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與歷史形象差距最大的角色到底是誰?

《天龍八部》中與歷史形象差距最大的角色到底是誰?

可能是為了凸顯段家父子的風流倜儻,他們個性壓抑了很多;可能大理偏處天南,他們武功比之中原一流的人物遜色了不少;也可能是角色設定的問題吧,同樣作為臣屬,比之包風簡直沒有什麼突出的個性。總而言之,褚古傅朱四算是書中最平淡無奇的人物了,但是靖之先生也發現,幾乎所有的武俠小說中,都少不了這樣平淡無奇的人物,就像超級英雄片永遠也少不了穿著緊身衣的超人。

紅花雖美,若無綠葉陪襯豈不單調,朱丹臣的風雅反映出了段譽的不凡。古篤誠的憨直彰顯了段家門風。褚萬里以身赴死,既表露了寧折不屈又反襯阿紫的任性妄為。傅思歸忠心事主是全了君臣之義。書中的忠孝仁義,是非善惡,沒有一樣是隻靠紅花就能表現完美的,有人出彩,就要有人甘於埋沒,甚至甘於犧牲。只是四大護衛畢竟不同普通江湖中人,官府之氣重了一些,行走江湖時未免少了些英雄氣,朱丹臣初見木婉清就擔心公子受女色誘惑,傅思歸,古篤誠雖有忠心,才智上實在乏力,褚萬里之死固然可悲,卻也未免太不知圓通。故而吾取其直不取其拗,取其純而不取其腐,取其忠而不取其愚。

四大護衛一出場便顯示出了性格的差異來,在面對眼前情況時的反應截然不同。朱丹臣是抱拳還禮,褚萬里大驚,傅思歸大怒,古篤誠,那也不必客氣,直接用斧子說話了。

“上關花,下關風,下關風吹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趙匡胤一句“此地非吾所有也”,上演了一出“宋揮玉斧”的美談,或是出於歷史的巧合,在煙塵四起之際留下了這一片風花雪月。而這片浪漫土地上的君主,也大多成為金庸先生筆下的風流才子,唯讀者們所津津樂道。

小說中,段正明慈祥溫厚,有一個風流成性卻忠心耿耿的兄弟,還有一個文武雙全,才貌俱佳的繼承人。宰執盡忠職守,臣民傾心歸附。天倫美滿,君臣魚水,段氏家族每一代似乎都如此幸福,簡直是天下人眼紅的生活,現實中果真如此麼。

事實證明反常即妖這一定理是不錯的,雖然我也很想相信。雖然以上三位都是史上確有其人,包括“大理三公”之首高升泰亦是真實的人物,但這一切純粹是金老為了小說和諧需要,重塑了段氏與高家的關係罷了。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呢,一言概之,高段兩家的關係就如同曹操同漢獻帝的關係。大理國建立不過數代,大權便旁落高、楊兩大世家手中,幾有行廢立之能,以至楊氏公然弒君篡位。當時高家的掌門人高智升把握時機助段氏奪位,加上有擁立之功,一家獨大更是到了朝臣之心盡歸的地步。

書中講大理國曆代君王都有退位為僧,到天龍寺鑽研武學的優良傳統,可惜就史書所見,他們並不是去修煉一陽指和六脈神劍,而是被權臣廢掉養老等死的悲劇。

段正明並不是唯一的倒黴蛋,他的前任段壽輝並不像金老所言是“不樂為帝”,而是被高智升廢黜,想來下場就是當和尚練六脈神劍去。高智升的兒子就是高升泰,我們這位高侯爺上位後乾脆將段正明也廢黜了,自己做皇帝,可憐我們這位保定帝,他的確像書中所說是位溫厚慈祥的大叔,但“在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善闡侯高升泰為君,正明遂禪位為僧,而段氏中絕矣。”由於高升泰改大理國號為"大中國",(原來大中國是他首創)因此段正明可以說是大理段氏的滅國之君。估計這哥倆出家為僧後也應該沒練成六脈神劍,因為最後也沒能找高升泰父子報仇。

至於高升泰後來歸帝位於段正淳(史稱後理國),也不是因為段家出了段譽這樣一個練成六脈神劍的奇才,不過是迫於南詔各部壓力和朝局妥協的結果,高家也從來沒有交出實權,而是世襲相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出入人稱“高國主”。段正淳最後亦避位為僧,而我們看來志得意滿的段公子“即勵精圖治四十年之久,亦不能挽回其萬一”,連下場也和父親伯父一樣,晚年疲於諸子奪位之爭,而奪位之爭的背後顯然還是高家,最終段公子也下放到天龍寺修煉六脈神劍去了。

當然,我們都相信金庸先生絕不是有意去歪曲歷史,而是懷著一種美好的願望,在戰火紛飛的遼宋之際,塑造出一片崇尚佛教,君臣和睦,四境安樂的理想樂土。在這片樂土上,段家“恢復”了帝王的威嚴,高家“洗脫”了篡位的罵名,而我們心中,也多了一個段公子式的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