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道上的紅塵橋

古香道上的紅塵橋

賀玉明

古香道上的紅塵橋

姥姥家的西廟前有一座破殘的石橋,小時去住姥姥家常跟著舅舅們到處玩耍,偶爾也去那橋上逛逛。廟裡長著兩株古柏,橋旁還生有幾株參天老槐,把一座殘橋的上空遮掩得嚴嚴實實,透不過一絲陽光,陰森森地透著一股無名的恐怖。酷暑盛夏、烈日炎炎,橋上依然是微風徐徐,涼爽宜人,更是納涼消暑的好去處。但卻很少有人去橋上納涼,更沒人敢到橋上睡覺了。據老人說,這橋有股子邪氣,但凡男子睡在這橋上,大都會春夢綿綿,甚至還可能會發生夢遺的尷尬。這便是龐潭古香道上的那座"紅塵橋"。

龐潭古道是舊時自京城去潭柘寺、戒臺寺燒香禮佛的一條古道。這條香道以龐村為起點,搖船擺渡過永定河在白莊子附近上岸,經新城、慄元莊,從何各莊村東的石坊院(東廟)山門前經過,走南河北岸。過石廠古剎玄帝廟,進石廠東門、出西門、經過圓照寺,行約一里到岢羅坨。經岢羅坨村往西,走王家溝的南岸,經西峰寺、翻羅睺嶺、經南村、過六里溝、平原到潭柘寺。

岢戒古道,即從苛羅坨至戒臺寺段,是龐潭古道上的一個分支,全程約5裡,經西廟前的石橋橫跨南河,過橋向南,這條青石鋪就的古香道便逶迤在山巒之中了。它的起點就是岢羅坨村西廟前面的那座石橋,即本文所敘述的"紅塵橋"。

《宛署雜記》載:"戒壇在縣西七十里,先年僧人□□奏建說法之所,自四月初八說法起,至十五止,天下游僧畢會,商賈輻輳,其旁有地名秋坡,傾國紅塵女子競往逐焉,俗雲趕秋坡。" 戒臺寺自法均和尚"開壇演戒說法",廣度僧俗人眾以來,便成了人們嚮往的佛教聖地,戒臺寺也因此而名聲大噪,香火繁盛 。戒臺寺每年四月的廟會更是熱鬧非凡:前來聽法的、求戒的、許願的、還願的、閒遊的、踏青的,行走於這條古道之上,人匯如雲、絡繹不絕。《宛署雜記》中曾這樣描述當年的情景:"冠蓋相望,綺麗奪目,以故經行之處,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蓬酒肆,雜以蕩樂,綠樹紅裙,人聲笙歌,如裝如應,從遠望之,蓋宛然圖畫雲。"

紅塵自古被世人所厭惡,把它看為罪惡之源。根據佛家 "生死有輪迴,因果有循環" 的說法,認為是她們前世造孽太多,罪孽深重,才使得今生淪為紅塵女子,墮入娼門。為了得以解脫,天下風塵女子也紛紛匯聚於戒壇,燒香拜佛,傾聽佛法、經戒,祈求菩薩保佑她們早日脫離苦海。為了表示虔誠,後來紅塵女子們便聚資建造了這座石橋,就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捐資門檻一樣,情願把它當作自己的替身,給千人踩、萬人踏,以贖這一世的罪名。求佛保佑,早離苦海、遠遁娼門。由於這橋是紅塵女子捐資所造,故曰"紅塵橋"。

相傳,紅塵橋建於明代,是一座三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地理座標:東經116°5′5.4″,北緯39°52′52″,海拔高度127米。建造橋基、涵洞、橋欄、橋面等石材均系石廠青龍山所產。石橋總長20.72米,橋基總寬5.3米,橋面有效寬度4.1米;橋頭、橋尾的第二根為V形望柱,自此橋面向外展開,橋頭、橋尾的南北兩端橋面寬4.9米。三個涵洞中心距均為4.85米,摺合營造尺15尺;涵洞內孔半徑1.44米,橋洞淨空2.88米,摺合營造尺9尺。橋面東、西兩側鋪設地栿fuˊ石,橋欄的望柱、欄板就安裝在地栿石上。地栿石寬0.48米,摺合營造尺1尺五寸,厚0.16米,摺合營造尺五寸。

石橋兩側各有青石望柱十根,中心距1.92米,摺合營造尺6尺,柱下有榫,插在橋兩側地栿石中心的卯孔內固定。望柱分三種規格,橋頭柱、V形柱和橋身柱等。位於橋兩端的望柱,稱作橋頭柱,每側各兩根,柱高1.26米,寬0.3米、厚0.27米,柱頭是四方蓮花圖案,蓮花之下有佛珠相托,四面各七顆相連,合計二十四顆。柱身正面和背面均為海棠池子圖案,只是背面的圖案鐫得淺了一些。橋兩端的第二根望柱的水平斷面呈V形,自此橋面向外逐漸展開。V形望柱也是兩側各有兩根,其斷面看似飛機的翅膀,它的高為1.29米,正面寬為0.48米,中心厚度為0.27米。柱子頭部是蓮花圖案,蓮花瓣之下襯以佛珠;東側望柱正面十三顆、背面十顆、兩側各七顆,四面相連合計為三十三顆。西側望柱正面十一顆、背面九顆,兩側各七顆,四面相連合計為三十顆;柱身是兩個相鄰的海棠池子圖案。橋身望柱,兩側各六根,共十二根,柱高1.32米,寬0.3米、厚0.3米,其餘同於橋頭望柱。望柱上的佛珠象徵著尊佛、敬佛的意境;蓮花是精神昇華的象徵,因為"蓮"出汙泥而不染,又是純潔的體現。在佛教裡,蓮花又有著特殊的意義:人們原來像蓮花一樣,根植於充滿無知與誘惑的世界裡,但經過佛的度化、佛法的薰陶,便能像蓮花一樣,雖生於汙濁環境,亦能自律、自清、自潔。同時,蓮子還象徵著佛性。

鑲於兩望柱之間的是青石欄板,欄板高0.77米,平均長1.62米,厚0.16米。欄板的下面及兩端均鑿有石榫,榫厚1.5營造寸(48毫米)、長2營造寸(64毫米);下面的榫插入地栿石卯中,兩端的石榫則分別插入它兩側望柱的石卯內固定。欄板的上部有浮雕的"淨瓶雲子"圖案,淨瓶為三個,但兩端的淨瓶只鐫鑿一半。下部是中間小、兩側大的三個海棠池子圖案。欄板的背面是一個頗大的海棠池子圖案。欄板上的淨瓶象徵著平安、潔淨。這潔淨又表示佛家戒學所度化的道德: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的行為,不撒謊、不咒罵的言語,和無貪慾、無嗔恨、無邪見的思想。雲子則表示和平、祥和與和諧的世界。

抱鼓石位於石橋兩端,在最端頭望柱的外邊,形式同於欄板。抱鼓石長1.25米,臨望柱的一端高0.77米,向外做鼓形,大鼓內作雲頭圖案,盡端作雲團圖案。抱鼓石的下面,及臨望柱一端鑿有石榫,榫的形狀同於欄板,分別插入地栿石及望柱卯槽內固定。

古香道上的紅塵橋

橋面採用青條石鋪設,中間的條石厚6寸,兩側的薄些為4寸。重要的部位採用銀錠鐵釦連接,即使用兩頭寬中間窄的鐵釦將相鄰的兩塊條石連接。在兩塊條石相鄰的位置分別鑿鐫外窄內寬的梯形扣卯,相鄰處較窄、寬70毫米,裡側寬140毫米,距接縫均為120毫米,深為70毫米的兩個梯形凹槽,然後鑲入預製鐵釦,以增強橋面的整體性。

在石橋兩側中間拱券的涵洞券石上沿,各鐫雕著一尊龍面獅頭的蚣蝮。蚣蝮系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的九子之一,性好水,又稱"吸水獸"。傳說在山洪暴發時,吸水獸能吸盡河道里的洪水,使兩岸居民免受洪災之苦。

紅塵橋的建成,方便了降香、禮佛的僧俗人眾;同時也為古樸的香道增加了一道亮麗風景。遙想當年,青山綠水之中,一橋飛架南北,山坳水曲之中,雜以伎樂,綠樹紅裙,人聲笙歌。佇立於石橋之上,藍天綠水、垂柳成蔭,鴨鵝戲水、游魚嬉戲。微風拂面,水面映著道道霞光,此情、此景該是何等的愜意。

古香道上的紅塵橋

可惜,民國六年(1917)的一場山洪把這座石橋捲走了一半。據《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第十章"歷史上永定河的水害" 載:1917年7月15日至月底,京兆地方連日大雨傾盆,"水患所至,幾及全境"。27日夜,永定河自北三工二十三號決口,衝開大堤二百五十六丈……。古香道上的紅塵橋就是被這次暴雨形成的山洪所毀,變成了如今的殘橋。保留下來的橋身約有十一米,由於河道的南移,尚存的兩個涵洞也已被填實,如今只能觀賞到頂券的部分了。後來橋的兩側又蓋滿了民房,這座石橋也便被遮隱在了古村之中。

2013年秋,苛羅坨村拆遷了,唯有這座殘橋被作為古文物保留了下來,孤零零地撲臥在龍頭山下的荒灘上。這座被山洪衝得只剩了不到一半的殘橋,又經歷了整整一百年自然氣候的侵襲。橋身西側涵洞上的獸頭早已在外力的作用下被碰撞得殘缺不全,東側涵洞上的吸水獸更不知何時便不知了去向,橋面上用於連接條石的銀錠鐵釦也大都失去了蹤跡……。

拆遷後,這座殘橋就更像是一位佇立在風雨中失去了遮擋的老人。立在石橋前的碑石也被粗暴地從座基上掀翻在地,砸了個粉碎。這殘橋的命運,也越來越深地被籠罩在了"堪悲"的陰影之中。

撰稿:賀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