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春晚小品翟天臨“打假”,現實真的被“打”了

【插畫】春晚小品翟天臨“打假”,現實真的被“打”了

如今春晚不僅是除夕守歲的節目,在某種程度上還帶有“風向標”的意味。從歷年春晚來看,反腐和打假是國家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今天的春晚也不例外,由潘長江、蔡明、葛優、翟天臨等演的《“兒子”回來了》,便是一個“打假”的小品。

【插畫】春晚小品翟天臨“打假”,現實真的被“打”了

小品中,翟天臨飾演的是一個匡扶正義、打假的的警察,沒想到前腳剛邁出春晚,後腳就因在直播中稱不知道知網是什麼而被人指出其存在“學術造假”嫌疑,一時間高學歷明星“博士後”成為全網圍攻的對象。

隨後有關其學術造假的實錘不斷被爆出,翟天臨的博士論文大量引用了黃立華教授刊登過的論文。四川大學官網將翟天臨列入了學術不端案例。央視網表態:雖說“娛樂至上的時代”,學術科研依然不可有一絲半點的妥協,必須嚴謹對待!

【插畫】春晚小品翟天臨“打假”,現實真的被“打”了

科學信息本質上是一個龐大的、動態的信息和數據體,它們本應該通過協作來進行創建、更改、使用和共享,這似乎完全適用於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幫助。那麼把區塊鏈應用於學術方面,是否可以改善學術界出現的各種問題呢?

要防抄襲,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區塊鏈上可以同時保存作者與論文的信息,所以是雙鏈;論文之間要有一個判斷是否存在段落級重複的判定機制,文章格式要允許區分引用於非引用的複製粘貼,判定結果保存在區塊鏈用戶信息上,且是公開的。

【插畫】春晚小品翟天臨“打假”,現實真的被“打”了

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對作品加蓋時間記錄的痕跡,使用全球衛星時間證明,萬一出現同一作品,上鍊即可查找第一個創作人是誰,保護原創版權的唯一性,同時還保證了原創登記作品永久有效,無法更改,隨時上鍊可查。

【插畫】春晚小品翟天臨“打假”,現實真的被“打”了

區塊鏈和學術的結合,將會成為學術界進步的最大里程碑。如今區塊鏈從業者邁出的一小步,也許是版權保護鬥爭史上的一大步,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和運用帶給我們維權的希望,值得我們去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