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2017年年底開始,“佛系”這一詞席捲朋友圈。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後來便衍生出佛系旅遊、佛系考證這類詞,可是,正值花樣年華的年紀,還沒看清世界,怎麼就看破紅塵了呢。

也許於年輕人而言,佛系,更像是一個貶義詞,是不思進取,對生活沒有激情,甘於安逸的代名詞,同時,也是這個時代悲哀的產物。

為什麼說“佛系”是貶義詞,以下總結“佛系青年”會有的生活或人生態度。

1、“佛系工作”:停止學習,就是自費前途!

在“佛系”這一詞還沒有火起來之前,陳阿姨已經“佛系工作”了十餘年。

十多年以前,沒什麼文化的陳阿姨為了生存,在餐廳做了二年的洗碗工,後來,一次偶然機會,她得到去超市當櫃檯的機會,對於陳阿姨來說,這是一份十分不錯的工作了,老闆人很好,生意一般般,工作相對輕鬆,就這樣,陳阿姨兢兢業業做了18年。

“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今年她失業了,因為老闆退休要回老家了。

“我已經38歲了,我該怎麼辦,除了收銀,我什麼都不會。”

年輕的陳阿姨啊,甘於做櫃檯這樣安逸的生活,每天二點一線不停重複,陳阿姨竟然還很滿意這樣的生活。

中年的她一次次地懊悔年輕為什麼不努力,學些本領。如果當初,她不甘於安逸,努力學習,現在的她也許就不會那麼懊惱。

人一旦停止學習,就是自斷退路,陳阿姨已經到無路可退的地步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做的每一步努力都算數,可惜,年輕的陳阿姨沒有努力,現在只能重頭再來,重新學習。

你還年輕,為什麼要選擇“佛系工作”,為什麼要安於現狀。年輕這一資本,說沒就沒,你不趁年輕努力一把,難道要等老後被淘汰才學習嗎?

“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2、“佛系學習”:你不學習,未來的困頓就怪不得別人。反之,你所學習的東西,終有一天會回饋到你身上!

羅槿是我的表姐,普通本科畢業二年,在一家普通公司當文案。剛工作不久,羅槿姐姐就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拿去學習攝影,為了買設備上興趣班,可謂是用盡存糧。

身邊的同事都說:“學這些有什麼用,你的工作又用不上,還燒錢,你看你,飯都快吃不上了。”

羅槿姐姐每次一聽,都一笑而過,“我喜歡嘛,大學沒有資本,工作了難得有點存款,就做些自己喜歡的。”

表姐和我說道,在那段時間,確實吃都沒吃好,但是真的很喜歡攝影,現在她走到哪都可以拍下好看的照片做紀念,回老家還可以給爺爺奶奶拍照留念。

我看到她眼裡的星星,是真的喜歡。後來前不久,表姐告訴我,她升職了,公司需要一個會攝影,會寫文案的人去負責一個新的項目,表姐自然而然就被選上了,工資翻了一番。

並不是說你學的東西終有一天會以經濟的方式回饋於你,但是你所學的,終究會在某一天發揮著重要作用。

“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明明你還年輕,為什麼不去學習呢。那種“隨便了,該會自然會”“不想學了,做好本職工作就好”這種這麼消極的佛系思想真的應該摒棄,它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但請不要讓它成為你的悲哀。

3、“佛繫戀愛”:太過隨意的戀愛,最終走向分手的結局,也怎麼能全是對方的不是!

網絡上對於“佛繫戀愛”有這樣的解釋:不作、不矯情、不強求。兩個人在一起待著舒服就湊合著過了,被傷害了也懶得一哭二鬧三上吊。分手之後一般會說聲拜拜然後大步走開,糾纏不休不如獨自飲酒。剪個頭、做個美甲、買幾身新衣服,就能恢復到無悲無喜的狀態中。

“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可是,如果一段感情,真的是以“佛系”的心態在面對,那麼又有多少真情在其中呢?

我們迎接愛情,喜歡一個人,想要和一個人永遠的在一起,那麼就需要以真心來對待。畢竟,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都是需要經營的,也都是需要彼此一起努力的。

如果在一段感情中,最終是一個人在不停的奔跑,不停的付出,而另一個人始終持著“沒關係、都可以、無所謂、隨便”的心態,那麼付出的那個人難道就不會覺得累嗎?

你在愛情裡的隨意態度,會充斥在很多個方面。你懶得爭論,因為你“佛系”的心態覺得都可以。你懶得過問,因為你“佛系”的心態覺得無所謂。甚至是過節和週年慶的時候,你也不過問,對方記得就過,對方不記得就拉倒。種種事事都如此隨意,難免就會令對方心寒。

愛情終究需要以心換心,需要真心付出去呵護,“佛繫戀愛”終究會傷了對方那顆滿腔熱忱的心。

4、“佛系生活”:太過隨便的生活和隨波逐流的日子,容易迷失自我!

買東西的時候很隨意,對於價格什麼的無所謂,不管買菜買衣服還是買紀念品,能買就買,買不起拉倒。戀人或朋友問起要什麼禮物的時候,也是各種沒關係,都可以。於是,你慢慢的發現自己沒有什麼特別喜歡和追求一定要買到的東西。

和小夥伴們聚餐的時候,問起吃什麼也是很隨意,能進肚子就可以,對於自己喜歡的餐廳和菜系,能去最好,不去也沒關係;和小夥伴去玩的時候,唱歌喝酒都可以,沒有自己的想法。於是慢慢的,在朋友圈中形成了沒有主見的生活模式。

“佛系生活”的人,總是過一天算一天,沒有追求也沒有目標更談不上夢想。總說日子也就這樣,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別人高興就好。

其實用心觀察,你會發現,“佛系生活”的人很少有自己堅持的事情,他們很多沒有很堅定的個人想法,他們更多的是隨波逐流。

而這樣的生活方式,長久下來,很容易迷失自己。忘了自己的初衷,忽略自己曾經有過的熱血,甚至對身邊的很多事物都感到淡漠。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生活,他們也只是如同“葛優躺”般的過著,並沒有多麼的快樂。

“佛系青年”的“魔性”,90後心中“魔”與“佛”僅僅一線相隔

有人說,佛系不過是滾筒籠子裡奔跑的倉鼠明白了籠子的本質,於是不再奔跑了而已。

也有人說,我努力一輩子都沒辦法在深圳,廣州買一套房,那我努力的意義在哪,不如佛系看待,隨緣吧。

可是,在這個社會,你不努力,就等於後退,終有一天,會被拋棄,社會就是這麼殘酷。

你可以在某一方面佛系,但切記一點:總要有用心的地方。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那隻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