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通常會出現一些僅僅是用來構建故事真實度的人物,其實就是創建故事真實性和可信度的龍套,他們對主人公來說非敵非友,只是中間人物,起到氛圍營造和穿針引線的作用。《風箏》之所以耐看,就是柳雲龍導演人物刻畫細膩到位,哪怕是劇中的某些場景的營造氛圍的人物都非常有味道。

柳導是一個講究細節的高手,也是一個追究完美的人。他在東方衛視接受採訪時說過,拍戲都是假的,不是紀錄片,故事的真實性就要靠細節一點一點地堆積起來。劇組的人也說,柳導是一個特別“軸”的人,用上海話說有點“作”、“作天作地”。 其實這都是在讚美柳導是一個對自己、對藝術絕對一絲不苟的人,完全認真,講究細節。

《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金默然在延安,一個會唱信天游的陝北老漢就屬於這種氛圍營造的人物。老漢天然高亢的嗓音,一曲歷史悠久,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陝北民歌--信天游,將觀眾拉進那黃土高坡的情境中。“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藍,咱見了面吶容易,哎呀拉話話難”,讓《風箏》非常接地氣。

《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絳軒茶樓:為了營造《風箏》中山城地下黨聯絡站的絳軒茶樓傳統的聽書喝茶的環境氛圍,柳導專門從四川成都請來的三個四川民間藝人。四川評書又稱白話演說、評話,是四川傳統曲藝劇種之一,表演者用四川方言講說故事,道具僅一張桌、一把摺扇、一方醒木。劇中用四川評書說了一小段《羅密歐與朱麗葉》,“羅密歐與朱麗葉,偏偏這對青年,在一次舞會上他們是一見鍾情,四目相對,那真是男歡女喜,有一種乾柴見烈火,這一碰就燃起花兒開了”。後來在鄭耀先用藥方抵茶錢,以死投的方式給袁農報信時,茶樓背景中也有2個民間藝人在彈唱,讓人很容易地被帶入那個年代茶館市井生活的氛圍。

《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摩根西餐館:摩根西餐館裡操著外國口音的摩根廚師出現了三次,一次是鄭耀先滿懷期待想跟真兒吃一頓餞行飯,等來的卻是百步之遙的生死訣別,摩根廚師細心地發現鄭耀先的心情低落,女朋友並未出現,主動要去停掉留聲機播放的《啊,明朗的一天》。西餐館、八成熟絕對不帶血絲的牛排、咖啡、洋酒,浪漫的氛圍與近在咫尺痛苦的訣別,觸動了觀眾的心。第二次是鄭耀先被迫將真兒的骨灰挫骨揚灰後,再次來到摩根西餐館,真兒鮮活的面容和一把把飄灑的骨灰鏡頭交錯,鄭耀先用牙籤一點點地把指甲裡的骨灰挑出來用手帕包好揣進懷裡,面對空著的椅子,鄭耀先仍向摩根廚師點了八成熟不帶血絲的牛排。第三次是鄭耀先再次來到西餐館獨飲,請摩根廚師幫他把歌劇換成了《嘉陵江上》,用眼淚和著酒祭奠著他已經逝去的浪漫初愛。

《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後庭院:後庭院是鄭耀先和林桃初相見的地方,也是鄭耀先命運轉折的開始。解放前的煙花場所,五湖四海,魚龍混雜,聲色犬馬。引出林桃小鳳仙出場的老鴇,半老徐娘,濃妝豔抹,操一口方言普通話,長得也很有特點,滿臉都是表情。《風箏》很多場景都是在影視城裡拍攝的,這些營造氛圍的人物讓這些場景更為真實靈動,讓觀眾深信不疑地融入劇情,加上各色人物的演員表演認真,自然讓人過目不忘。《風箏》是一幅眾多人物構成的年代工筆畫卷。

《風箏》中那些氛圍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