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学当学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下班到家已经深夜了,但还是开电脑码字,想絮叨絮叨我和我室友的大学故事…虽然我俩之间并没有什么故事。

Sadly,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渣,挂过科,绩点不好看,甚至连校党校这种考试也挂过。。虽然嘴上总以学渣自称,但心底里并不是那么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特别是找工作网申,要填GPA的时候——整体GPA专业GPA必修课GPA想选找个高点的填上,但算来算去并没有什么卵区别。。本科在信息学院,人大的同学都知道,信息学院课程难,老师下手狠,整体绩点会比其他院系要低一些,保研绩点连续两年3.0左右什么的不是开玩笑。其后果就是,虽然成绩在学院里看还不算是太离谱(不是后1/4),但拿到学校里就成了另一码事儿了。比如申请交换的时候,国际交流处的老师拿到成绩单之后微皱的眉头和略带疑惑的眼神。

大一时的数据结构课,考完试就感觉悬,学其他同学给老师写了邮件但还是不踏实,于是很不淡定地跑去老师办公室。期末找老师求不挂,那是第一次,可惜不是最后一次。大二时另一门课,期末之后又不争气地去了办公室找老师求情;当时,课代表也在,那是我从大一起就很喜欢的女生;那天中午的阳光,草坪上的点点积雪,以及站在办公室里的无力感和羞耻感,到现在也忘不了。

后来,我决定痛改前非,是的每次期末考试之后都决定痛改前非。结果是,我依旧忙活着除学习之外的各种事儿,也只在校选课和几门管科相关的专业课上拿到了不错的绩点。大一时,曾认真考虑转学去国外,也曾认真决定转专业,甚至已经见过了对方学院的院长和班主任。

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hard模式的信息学院。现在看来,依然庆幸这个决定。

大二上学期,我申请出国交换。在人大申交换,成绩是首要因素。意料之外,一番努力后,竟然同时得到学校和学院的交换名额;幸福来得这样突然,我很有良心地把学院名额让给了别人;万万没想到,当我已经开始憧憬美好浪荡的交换生活时,却在最后时刻被国外学校reject(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对方reject的决定有多大程度上是出于成绩考虑)。。据国际交流处老师说,我是人大历史上第一个在拿到本校名额的情况下被对方学校拒掉的人(是的我也觉得这事儿这么听起来还挺带劲的)。大二下学期,继续申请交换的经历可以用愈挫愈勇四个字来形容,我意料之中地先后fail掉了学院和学校的名额申请,学校的第二批次申请成了最后的机会。那段时间爸妈来北京看我,妈妈委婉地劝我把精力花在其他事情上,但当时我出奇地坚定。几个月后查到结果的时候,我正在山东出差(那时在一家创业公司实习);在哥们的宿舍里,打开数字人大,发现半年以来的第五次申请,终于成功了。一瞬间,心里涌上来一种压抑太久突然释放的激动和喜悦。想想上次这种感觉,好像还是高三时查到通过人大自主招生选拔的时候。

-“你交换了一年是么?两个学期”,

-“对”;

-“一年,一共上了三门课?”

-“对。”

学院和学校的教务处老师神同步的语言和神情现在想想还是觉得想笑。大三交换一年,退了一堆课只剩下了3门。原因很简单,出门之前,我心里盘算了一下交换这一年要做些什么,结论很清晰:欧洲这一年最想做也是ROI最高的事情就是旅行,没有之一。于是,这一年我在欧洲转悠了20多个国家,上了3门课,做了一份实习,谈了一次恋爱,练了一手厨艺,认识了一票儿朋友,也想明白了一些以前没想明白的事儿。对了,去丹麦旅行的时候,我特意去当时拒了我的那所大学看了一眼;看着Google Map街景上的教学楼和大桥在眼前重现,学渣微笑着了了一个心愿。暑假,犹豫之后放弃了暑期实习申请,在欧洲进行了最后一次长线旅行,从希腊走陆路回到卢森堡;然后在回国路上去伊朗玩了半个月。

回国后,大四开学,一段时间以来的延期毕业的决定开始动摇。于是,大四上学期,把自己扔进了补课、实习、找工作的三线作战中。作为一个有拖延症的懒人,同时兼顾三线很快力不从心,于是学渣再次坚定地扔下了课程。期末时突击复习,大四的老学长在考试周和学弟学妹们抢位置刷夜自习,现在想想也真是老骥伏枥,老而弥坚,老而尚能饭。作为一个信息学院的学渣,顺利毕业的我由衷地感谢天时、地利、人和。

在人大当学渣,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花费在学习上“省下”的时间。大一属于辩论队和社团,虽然没在辩论圈玩出名堂,但收获了一群很纯粹的朋友。大二开始找实习,在考试周前熬夜刷应届生投简历也是没谁了;另外,还很有缘分地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跟一些清华北大北航的小伙伴一起鼓捣一个网站和一个app,那时候互联网创业还没这两年这么火,跟着几个很棒的大伙伴小伙伴一起做事一起睡办公室一起见投资人,感觉很棒很有趣。大三在欧洲游荡,用心感受了种种迥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为人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大四找工作实习旅行,在一个叫宝洁俱乐部的神奇的有爱的社团发发光和热,在毕业前谈了一段很美好的恋爱。

大学四年,走了 30 个国家,做了 8 份实习,经历了 2 个有爱的组织,品尝了无数独特的体验,收获了珍视的友情,也体验了美好的爱情,虽然这一切都无法弥补我没有学好coding,没有搞好绩点,没有在人大拿到奖学金的遗憾,但还好,回头想想,大学没有后悔这样度过。

好了,再说说我的室友hy,他是寝室里除我之外的另一个学渣。每次期末之后,我俩都会认真地比一下综合绩点谁更高,然后再比一下累计的绩点谁更高。虽然毕业时他坚持认为比我高一点点(你看,身为学渣也是有尊严的),但多数时候,他不会让我失望。

跟我一样,他不是典型的信息学院学生;但跟我不一样,他单身单了四年。

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他的大学四年,全数贡献给了人大新闻界;并且如今读研究生,还在继续贡献。大一进入《信息月刊》和《青年人大》(据说是全国最好的高校报刊),从小编辑做起,一本正经地写稿子,做访谈。大二时,在《信息月刊》和《青人》当上了小头目,更大的职责,更多地付出。在我记忆里,他很少能搞得定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但几千字的稿子和整版整版的策划似乎从不是个难题。大三,他成为《信息月刊》掌门人,也成了《青人》的骨干力量;在他的努力下,也在我们的眼中,《信息月刊》一期比一期更好。大四,他当上《青人》副总编辑,在明德14层与露露校长谈笑风生;他去新华社、腾讯实习,拿到南方报业offer;他报考人大新闻学院,跨专业考研成功。他大学四年看的书(教科书不算),比我们宿舍其他三人加起来都多;在他身上,我确凿地看到了即便在人大也并不多见的文人气质,也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新闻人。可能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不务正业、专业课一塌糊涂的学渣,但在我眼里,他是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敢于去执着追寻的学渣。

人大的同龄人中我佩服的人不多,他算一个。

当然,不只我俩,人大还有各种各样在各个领域折腾不息的学渣:有喜欢证券投资然后拿了投行offer的学渣;有被清华退学后考上人大,大学读了六七年但经历无比牛逼被一票儿朋友们尊称为“大哥”的学渣(对了,大哥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学渣,因为绩点并不低);也有在交响乐团独当一面,在国家大剧院登过台的学渣。真的太多,讲不完。

所以我说,在人大当学渣最幸运的一点是:这所学校并不只是给了我们一条路,而是展现了种种不同的道路,种种不同的选择,并在你做出自己的选择后,让你站在一个还不错的平台,帮你获得一些还不错的机会。

虽然这里并不完美,有时依然分数决定一切,而且依然有一定的一元价值推崇;但我看到,在人大,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成绩玩出花儿的学渣们,那些在田径场,在创业圈,在如论讲堂,在校庆舞台,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的学渣们,都收获了很多,也赢得了喝彩;而即便是像我这样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顾着自己乐呵的学渣,也并没有被视为失败分子而成为反面典型。

所以我说,在人大当学渣是一种很心酸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幸运的体验。在这里,只要奔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坚持去努力,学渣也能够获得鲜花和掌声;在这里,很多学渣的大学生活也个顶个儿的精彩。


在人民大学当学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敬请大家关注MissRU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