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11歲男孩最終身高難破160釐米!一家三口痛哭!這樣的悲劇本可避免!

“父母掉眼淚,孩子跟著掉眼淚,我們醫生心裡也很難受,真希望這樣的悲劇能少一點,再少一點。”

記者從市婦兒醫院內分泌科門診瞭解到,自2月中旬以來,來看矮症、性早熟的孩子越來越多了,該科主任張建萍呼籲,3歲起,家長就可以為孩子的身高建檔了,而不要等到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屆時再治療很可能事倍功半了。

寧波11歲男孩最終身高難破160釐米!一家三口痛哭!這樣的悲劇本可避免!

11歲男孩最終身高恐難突破160釐米

11週歲零7個月的鼕鼕是近來最讓張建萍心痛的一個孩子。他目前身高138釐米,比標準矮了10釐米,骨齡卻已經有13歲,“這個孩子可以明確診斷矮小症,如果不治療,最終身高恐怕最多也就160釐米了,但是治療效果也不會很理想,大概也只能勉強達到165釐米。”張醫生說。

聽到這番話,媽媽當即大哭,爸爸不住地嘆氣,鼕鼕大致明白大人們是在說自己以後長不高了,也開始抽泣,診室的氛圍一時很讓人心塞。“都是我們的錯,要早聽醫生的話就好了。”媽媽哭著說。

原來,早在3年前,父母就帶著鼕鼕去其他醫院看過,當時的他比同齡人矮一個頭,骨齡落後一年。經檢測是體內缺乏生長激素,醫生建議立即打生長激素幫助孩子“追長”。

父母表示回去想想,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老人們都說,有些男孩子小時候矮,發育慢,上了初中、高中就蹭蹭開始長了。加上當時鼕鼕骨齡比實際年齡小一年,我們以為他就是這一型的。”媽媽回憶說。

這一拖就是3年。3年間鼕鼕一直沒有竄長的跡象,跟同齡人比像個豆芽菜,而且這幾個月,媽媽發現,兒子好像長喉結了,小雞雞也開始發育了。心懷疑惑和擔憂,父母倆再次帶孩子走進了醫院,卻被告知孩子長不高了。

張建萍解釋,缺乏生長激素的孩子在青春期前注射生長激素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青春期前的治療相對單純,沒有性激素的干擾,生長激素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這個孩子如果3年前開始治療,我有信心讓他最終的個子達到170釐米。”

但是,一旦開始發育,治療就變成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注射生長激素仍可以促進生長,效果卻沒有那麼好了,另一方面,生長激素還會反過來加速發育,進一步透支孩子本就告急的生長潛力。

“醫生需要反覆盤算,怎麼才‘划算’,家長也會權衡,到底值不值?”張醫生表示,治療很昂貴,3年下來大概需要20萬,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是比較沉重的負擔。

患矮小症、性早熟和肥胖症的孩子一年多過一年

自進入2月以來,來到市婦兒醫院內分泌門診的孩子大幅增加。這是因為,秋收冬藏,孩子的生長髮育在秋冬季節會相對靜止,而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隨著春天一天天臨近,許多問題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再也瞞不住了。

記者在醫生診室裡看到一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被診斷為矮小症、性早熟以及肥胖症的患兒名字、病情、治療情況。粗粗一數有近千人。內分泌科主任張建萍透露,這只是最近一年的預約來院檢查的患兒記錄,”這樣的筆記本還有好幾本,但是還有許多患兒沒有堅持治療或是確診後就‘失聯’了,有可能根本沒有治療,因此實際的患兒人數遠不止這個數。“

鼕鼕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矮小症。門診中,更多的患兒則是吃出來的禍。有個7歲女孩,無肉不歡,結果早早乳房發育,來了月經,根據目前125釐米的身高估計,孩子最終身高可能只有154釐米;還有的孩子,八九歲的年紀,骨齡卻已經有11歲,算下來起碼要少長10多釐米。

專家總結,大部分孩子是本身就有性早熟的易感基因,加上吃得太好、太偏,營養過剩、營養不均衡,引發了性早熟,最終導致身高不理想。

專家呼籲,家長要及早為孩子建立身高檔案

“父母雙方都不高,孩子是不是也不會高?”這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疑問。

張建萍表示,不高的父母一樣有機會養出高個的孩子。從遺傳來看,男孩的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值加上6.5釐米,女孩的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平均值減去6.5釐米,此外無論男孩女孩,都可能在上述數據的基礎上再增加或減少5釐米。

舉個例子,爸爸身高170釐米,媽媽身高160釐米,兒子的身高上限是176.5釐米,下限是166.5釐米,女兒的身高上限是163.5釐米,下限是153.5釐米。

“但這只是理論,臨床上突存上限或下限的大有人在。”張醫生提到自己一名親戚,她本人157釐米,丈夫166釐米,兩人生了一個兒子,按說身高頂多也就173釐米,結果這個孩子現在20多歲了,181的大高個,玉樹臨風,非常登樣,“這個孩子我是從小看他長大的,沒別的,就是

愛運動、愛睡覺、不挑食。運動方面,小時候皮得很,跑來跑去,大了喜歡各種運動,經常打籃球、羽毛球。睡眠方面,每天晚上9點一定要睡覺了,哪怕作業還沒寫完,明天要考試,他也要睡覺,父母也從來沒有逼他挑燈夜讀。還有就是不挑食,魚肉蔬菜米飯都愛吃,胃口也不錯。“

專家建議廣大家長,要從小關注孩子的身高,從孩子3歲起就可以建檔了,方法很簡單,非青春期3個月量一次身高,青春期1個月量一次身高,製作成生長曲線圖以隨時監測,及早發現異常。一般來說,與標準差距在5釐米以內的,沒有病理性因素的,可以再觀察觀察,差距達到10釐米的就一定要徹查原因並對症治療了。

寧波11歲男孩最終身高難破160釐米!一家三口痛哭!這樣的悲劇本可避免!


青春期該竄不竄也需要警惕。孩子有可能只是晚長,也有可能是生長激素分泌不夠,根本沒有後勁去長。到底是哪種情況,就看孩子平時的生長速度如何了。非青春期,男孩女孩一年可長6釐米;青春期,男孩一年可長9至11釐米,女孩一年可長8釐米。如果達不到這一數值的,家長也要儘早帶孩子去看,以免孩子的身高與標準漸行漸遠,最終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

寧波晚報記者 童程紅 通訊員 馬蝶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