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都市裡的城隍廟會,相隔百年今重現,還有幾分過去的影子?


一座復古建築群在現代化商業廣場和高樓林立的包圍中,這裡就是剛修復不久的太原城隍廟。當然,無論從規模還是氣派上講,都與歷史上的城隍廟不可同日而語。2019新春正月,在這裡舉辦的城隍廟廟會從正月初十開始,一直要辦到二月二,吸引了廣大市民紛紛前往。

古人稱有水的護城壕為“池”,無水的護城壕為“隍”,所以守護城池的神也就故名為“城隍”。城隍神上對玉皇大帝負責,下轄閻王財神土地爺,它能剪惡除兇,普降甘霖,還能判定生死,賜人福壽,人們把它當做城市的保護神。有城必有廟,有廟就有城隍廟。

太原城隍廟歷史悠久,唐初就有為城隍神建廟塑像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傳說他生在土地廟,對土地和土地的“上級”城隍神情有獨鍾。他下令整頓各地城隍廟的神位,欽定封號與爵級。太原城隍神重新被敕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威靈王”,官秩為正一品。其規模與當地官署正衙相同。太原府衙選址在今天的城坊西街上重建城隍廟。建成的城隍廟規模很大,殿堂,廟舍,鐘鼓鼓,門樓一應俱全,還有大戲臺供城隍神看戲娛樂。


明朝明確規定,新官到任必須先下榻城隍廟,祭拜宣誓,次日方能去府衙正式上任。此後,轄地內重大事項須向城隍神彙報,每年農曆三月十五為城隍大祭,城隍坐轎出府巡察,等等,這都需知府大人親赴或委派官員出席主持。由此城隍廟的人氣、名氣漸漸擴大。由祭祀和隨之而來廟會也日趨興旺。城隍廟會,商賈雲集,遊人如織。圖為上個世紀初,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太原城隍廟外的“通靈之造”牌坊。

太原城隍廟廟會,除了祭祀,上香,唱戲,還有賣藝的、耍把戲的、都集中到廟院西半邊地大場子裡。廟前的大街上搭滿了各種各樣賣貨的布棚,賣小吃的、賣布匹綢緞的,估衣的、裁縫的、補鍋釘碗的……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整條街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喧鬧聲此起彼伏,這樣的熱鬧場面要延續10天半個月。一直到1913年,太原城隍廟廟會因歷史原因被中斷。圖為沙畹為太原城隍廟留下的一組珍貴照片裡的城隍廟過殿。

進入現代,城隍廟改為平民工廠,主要生產棉毛製品,後來又改為印刷廠。一直到本世紀初,城隍廟大部分建築均已拆除,僅餘鐘樓、鼓樓及東配殿,損毀嚴重。2012年開始對城隍廟遺存建築進行了修復,歷經滄桑的城隍廟雖然已經無法恢復當年的規模和氣派,但依舊算是保存下了部分的歷史記憶。


此次太原城隍廟廟會重新舉辦,是時隔106年後的歷史重現。不過,百年後的廟會起了一個現代化的名字:太原城隍廟首屆文化藝術節。

既然是文化藝術節,看來就是主打文化這張牌。這也是區別於春節期間扎堆舉辦傳統廟會的一個特色,也是對百年前城隍廟廟會傳承基礎上的發展。正月初十一直到農曆二月二,每天市民們都可以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還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還有現代特色的如街舞、抖音大賽、流行音樂等表演。圖為畫家在現場進行繪畫展示。

廟會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表演是一大主要內容,特別邀請了山西省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活字印刷術、剪紙、微雕、泥塑、臉譜、玉雕、木雕、布貼、布藝、彩蛋、吹糖人、風車、核桃刻字等數十種精妙技藝。


人們徜徉在東配殿大廳裡,觀賞畫展。

撞鐘祈福保平安。

活字印刷術展演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致,師傅的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操作。

終於印製成功,特意加蓋福印。

這位老人今年76歲,她面前的麵塑是她的作品。她叫趙水蓮,是省化工廳的退休職工,長期鑽研民間藝術和工藝美術,獲得“太原市工藝美術大師”和“太原市民間藝術大師”稱號,平時在古交市的四個學校教民間工藝美術課。這次受邀利用假期專門在廟會上設攤進行展示自己的工藝美術作品。

這位來自河南的民間藝人在現場吹糖人,只見他將熬製好的糖稀捏在手裡,扯出一個吹口放到嘴裡,邊吹邊拿捏,很快一隻憨態可掬的小豬就吹好了,引起眾圍觀者的齊聲叫好。

做皇轎的感覺怎麼樣?這兩個姑娘往轎子裡打探,充滿了好奇。

城隍廟原來的戲臺已經不復存在,只好在廟會空地上,搭起了大舞臺,每天下午,都會有文藝演出,來自太原市社區的業餘演出團隊,帶來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這裡是真正的群眾文藝大舞臺。

三位退休老人的口琴合奏,聲情並茂,贏得陣陣掌聲。

逛廟會的群眾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坐在父親的肩頭,眼前的一幕,一定會成為多年以後的一段難忘的童年記憶。

夜幕降臨,紅燈籠亮起,城隍廟內外一批輝煌,多種美食小吃開張。現代都市裡的城隍廟會,還能找到幾分過去的影子?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這個城隍廟廟會,百年後的重現,舉辦本身的意義已經大過內容,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