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和定位各不相同,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這是因為發展條件不同,所以定位不一樣,當年在全球第二次產業轉移的浪潮下,“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實現快速崛起,成為了發達國家和地區。

臺灣主要是承接了電子加工產業的轉移。有聯發科、臺積電、富士康等一批國際電子科技企業。

韓國因為國土較大,有煤鐵等資源,靠近日本的優勢,在承接電子加工企業的同時,也發展了汽車、造船業。並在《身土政策》的鼓勵下,關閉市場,要求國民購買國貨。出現了三星、LG、現代等高科技企業。

新加坡因為地少人少,更沒有資源,無法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背靠馬六甲海峽,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於是發展港口貿易,在港口貿易的促進下,石油化工的儲存、再加工產業得到發展,因為經常拆船、修船,所以也具備一定的造船能力。

香港人多地少,無法發展工業,因為背靠大陸,所以與內地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由內地加工,然後貼上香港的標籤再出口,於是港口貿易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崛起。因為美越戰爭爆發,香港成為美軍的補給大後方,娛樂業也得到發展。

“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和定位各不相同,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和定位各不相同,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