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与历史形象差距最大的角色到底是谁?

《天龙八部》中与历史形象差距最大的角色到底是谁?

可能是为了凸显段家父子的风流倜傥,他们个性压抑了很多;可能大理偏处天南,他们武功比之中原一流的人物逊色了不少;也可能是角色设定的问题吧,同样作为臣属,比之包风简直没有什么突出的个性。总而言之,褚古傅朱四算是书中最平淡无奇的人物了,但是靖之先生也发现,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中,都少不了这样平淡无奇的人物,就像超级英雄片永远也少不了穿着紧身衣的超人。

红花虽美,若无绿叶陪衬岂不单调,朱丹臣的风雅反映出了段誉的不凡。古笃诚的憨直彰显了段家门风。褚万里以身赴死,既表露了宁折不屈又反衬阿紫的任性妄为。傅思归忠心事主是全了君臣之义。书中的忠孝仁义,是非善恶,没有一样是只靠红花就能表现完美的,有人出彩,就要有人甘于埋没,甚至甘于牺牲。只是四大护卫毕竟不同普通江湖中人,官府之气重了一些,行走江湖时未免少了些英雄气,朱丹臣初见木婉清就担心公子受女色诱惑,傅思归,古笃诚虽有忠心,才智上实在乏力,褚万里之死固然可悲,却也未免太不知圆通。故而吾取其直不取其拗,取其纯而不取其腐,取其忠而不取其愚。

四大护卫一出场便显示出了性格的差异来,在面对眼前情况时的反应截然不同。朱丹臣是抱拳还礼,褚万里大惊,傅思归大怒,古笃诚,那也不必客气,直接用斧子说话了。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赵匡胤一句“此地非吾所有也”,上演了一出“宋挥玉斧”的美谈,或是出于历史的巧合,在烟尘四起之际留下了这一片风花雪月。而这片浪漫土地上的君主,也大多成为金庸先生笔下的风流才子,唯读者们所津津乐道。

小说中,段正明慈祥温厚,有一个风流成性却忠心耿耿的兄弟,还有一个文武双全,才貌俱佳的继承人。宰执尽忠职守,臣民倾心归附。天伦美满,君臣鱼水,段氏家族每一代似乎都如此幸福,简直是天下人眼红的生活,现实中果真如此么。

事实证明反常即妖这一定理是不错的,虽然我也很想相信。虽然以上三位都是史上确有其人,包括“大理三公”之首高升泰亦是真实的人物,但这一切纯粹是金老为了小说和谐需要,重塑了段氏与高家的关系罢了。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一言概之,高段两家的关系就如同曹操同汉献帝的关系。大理国建立不过数代,大权便旁落高、杨两大世家手中,几有行废立之能,以至杨氏公然弑君篡位。当时高家的掌门人高智升把握时机助段氏夺位,加上有拥立之功,一家独大更是到了朝臣之心尽归的地步。

书中讲大理国历代君王都有退位为僧,到天龙寺钻研武学的优良传统,可惜就史书所见,他们并不是去修炼一阳指和六脉神剑,而是被权臣废掉养老等死的悲剧。

段正明并不是唯一的倒霉蛋,他的前任段寿辉并不像金老所言是“不乐为帝”,而是被高智升废黜,想来下场就是当和尚练六脉神剑去。高智升的儿子就是高升泰,我们这位高侯爷上位后干脆将段正明也废黜了,自己做皇帝,可怜我们这位保定帝,他的确像书中所说是位温厚慈祥的大叔,但“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善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而段氏中绝矣。”由于高升泰改大理国号为"大中国",(原来大中国是他首创)因此段正明可以说是大理段氏的灭国之君。估计这哥俩出家为僧后也应该没练成六脉神剑,因为最后也没能找高升泰父子报仇。

至于高升泰后来归帝位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也不是因为段家出了段誉这样一个练成六脉神剑的奇才,不过是迫于南诏各部压力和朝局妥协的结果,高家也从来没有交出实权,而是世袭相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入人称“高国主”。段正淳最后亦避位为僧,而我们看来志得意满的段公子“即励精图治四十年之久,亦不能挽回其万一”,连下场也和父亲伯父一样,晚年疲于诸子夺位之争,而夺位之争的背后显然还是高家,最终段公子也下放到天龙寺修炼六脉神剑去了。

当然,我们都相信金庸先生绝不是有意去歪曲历史,而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在战火纷飞的辽宋之际,塑造出一片崇尚佛教,君臣和睦,四境安乐的理想乐土。在这片乐土上,段家“恢复”了帝王的威严,高家“洗脱”了篡位的骂名,而我们心中,也多了一个段公子式的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