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上5名航天员——尘封半个世纪的中国载人航天“曙光"计划

2018年珠海航展馆内最受欢迎的展品,一定非空间站核心舱1:1实物模型莫属。这台工艺验证舱, 代表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

一次上5名航天员——尘封半个世纪的中国载人航天“曙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并不是我们第一次挑战如此难度的国家工程。

1967年, 当时的七机部八院就开始拟订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的设想和方案。1968年1月8日,“651”筹备处的501总体部召开了第一艘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并建议把第一艘飞船命名为“曙光”1号,升空时间设定为1973年。

考虑到苏联美国飞船已经上天了,苏联飞船上天的是小狗,美国是猴子, 中国的原则是不再考虑生物上天, 应该起步高一点, 所以第一步就上宇航员。如果第一颗东方红卫星重达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的总和,那第一艘“曙光"1号宇宙飞船也能够多载几名航天员,超过外国人。于是我们计划上5名航天员。

一次上5名航天员——尘封半个世纪的中国载人航天“曙光

1968年初,钱学森提出意见:第一,飞船光制订一个5人方案还不够,还需要再提出3人或2人的方案,进行比较;第二,工程还要兼顾“曙光一号”航天员的回收救生任务。

飞船到底上几个人,一开始争论得比较厉害。毛泽东当年讽刺美国打的第一颗卫星才几斤重,是抛上去了一颗土豆。中国现在要上人,不能只上一个,应该上一排。钱学森提出还要做3人或2人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大家对火箭并不了解,对火箭的运载能力估计过高。

这是一个美苏都没敢尝试的人数。两年多后的1971年,苏联在发射飞船时, 为了超过美国飞船载人的数量, 在本应乘坐两名宇航员的舱内挤进了3个人,因为空间狭小,只能把航天服都舍弃了, 结果返回时出现事故,3名宇航员全部死亡。残酷的现实给高涨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一次上5名航天员——尘封半个世纪的中国载人航天“曙光

“曙光"1号的暂停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1971年9月13 日夜晩, 林彪一家调用空军的一架“三叉戟”仓皇出逃, 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包括宇航员训练在内的许多工作全部中断。紧接着,空军宣布宇航训练筹备组解散。

当然也有必然原因。几十年后曾经担任“神舟”飞船副总指挥的刘济生说,他那时也参加了“曙光”1号飞船的论证工作。搞载人航天要花很多很多的钱。而那时,国家没有那么多经费支持和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当时有人说,与其搞飞船,还不如把钱花在建水电站、化肥厂上更有实际效果。

一次上5名航天员——尘封半个世纪的中国载人航天“曙光

所以,搞还是不搞,争论不小。情况反映到上头,最后还是毛主席拍板叫停,说力量不足,经费不够,宇航员这事先暂停一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后来,周恩来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 总的意思是说, 我们不与苏美搞太空竞赛, 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就这样,到1972年,“曙光”1号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开始减缓下来,到了70年代末,就整个停下来了,主要保留了核心技术的跟踪、研究和开发。

“曙光”1号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老专家、设计队伍都是搞飞船的,那一段试图通往天上的秘密历程,为后来的载人飞船及空间站的研究与建设铺了路。

一次上5名航天员——尘封半个世纪的中国载人航天“曙光

新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步伐越来越快。为了送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花了整整11年时间。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出舱活动的第一步。2016年,景海鹏、陈冬伴随天宫二号,在太空整整遨游33天,再到2017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当载人、货运、太空行走、在轨生存等难关都一ー攻克后,中国航天做好了迎接空间站时代的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