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30歲做減法,40歲很困惑,50歲很好奇

白巖松:30歲做減法,40歲很困惑,50歲很好奇

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做減法,從某種角度來說痛並快樂著

白巖松:30歲做減法,40歲很困惑,50歲很好奇

年輕的時候,特別容易在奔波之中,最後就產生了一種感受:一切我都應該得到,只要是哪個沒得到,只要有那件事有點欠缺我就心裡特別不舒服,所以,要學會做減法。

白巖松:30歲做減法,40歲很困惑,50歲很好奇

中國有句話叫四十不惑,30歲時做減法,40歲叫困惑,不是不惑

我覺得現今這個時代,40歲恐怕困惑的是最多的。

30歲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有很多的幸福目標是與物質掛鉤的,30而立的立指的是學歷的立,你得有車有房,要不丈母孃都不打算把媳婦許配給你,很物質。

但是四十不惑很難,中年危機的誕生,40歲你要去回答自己很多的問號,40歲左右要多和自己聊聊天,要去讀很多的東西,給自己一些答案。

40歲的時候要思考的是,如何獨善其身,你擁有了很多的答案,周邊的環境不變化你會幸福嗎,八個字說的比較重“道德赤字,人性虧損”,你可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很多人,不好的人在傳播負能量,這些人有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所以這些人做的事會傳播出來,如果無法承擔和改變,這就變成了最的道德赤字和人性虧損。

30歲減法、40歲困惑,那麼50歲就應該是好奇

50歲很尷尬,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進可攻,退的話只要混的可以,你也可以躺在自己取得的某種東西上躺10年混到退休也似乎可以。

據統計在美國硅谷,五六十歲創業者居多,中國什麼時候能把創業不當成是年輕人要做的事,不能把志願者當成青年志願者。

50歲你要怎麼去走,對於50歲的人來說挑戰的是你自己,你是不是還對很多的事情好奇?你的人生觀是如何的。

50歲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善待每一個今天。

20歲的時候活在明天裡,50歲容易活在昨天裡。

所以50歲的人要努力剋制自己,既不活在明天也不活在昨天,而是活在今天。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就曾經這樣寫道: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了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了“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