派日軍是根本鬥不過大老楊的。”李立斌說。

他犧牲時,胃裡竟無一粒糧食

缅怀!79年前的今天,他以身殉国

△戰鬥在白山黑水的東北抗日聯軍。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是楊靖宇自己創作的歌詞,也是抗聯將士們奮戰林海雪原的真實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點左右,楊靖宇踏著沒膝的白雪,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個進山打柴的農民。由於行動不便,他將購買吃穿用等事委託給他們。

“那時他已6天6夜粒米未進,周圍還有幾百個敵人在全力圍捕。”李立斌介紹說,1939年冬天,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在濛江縣境內浴血奮戰了94天,別說吃口飽飯、喝口熱水,就連踏實睡上一覺都是一種奢望。

“那時儲存抗聯過冬物資的密營幾乎都被敵人破壞了,冬天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說糧食,就連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裡。”身為東北義勇軍的後代,劉國良這些年一直擔任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編外解說員,“現在生活好了,想吃點兒啥都行。可當年抗聯戰士吃的是樹皮、棉絮和草根。吃樹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裡嚼。我曾親自試過,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強吃下去了,肚子裡也不好受。”說到這裡,這位身材魁梧的東北漢子禁不住淚灑當場。

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來,他已被圍困在冰天雪地裡,完全斷糧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麼生存?為了解開謎團,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查看,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東北大雪天,雪地很深,楊靖宇個子高,在雪地上幾下就沒影了。日本人個矮腿短,雪深沒膝,怎麼跑也追不上他,抓不到他,就特別佩服他,甚至把他神化了。但楊靖宇身邊出了一個又一個叛徒,最終置楊靖宇於絕境。

叛徒蒙江縣“保安村”村民趙廷喜,上山砍柴發現了楊靖宇。楊靖宇好幾天沒吃飯,棉鞋也跑丟一隻,對趙廷喜等幾個村民說,下山幫我買幾個饅頭,再買雙棉鞋,給你們錢,不要告訴日本人。趙廷喜張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發:楊靖宇在山上。

趙廷喜見楊靖宇幾天沒有吃飯,臉上、手上、腳上都是凍瘡,趙廷喜說:“我看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只剩自己一個的楊靖宇沉默了一會兒,對趙廷喜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這句話真是震人心魄。在最黑暗、最困難、最無助、大多數人萬念俱灰的時候,仍然有人在用靈魂,用血性,支撐著中華民族的脊樑。

血戰到底,他把最後的子彈射向敵人

缅怀!79年前的今天,他以身殉国

△資料圖。

直到生命裡的最後一刻,楊靖宇還是把槍口對準了敵人。關東軍留下的一段戰場實錄這樣記述:“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手持雙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中其左腕。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槍應戰。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

終因寡不敵眾,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語畢,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樹旁,終年35歲。

最激盪悲壯的詩文,往往在最慘烈、最殘酷的漩渦裡分娩。因為寫它的不是筆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後奉獻。楊靖宇用英雄壯舉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更展現了東北抗聯將士骨子裡的剛烈血性。

缅怀!79年前的今天,他以身殉国

△位於靖宇縣的楊靖宇將軍塑像。周樹廣攝

生前,他的威名使敵人聞風喪膽,死後,他的精神依然震撼著敵人。“靖宇”這個氣勢恢宏的名字成為抗戰時期抵禦侵略的民族精神旗幟。

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地濛江縣改為靖宇縣,以示永久紀念。

1957年,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黨政軍民為楊靖宇隆重舉行遺首恭送儀式,通化市黨政軍民舉行了隆重的迎歸儀式。

1958年,楊靖宇的遺首和遺體正式合併安葬,一代英靈永遠棲息在他所深愛的白山黑水間,守衛著林海雪原的和平與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