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上5名航天員——塵封半個世紀的中國載人航天“曙光"計劃

2018年珠海航展館內最受歡迎的展品,一定非空間站核心艙1:1實物模型莫屬。這臺工藝驗證艙, 代表了中國空間站工程首次對公眾開放。

一次上5名航天員——塵封半個世紀的中國載人航天“曙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於上世紀90年代初。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並不是我們第一次挑戰如此難度的國家工程。

1967年, 當時的七機部八院就開始擬訂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的設想和方案。1968年1月8日,“651”籌備處的501總體部召開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設想論證會,並建議把第一艘飛船命名為“曙光”1號,升空時間設定為1973年。

考慮到蘇聯美國飛船已經上天了,蘇聯飛船上天的是小狗,美國是猴子, 中國的原則是不再考慮生物上天, 應該起步高一點, 所以第一步就上宇航員。如果第一顆東方紅衛星重達蘇美法日第一顆衛星的總和,那第一艘“曙光"1號宇宙飛船也能夠多載幾名航天員,超過外國人。於是我們計劃上5名航天員。

一次上5名航天員——塵封半個世紀的中國載人航天“曙光

1968年初,錢學森提出意見:第一,飛船光制訂一個5人方案還不夠,還需要再提出3人或2人的方案,進行比較;第二,工程還要兼顧“曙光一號”航天員的回收救生任務。

飛船到底上幾個人,一開始爭論得比較厲害。毛澤東當年諷刺美國打的第一顆衛星才幾斤重,是拋上去了一顆土豆。中國現在要上人,不能只上一個,應該上一排。錢學森提出還要做3人或2人的方案,主要是考慮到大家對火箭並不瞭解,對火箭的運載能力估計過高。

這是一個美蘇都沒敢嘗試的人數。兩年多後的1971年,蘇聯在發射飛船時, 為了超過美國飛船載人的數量, 在本應乘坐兩名宇航員的艙內擠進了3個人,因為空間狹小,只能把航天服都捨棄了, 結果返回時出現事故,3名宇航員全部死亡。殘酷的現實給高漲的熱情潑了一盆冷水。

一次上5名航天員——塵封半個世紀的中國載人航天“曙光

“曙光"1號的暫停有一個很偶然的因素。1971年9月13 日夜晩, 林彪一家調用空軍的一架“三叉戟”倉皇出逃, 摔死在蒙古的溫都爾汗。包括宇航員訓練在內的許多工作全部中斷。緊接著,空軍宣佈宇航訓練籌備組解散。

當然也有必然原因。幾十年後曾經擔任“神舟”飛船副總指揮的劉濟生說,他那時也參加了“曙光”1號飛船的論證工作。搞載人航天要花很多很多的錢。而那時,國家沒有那麼多經費支持和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當時有人說,與其搞飛船,還不如把錢花在建水電站、化肥廠上更有實際效果。

一次上5名航天員——塵封半個世紀的中國載人航天“曙光

所以,搞還是不搞,爭論不小。情況反映到上頭,最後還是毛主席拍板叫停,說力量不足,經費不夠,宇航員這事先暫停一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後放放。後來,周恩來專門就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講了幾條原則, 總的意思是說, 我們不與蘇美搞太空競賽, 要搞國家建設急需的應用衛星。

就這樣,到1972年,“曙光”1號載人飛船工程的研製開始減緩下來,到了70年代末,就整個停下來了,主要保留了核心技術的跟蹤、研究和開發。

“曙光”1號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員,老專家、設計隊伍都是搞飛船的,那一段試圖通往天上的秘密歷程,為後來的載人飛船及空間站的研究與建設鋪了路。

一次上5名航天員——塵封半個世紀的中國載人航天“曙光

新時代的中國載人航天, 三步走, 步伐越來越快。為了送第一個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花了整整11年時間。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出艙活動的第一步。2016年,景海鵬、陳冬伴隨天宮二號,在太空整整遨遊33天,再到2017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當載人、貨運、太空行走、在軌生存等難關都一ー攻克後,中國航天做好了迎接空間站時代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