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與家人團聚有幾多!在惠州的遊子吐露心聲

每逢节假日与家人团聚有几多!在惠州的游子吐露心声

大包小包回家過年是在外奔波的遊子們最期盼的時刻。

每逢节假日与家人团聚有几多!在惠州的游子吐露心声

“已經兩年沒帶孩子回家過年了,今年怎麼都得回去一趟。”在惠州開的士的楊先生唸叨著,他的老家在陝西。常年在外的遊子,平日裡歸家的日子不多,與親人相聚一堂、見面敘舊的機會更少了。如今,不少人如楊先生一樣,揮不去的鄉愁成了常態。近日記者通過走訪、電話、微信、網站發帖等方式發起調查“每逢節假日,家庭團聚有幾多”,一起來聽聽遊子和他們家人的心聲。

調查

1、相聚時間有多長?

五成受訪者稱一年與父母相聚時間不到7天

說起與家人父母的團聚,不少在外遊子的心裡潛臺詞都是聚少離多。在外地工作的您多久回家一次?記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每年與父母團聚不超過3次;五成受訪者每年與父母團聚時間,累計不到7天;近三成受訪者至少有3年春節沒回家與親人團聚。

“自從上大學後,就與父母聚少離多,起初覺得是獲得自由了,如今越大越容易想家。”家在廣西的小琴說,大學畢業後來到惠州龍門工作,至今已4年了。雖然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家,但每次回家都是來去匆匆,來回路上佔了兩天,實際在家待不了幾天。一年裡最長的假期就是國慶和春節,而這兩個假期恰好是出行的人最多、路上最堵的時候,小琴往往單程就要花十幾個小時坐車。“每次一早出發,要到晚上才能到家。”她說,在家最多待上5天,有時為了趕車,連5天都沒。

“沒成家還好,成家了還得照顧到兩邊的家庭。”今年38歲的吳女士是湖北人,丈夫是浙江人,雙方父母都在各自老家,夫妻二人帶著孩子在惠州生活。每年回哪裡過年成了頭疼的問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大部分時間過年回丈夫老家,要是其他假期還有時間就回我老家。”她嘆嘆氣說,已經有4年春節沒回家陪父母過年了,心裡很過意不去。今年因為她懷二胎出行不便,幾經周折,終於說服雙方父母來惠州一起過年,這才湊出了一個團圓。

2、不回家的原因是什麼?

假期少、為生計要掙錢佔首位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遊”,然而如今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生計不得不與父母分開生活。踏上回家的路對不少遊子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調查中,八成受訪者表示“假期時間短”是沒法回家團聚的主要原因。江西人王先生是一名在惠州工作的外科醫生。因為節假日需要輪流值班,哪怕是過年也只能拼湊出短暫假期,回家團聚變得既寶貴又奢侈。

除了假期不多,遊子們還有哪些苦衷?馬上過年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同鄉都早早放假回家了,楊大姐忙著幫僱主打掃衛生。她來自湖南,10年前來到惠州打工。以往每年歲末她都會和丈夫暫時放下手頭工作回家過年,然而這幾年她都決定留在惠州。“已經有3年沒回家了。”楊大姐說。“那你不想家啊?”面對記者的問題,她低頭笑笑說,怎麼可能不想,但過年留在這工作,錢比平時賺得都多。

楊大姐的大兒子上大三,小女兒上大一,為了多給孩子攢點學費,4年前她從工地轉戰保姆行業。“過年很多人都不幹了,價錢也會上漲不少,那我就做唄。”她笑著說,平時打掃衛生是65元一個上午,過年期間升到100元。她多跑幾家,能多賺不少。除了打掃衛生,她過年期間還兼起看護老人的工作,一天有200元。楊大姐並不是特例,調查中,不少受訪者認為“團聚雖然重要,而沒有良好收入難保家庭幸福”。

3、對團聚滿意嗎?

大多認為團聚增加幸福感,也有人覺得回家挺心累

為了家庭幸福,每個人都在趕路,節奏越來越快,越走越遠。他們與親人的相聚越來越少。難得的一次相聚,也可能因為彼此之間的生疏與不理解,而不痛不癢地匆匆收場。

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期待家庭團聚,認同家庭團聚能夠帶來自身幸福感。但也有不少受訪者表示對團聚現狀感到不滿意。“每次回家都被安排滿了各種飯局、灌各種‘心靈雞湯’,心真累!”網友“阿莉”常年在外工作,每次回老家前她都懷著激動不已的心情,到家後卻想逃避。“本來一家人吃飯開開心心的,每次卻在親戚的熱切‘關心’下,變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她說,逢年過節回家,個人問題總被大家掛在嘴邊,而她只想靜靜地陪父母看看電視說說話。

家在湖北的黃女士對回家又渴望又害怕。“我爸每次都安排了各種飯局,跟他的各路朋友都要吃上一餐。”她對此感到十分無奈,自己好不容易回來一次,除了見父母親戚,也想抽點時間跟老同學聚聚,不想總是在應酬。

心聲

子女

讓家庭團聚變得簡單些

“我希望回家變成一件簡單溫馨的事,而不再是一場儀式。”來自山西的劉姐說,經常過年回家都搶不到火車票,為了能回家聚聚,丈夫只能帶著她和孩子坐飛機,路費算下來差不多要上萬元。再加上給親戚好友準備禮品、紅包,過個年把他們這一年賺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公公婆婆思想比較保守,回去給親戚朋友紅包包少了,他們會覺得沒面子,不高興。不但如此,公公婆婆每天都要請一堆左鄰右舍吃飯,讓我丈夫好好款待,經常搞到他喝得醉醺醺。”這樣的團聚氛圍讓劉姐覺得特別累,她希望回家能簡單點,但每次話到嘴邊了又不知道如何跟公公婆婆說。

常用網絡與家人多交流,消除距離的阻礙

有些現實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在外奔波的遊子如何才能堅守中國式團聚文化?

市民曾宇豪是一名獨自在惠州創業的90後,他更看重與家人進行有質量的交流溝通。“每週固定時間與家人網絡視頻通話,在屏幕上見一面,也是一種團聚。”他說,平時晚上他至少每天和媽媽通一次電話,聊的內容也很瑣碎,大概就是今天吃了什麼、身邊發生了什麼事、天氣冷不冷……“感覺我們並沒有隔多遠。”他笑著說,因為外公外婆不會上網,他們約好了每週末晚上是“家庭網聚日”,媽媽會到外公外婆家開好視頻,大家一起聊聊天。他鼓勵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能制定這樣一個“家庭網聚日”相互溝通交流,善用網絡減少距離的阻礙。

盼完善探親假規定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萬千遊子的心聲。超過九成受訪者表示希望能增設探親假期。記者查閱 《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未婚員工探望父母,每年給假一次,20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2年給假一次,45天;已婚員工探望父母,每4年給假一次,20天。

然而,探親假的適用度卻被不少人吐槽。從規定來看,適用範圍受到了限制,非國有企業職工不能享受探親假,探親假僅適用於國有企業。而現在,大量人員在民企、外企工作。雖然隨著經濟發展,實際執行範圍有所擴大,但相應規定中一直未明確,也沒有修改規定。“我工作10年了,從沒享受過探親假。”在我市某企業工作的雲姐算半個惠州人,來自河南的她十分想回家鄉好好待待,她期盼能休上探親假,不要像過客一樣回一次家來去匆匆。

父母

能多和老人說說話

“當初兒子大學畢業,很希望他能回來找工作,回家不用付房租,也不用他做飯洗衣。”58歲的吳阿姨說,因為這個事兒,當初母子倆沒少在電話裡起爭執。現在覺得能多打電話就好,就想聽聽兒子的聲音。她說:“其實我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情跟他說,就想知道他在幹嘛,只要是健康平安,我就安心不少了。”

74歲的徐阿姨家住江北碧水灣,兒子忙於生意輾轉各地,一個月在家的時間不多。她說:“他總是忙得很,我也不敢打攪他,我其實有一肚子話想跟他說,有時候兒子回到家,可能因為工作原因在外忙於應酬、朋友聚會。”徐阿姨說,她和兒子兩人之間對“陪伴”定義有所不同,兒子認為花點時間開車帶兩老外出遊玩,或在家做一些家務就是陪伴。但她並不需要兒子做這些,她說:“兒子外出多見識廣,很希望他能夠聽聽我的家長裡短,也給我分析分析事情,或是聽他分享外面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