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上細養,身體上放養

聊天時說起二胎的話題,一個朋友說資產不上*萬就不要二胎,因為她覺得自己現在傾盡全力,也沒法給兒子頂尖的生活,兩個孩子,每個孩子得到的就更少了。她不理解那些沒什麼錢還要兩個孩子的。

再看她朋友圈,可以看出她兒子平時不跟她生活,由長輩撫養,只在週末接到自己家住兩天。這兩天,她會帶孩子去商城買漂亮衣服,去網紅餐廳打卡拍照,哪熱門去哪。似乎是她說的:盡力給孩子最好的。

但這是孩子最需要的嗎?

現在的家長,可以把一切都給孩子,除了時間。他們上班忙工作,下班忙著看手機,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照料孩子的心靈。孩子,往往物質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心靈上卻被放養著。

而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我才明白,當父母的重點是什麼,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心靈上的細養!


心靈上細養,身體上放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是位青少年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而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其經典暢銷代表作,曾榮獲“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最佳家教圖書獎” ,在豆瓣上也有9分的優秀口碑。

她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母親。她女兒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獨立自主,性格溫和,待父母像朋友。有人說她運氣好,孩子本身是塊好材料,然而這塊“美玉”到別人手裡就一定會被雕琢得如此奪目嗎?難道雕玉的工具——父母的心血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嗎?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作者多年教育心得的精華,她通過7個章節,就學習、品格、習慣、教育誤區、做家長的智慧與方法、如何提高愛的質量,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她的育兒經驗以及理念。並在書後列出育兒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書中針對這一問題探討的頁數,非常方便家長們“對症下藥”。

書中金句數不勝數,但最讓我歎服的是她對孩子心靈的照料,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理解,是現在大部分父母的榜樣。厚厚一本書長達26萬字,我花了12個小時讀完,做了183個筆記。作者質樸又不乏味的語言、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用心和她教育女兒過程中樸實又接地氣的例子,吸引我一路讀下去,並且覺得很有必要一讀再讀。

就讓我舉幾個例子,帶大家看看作者是如何揣摩孩子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如何運用智慧引導孩子,而不是用權威脅迫孩子的吧。

心靈上細養

1、把孩子當孩子

作者提到,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而活,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孩子的童年非常短暫,我們要在這個時期保護他們的想像力(比如聖誕老人是否存在),讓他們盡情玩耍,即使是學習,也應該儘量在玩中學。

孩子都會犯錯,但這些錯往往是孩子能力不足導致的,從而增加了大人的麻煩,這時做父母的要有耐心包容。但是不要因為孩子做不好就攬過來自己做,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和嘗試,多犯錯才能慢慢學會不錯。

2、把孩子當大人

同時孩子也應該被當作大人一樣來尊重

孩子不是小動物,不應該被捉弄。他們也像大人一樣有自尊。不要在公共場合羞辱孩子。孩子犯錯時,他們其實已經內疚、痛苦了,如果這時家長板起臉說教,只會讓他覺得煩。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所以批評孩子也講究方法,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凡是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都應戒除。”

孩子也像大人一樣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以為他們小,就處處為他們做決定,還打著“這是為你好”的旗子。有一些小技巧引導孩子的選擇,如果你希望孩子選擇“是”,而不是“否”,那麼就在“是”的範圍內給孩子兩個選擇。不要問他們“現在睡覺好不好”,而是“現在睡還是讀一個故事再睡”。

3、學習應該是件快樂的事

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孩子本性裡是好學的,如果為學習感到苦惱,都是因為遇到了不正確的指導。家長一個重要的職責是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想辦法巧妙引導孩子。

印象很深的是閱讀。作者反覆提到多閱讀對孩子的好處,以及她是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的——不要限制孩子讀什麼書,感興趣最重要。只有提高閱讀量,才能培養語感。比如電視上正在放《還珠格格》,孩子感興趣便會想讀原著,這看似在“讀閒書”,但卻能鍛鍊孩子的閱讀能力,所以應該要鼓勵。

要注意的是,看漫畫不算閱讀,而電視更是會破壞孩子對學習的渴望。另外家長要儘量放下功利心,不要讓孩子讀你認為有用的書,也不要整天唸叨孩子沒考100分。眼光要放長遠。小學重在培養學習興趣,初中重點在解決學習方法,高中才開始拼勤奮。

身體上放養

與心理上的細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孩子身體上的照顧,作者卻反而更接近於放養,簡直可以用“粗曠”來形容。

1、首先是吃飯。

現在許多孩子吃飯都有壞毛病,要麼挑食,要麼得家長追著喂。想想六七十年代,怎麼可能有孩子不好好吃飯?不是孩子變了,是家長養育和環境的問題。吃飯是人的天性,孩子愛吃什麼,想吃多少,都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家長過分干預只會讓吃飯變成一項任務,讓孩子感到壓力。這是非常多餘的。

2、其次是睡覺。

孩子不需要一個完全靜音的環境睡覺,家長過度追求安靜反而會讓孩子養成一點點聲音就會驚醒的毛病。我有一位朋友,她女兒在家睡覺時,門“嘎吱”一響,女兒就醒了;外出的時候坐地鐵上,“轟隆”聲不停,孩子卻睡得像小豬一樣。當時覺得好笑,看完書再回想起來,大概是在家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太過於安靜了,孩子養成了一點聲音就會醒的毛病。


心靈上細養,身體上放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育兒觀點是相對零散的。作者沒說什麼大道理,多是通過各種生活上的小事來舉例說明。而我通過這些零散的小事例,不僅在育兒某個具體問題上有種“原來應該這麼引導”的恍然大悟之感,更是領會到了她的核心教育理念,那就是在心靈上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細養,在身體上則讓孩子“順其自然”。

我想家長如果能領會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精髓,把心思多用在孩子的心靈培養上,孩子一定能朝更好的方向成長起來。而生不生二胎,也不會由資產多少決定,你能對孩子投入多少時間和心力才是最關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