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擺手舞一千多年前就記載於史書,但它的起源卻撲朔迷離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誌》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土家擺手舞一千多年前就記載於史書,但它的起源卻撲朔迷離

一說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又說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三說起源於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鬥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擺手舞。

六說恩施州鶴峰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俑,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迴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說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並且是群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誌》,湘西的《龍山縣誌》、《永順縣誌》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敘。

土家擺手舞一千多年前就記載於史書,但它的起源卻撲朔迷離

凡以上種種說法,都足以說明擺手舞的歷史相當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說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們從擺手舞的內容和特徵上看,擺手舞應起源於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共同遵從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