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古村

消失了的古村"石門營"

賀玉明

門頭溝自古以盛產煤炭而聞名,由於長期的開採,形成了深度達100—400米的大面積採空區。在門城地區西北部的採空區,約8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居住著約2.5萬戶人家近7萬人口。地下采空區的地質結構極不穩定,給區域內的建築結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居民的住房安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對此,市區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對採空區作了大量的工作。地質勘探、規劃建設等多方專家經過仔細調查、測量,制定了改造規劃和建設實施方案。依據門頭溝新城總體規劃,選擇了石門營等地塊作為棚戶區改造的安置房建設用地。其中石門營項目安置房的建設用地:東至規劃高壓走廊,西至規劃主幹路(原108國道),北至石門營環島周邊綠地,南至108國道北側輔路,佔地約70公頃。

消失了的古村

2008年11月,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了對採空棚戶區的改造。2009年2月6日,區政府召開了專題會議;當晚,涉及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佔地的石門營、王村、石廠及岢羅坨等四個村,同時召開了有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組長等參加的緊急會議。在會上,鎮領導就啟動採空棚戶區改造工程作了動員。石門營、王村兩村整體拆遷,並徵用108國道以南石廠村的全部及岢羅坨村的部分土地,作為棚戶區改造"石門營項目"的安置房建設用地。

接著,便開始了緊張的拆遷工程。2月中旬開始入戶調查、測量、評估。3月份民房陸續騰空,4月16日正式動遷,5月底,基本完成了地上物的拆除工作。6月30日,採空棚戶區改造石門營項目舉行了奠基開工儀式,它標誌著本市最大的一處棚戶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從此,石門營也告別了她600餘年的故土……。

石門營位於永定鎮的南部,坐落於馬鞍山下,地理座標:東經116 °06′6.67″,北緯39°53′27″,海拔高度91米。三面環山,狀若圍屏。村中有河,史稱"石河",彙集了黑石山及王玲一帶的降水,流域面積約1.6平方公里。

石門營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位於北京平原的邊緣,青龍山、臥龍崗一線的中間地段,背依太行、東接幽燕。是馬鞍山前沿的一座軍事重鎮。自古,朝廷就在這石河兩岸建造營房,駐軍設防,"石門營"之稱謂亦是由此而得名……

大明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詔令建造北京宮殿,石廠青龍山便被工部選作了皇家的青石開採基地。並界定四至,派軍駐防。在碑碣頂撲臥一碑,名曰"官山地界碑",鐫有石廠四至,文曰:"馬鞍山石廠四至記:東至何家莊,西至岢羅岮迤西並明扒煤窯燒造等處,南至石河南岸,北至碾子塘冷泉等處。"碑中所說的"石河"便是由石門營村中流經的那條河。

石廠村北,上庵現存的"採石碑"記錄了當年採石的宏大規模:"……掌尺寸工部文思院副使等官(徐聰等二十一人),錦衣衛旗校:劉衝、董雲;營衛官軍士二千員名。工部:僱工石匠頭□□等一千名。僱慕伕役頭□□章等一千五百名"。

碑文中所記載的"營衛官軍士二千員名"當時就駐紮在石河兩岸(現在的石門營),東北側的校軍場(石門營路口及附近)佔地8公頃,便是軍士們演兵操練的場地。這些軍士們每天早上在校軍場出操演練,晝夜站崗巡查,以防強人、盜賊,偷挖、濫採以及走私、盜運。

消失了的古村

石廠衙署,是皇家工部採石的最高權利機構。最高的官職為內官監太監,還掛有欽差的頭銜。其次就是工部郎中,官居正五品,與知府同級。那時,石廠的東、西都建有高大的門樓,稱作東門、西門。東、西門樓內均裝有對開的雙扇大石門。為保障安全,石廠東、西門樓晝夜都有軍士站崗、值宿,大石門也是晝啟夜閉。由於營衛官軍士巡邏、督工於採石工地,並負責石廠東、西門樓的值守及"石門"的啟、閉。於是駐紮在石河兩岸的兵營便以"石門"命名,叫做"石門營"了。後來,青龍山的青石開採結束後,石河兩岸的兵營就衍成了一個村落,石門營的稱謂也就一直沿襲了下來。

石門營是馬鞍山前沿一道重要關隘,東鞏京師、西護古剎、南接王玲、北望葡嘴,是兵家必爭之地。沿著村中的石河古河道南行,穿過王村向南翻過王玲便進入了豐臺區界,這是一條橫跨區境、貫穿南北的交通要道。舊時,西五村的鄉親去大灰廠走會、趕集多走此道。石門營村東五里是臥龍崗,位於永定河畔,過河可直抵京城,是東進京城的軍事要塞,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消失了的古村

石門營北側一里有一條季節河,《宛署雜記》載:"羅睺嶺,在縣西三十里。自石廠一帶橫亙至西峰寺嶺下,有溪流注渾河。"這溪便是從石廠村南流經的那條季節河,名曰"南河"。 龐潭古道就是沿著南河經過石廠、岢羅坨、西峰寺,翻羅睺嶺進入裡十三的一條古香道。它是貫穿東西、出入裡十三地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1957年門潭公路未建成以前,去潭柘寺燒香禮佛的善男信女,來往客商、馱隊大都往返於這條古道之上。石門營介於青龍山、臥龍崗一線中段,又位於馬鞍山環形山灣的最前沿。幾百年前在此便有駐兵設防,就可見其地理位置是何等的重要了。

石門營村歷來以古槐的繁茂而著稱,如今尚存十株,最粗的就要數前街的那三株了。其中最粗的一株胸圍達4.6米,據本村的老人講這株古槐的樹齡已有二千多年了。相傳當年尉遲恭途經於此,曾在樹下小憩,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尉遲恭牽馬看古槐"的故事。

消失了的古村

石門營還曾是"高蹺會"的故鄉,這是外十三地區唯一的一檔花會,發起於清末民初,聘請河北省武清縣前營村龔克相為師,傳授了"高蹺技藝"。不久,石門營高蹺會便遠近聞名,當年還曾幾次去涿州南關碧霞元君廟進香。"七、七蘆溝橋事變"後,高蹺會停止了活動。1943年第二次恢復演練後,先後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開國大典、慶祝合作化等多次走會活動。

每年入了臘月,石門營高蹺會的會友們便聚了起來,開始排練、彩排。正月十五走會,在石門營村有親戚的便早早來到親戚家,附近各村的也都一早兒就紛紛趕到石門營老爺廟前等著看會。正月十五這一天,白天街上走會,表演各種精彩動作,到晚上還有更新鮮好看的背燈表演。

石門營人傑地靈,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名人俠士,康熙年間俠肝義膽的範小人就生活在這裡。他性情淳樸善良,雖然個子小,卻練就了一身非凡的神功。他不畏強惡、妒惡如仇,懲惡揚善、抱打不平。打敗了來京師擺擂臺的兩名羅剎國大力士,振奮了國人的志氣,大滅了洋人的威風。更被京西民眾所喜愛、被國人所敬仰。

劉氏善舉,更是幾世傳承。劉氏的先人劉翰玉生於大清咸豐年間,是個開明鄉紳,在他的影響下,劉氏一族在外十三地區,做了很多善事。劉翰玉老先生生有三子,長子懷金、次子懷銀、三子懷寶。劉氏發達以後,卻不忘鄉里。經常舍糧、舍物資助貧苦鄉鄰。

消失了的古村

石門營還曾是"學子的搖籃"。劉氏富甲一方,興教辦學、回饋鄉里,更不忘桑梓之情。石門營村開明士紳劉懷金於1908年創辦了石門營鄉立小學,(原校址:石龍南路48號,最早是老公廟。為永定中學前身,後為環衛局二隊所在地)起初為私塾,免收學費。1914年在宛平縣政府登記備案,改為"石門營國民小學校"。1918年改為"宛平縣第六區石門營完全小學校",是附近唯一的一所完小。1930年至1937年是學校最為興旺的時期,在校學生達二百多人,學生中,不但有男生,還有女生。除裡外十三的外,還有圈門、石景山、良鄉、盧溝橋、房山、北崗窪、南崗窪,麻峪、辛莊等地的學生,住宿就讀。

劉懷寶長子劉鴻瑞更是民國後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宛平縣六區區長,並接任了伯父石門營小學校長職。1946年被選為國大代表。1949年,作為商會代表,參加了北平和談,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消失了的古村

石門營的"劉氏宅院"可謂是京西的一大隗寶,是集民俗文化及磚雕、石雕、木雕、壁畫等為一體的一座藝術殿堂。"劉氏宅院"是劉鴻瑞的祖輩所建,共三座,呈"品"字形坐落在石門營的前街。街北並排兩座,東院是伯父劉懷金的宅邸,西院是父親劉懷寶的居所,南院是仲父劉懷銀的宅院。這三座院落都是北京典型的兩進四合院,雕花如意門樓都設在了東南角,坐北朝南,是標準的"坎宅巽門"。門兩側有漢白玉的抱鼓石或書香石,對開的木製大門上淺雕著古樸的門聯。街北東院大門為"春秋多佳日,瑾瑜發奇光";西院大門楹聯曰"詩書寄素業,水石澹幽居";南院門聯雲"山河新氣象,詩禮舊家聲"。由於石門營前街便是石河河道,南北院之間還建有一座木橋,以方便雨季的往來。

劉氏宅院,建造精良、做工精細,磨磚精砌、雕刻細膩,硬山清水脊並配以精美圖飾的磚雕。門柱上、門楣上及戧簷上、博縫磚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人物、鳥獸、花卉等圖案,內容豐富、工藝精湛、寓意深刻……。還有那精湛的藝術造詣,更不禁叫人拍案叫絕!

消失了的古村

"劉氏宅院"在京西礦區時還曾是石門營小區區政府駐地,後來又一度成為了永定人民公社的辦公場所。再後來,南院成了石門營村委會的辦公室。北院則作為了"門頭溝區鄉鎮企業局"的培訓中心。"劉氏宅院"和玄真寺的北大殿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在這次拆遷中被保留了下來,它們從此將化作石門營的縮影,在這片曾經的故土上留作永久的記憶。

石門營至今依然是門頭溝區境內的一道重要關隘,是區境東南部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東接蓮石、西續北環、北通葡嘴、南匯京原,一個碩大的"平交燈控路口"就坐落在石門營村外的那個古校場上……。石門營消失了,接踵而來的是在這片熱土之上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大廈。一個設施齊全、服務配套、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文明健康的現代化新城正在這裡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