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中關村?從“中國硅谷”到“走向世界”

中關村創業大街自北向南,220米長,從北四環延伸至海淀大街。

在古代,這裡是海淀鎮的老虎洞衚衕,商貿繁華,曾被稱為海淀鎮的“小大柵欄”;上世紀80年代,周邊高校學生和科研人員苦於無處購買科技書刊,在政協委員提議下,這裡被改建成專營科技圖書的書市,成了“海淀圖書城”。最輝煌時,每天幾十萬人到海淀圖書城買書。

之後的30多年裡,圖書城不遠處建起了鼎好、海龍、E世界等幾家北京最著名的電子商城;周圍被籠統稱為“中關村”的區域中,更誕生了聯想、百度新浪搜狐、小米等國內頂尖科技企業,吸引了微軟和Google等國際科技公司在此設立中國辦事處。

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潮席捲全國,海淀圖書城也升級為“中關村創業大街”。由圖書集散地轉為創業服務_創業孵化器、投融資機構、創投咖啡館等創業服務機構星羅棋佈,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從這裡起步。

創業大街是中關村的縮影。在創業大街上,也正有一家博物館,留存著中關村乃至全國改革開放以來,40年創新創業的縮影。

“下海”

創業大街上的“創業博物館”坐西朝東,門分兩扇,左右兩扇木門的顏色卻不同。左邊黃色的木門仿製自1988年金山軟件創業之初公司的木門;右邊紅棕色的門則是複製了1985年聯想創業起步時,所在的中科院傳達室的小木門。

誰的中關村?從“中國硅谷”到“走向世界”

創業博物館大門

門的上下也藏有與科技公司相關的玄機:站在門口抬起頭,頭頂掛著的logo來自國內最早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1995年成立的“瀛海威”;腳下踩的“基石”,則來自1984年成立的民營電子產品公司“四通集團”。

“設計師問我確定要這麼設計嗎,可能不好看啊。我說管它呢,我就想做一個特別酷的門。一個軟件一個硬件,兩家公司都存在30年以上了,大家推開這扇門那一刻就像推開了時光。”創業博物館的創始人蘇菂說。

蘇菂和中關村的淵源由來已久。建立創業博物館之前,他創辦了中關村地區最為重要的創業主體咖啡廳車庫咖啡。車庫咖啡由11位天使投資人共同合夥創辦,在創投服務尚未興起的2011年,車庫咖啡就採用合夥人坐班的方式幫創業團隊與投資者對接創業資源和投資機構。

誰的中關村?從“中國硅谷”到“走向世界”

創業博物館收藏的聯想漢卡

博物館展出的第0023號藏品是1985年上市的聯想漢卡。這是聯想創業之初研發的第一款自有產品,作用是將漢字輸入法及其驅動程序固化到一個只讀存儲器的擴展卡。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的內存和硬盤大小還無法存儲海量中文字庫,漢卡是讓計算機拓展處理和存儲中文文件、輸入中文文字的主要方式。

1984年10月,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的11名知識分子懷揣著偶然得到的20萬元啟動資金,在中關村科學院南路2號的計算機所、一間裡外共20平米的小平房裡,成立了聯想。

那一年,柳傳志信誓旦旦地對批准成立聯想的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說:將來聯想要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那時他們可能都沒有想到,這家由一群科研人員“下海”成立的企業,會在2004年將科技巨頭IBM的全球個人計算機業務收歸帳下。

聯想的創業故事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是中關村地區科技企業的縮影。

中關村作為中國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匯聚了北大、清華等50所高等院校和以中科院為代表的138所科研院所。在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下,最先衝破體制束縛“下海”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也正是來自這些高等學府的科研人員和知識分子。

陳春先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10月,44歲的核物理學家陳春先兩度到美國硅谷考察後,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間平房小倉庫裡,創辦了我國國內第一家民營科技公司——“北京等離子體先進技術服務部”。

當時的海淀區人民政府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之外,對民營科技企業實施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推行了“一院兩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政策制度鼓勵之下,中關村地區湧現出了四通、方正、聯想等國內第一代民營科技公司。

隨後的十幾年中,這些企業為國內計算機和互聯網領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計算機硬件方面,中關村地區從組裝計算機業務開始逐步出現了聯想、方正等自有計算機品牌;軟件方面,也出現了金山WPS中文辦公軟件、方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用友財務軟件等一系列中文應用軟件。

20世紀90年代後期,當互聯網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瀛海威、新浪、搜狐、亞信等國內首批從事互聯網接入和增值服務的公司也在中關村悄然誕生。

誰的中關村?從“中國硅谷”到“走向世界”

創業博物館中展出的四通、王碼公司相關展品

“中國硅谷”到“世界的中關村”

1998年夏天,在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工作的李彥宏接受清華大學邀請回國進行一次技術講座。會後,來聽講座的一些學生和科技工作者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有這麼好的技術,為什麼不回國創業?”

李彥宏並不是沒有動過心,從1995年開始,他每年都會回國考察。直到1999年10月,作為海外留學生代表受邀參加了國慶典禮之後,李彥宏終於堅定了回國創業的決心。

2000年3月,李彥宏在中關村創立了百度公司,選址就在北大資源樓。他的選址理念來自從硅谷學到的經驗:在硅谷,很多IT創業公司都在斯坦福大學周邊辦公,方便校內的老師和學生來做兼職。初創的百度驗證了硅谷創業公司的理念,公司最初創立時專職技術人員只有5人,其餘都是北大清華來兼職的學生。

僅僅五年後,百度就成功登陸了納斯達克

,首日股價漲幅354%,創造了中國概念股的神話。

2010年4月,中關村銀谷大廈的一個小房間裡,一家名為“小米”的公司誕生了。多年後,小米創始人雷軍面對媒體回憶起選址在中關村的原因,說到了三點理由:一是中關村人才豐富、全方面;二是中關村科技金融環境好,小米前四五年融了幾十億美金,融資來源沒有出過中關村;更重要的是中關村的創業氛圍,這裡每個人都願意打拼,都很努力。

中關村從來不缺少科技創業的神話。40年前陳春先、柳傳志等老一輩企業家燃起的創業之火,如今依然燃燒在中關村。

誰的中關村?從“中國硅谷”到“走向世界”

位於中關村的雕塑《生命》,圖片來自pixabay

從1988年國務院批覆建設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9年國務院批覆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9年國務院批覆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30年間,中關村不斷升級,也不斷“長大”。

如今的中關村立足海淀,也以“一區十六園”的形式將創新機制將改革的創新機制推行至北京的各個區域,凝聚了以聯想、百度、小米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兩萬多家。

作為改革的先行者,中關村還將創新的火把傳遞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曾經“沒有先例可循”的國內首個科技園區,如今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園區的樣本。中關村在雄安新區、濱海新區等北京之外的地區建立了20餘個合作科技園或成果轉化基地,從中關村走出的科技企業,在全世界範圍內設立的分支機構也超過了12000家。

改革開放40年來,從中關村起步的民辦科技,在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中關村的故事,如今依然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