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很多人都知道,如今我們常見的烤鴨起源於清代宮廷的御膳房,是正八經兒的清代的宮廷菜。但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清代的御膳房共分五局,分別是葷局、素局、飯局、點心局和掛爐局。其中掛爐局負責燒烤,出品的菜式中就有掛爐鴨,也就是咱們現在的烤鴨。掛爐鴨是以燒燎的方式烘製鴨子,說白了就是外烤內煮,因為掛爐不設爐門,便於隨時觀察和調換位置,這樣可以保證鴨子受熱均勻。帶到烤得差不多了,再灑上麥芽糖水著色後明火一過皮,鴨皮則鬆脆甘美,皮下的鴨油也完美融化入鴨肉中,入口外焦裡嫩,不能好吃再多。我看過清代帝后的膳單,發現皇帝每日飲食常有片盤,往往是掛爐雞、掛爐鴨或掛爐豬,特別是掛爐鴨,在慈禧太后時期幾乎每天都有。直到到清末時,河北的楊全仁從內務府人員手中學會了掛爐鴨,並以果木枝為燃料烘製鴨子,果枝點燃後氣味芬芳,鴨子就有果木香,由此名聲大噪,開創了新一派的掛爐烤鴨全聚德。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如今掛爐鴨早已不新鮮了,但掛爐肉卻不是時常得見。像《帝京歲時記勝》中就有記載“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所謂掛爐肉其實就是燒乳豬,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後,因為國民政府收繳屠宰稅,所以很少會有人買整豬而食,於是便選取豬身上肥瘦最為相間的部位——腰窩,作為原材料,以掛爐燒烤而成為爐肉,這是過去老北京人常吃的一種熟食,就和今天的醬肘子一樣,在爐鋪,相當於現在的熟食店裡,均有銷售。不過因為爐肉本身並無太多味道,所以很多人在食用的時候就以爐肉切成一分半寬的肉條,上籠屜蒸食,在蒸的時候,加入清湯、醬油、料酒、薑汁、精鹽、蔥絲,這樣出鍋後的爐肉才能既有燒肉的濃香,又有醬汁的醇厚。而後來爐肉作為原材料進入大飯莊和大飯館,就又得到了更精細的加工,比如過去八大堂之一的聚賢堂,有一道名菜叫炸響鈴,就是以爐肉的肉皮為原材料,因為聚賢堂緊鄰天福號,有地利之便,炸響鈴也就因此而聞名了。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大年來點清宮味兒——掛爐鴨與掛爐肉


雖然掛爐鴨和掛爐肉這些舊時王謝堂前燕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很多處的口感和味道並沒有更上一層樓,這或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畢竟眼下物產豐富,搭著物流便捷,四面八方的好吃的分分鐘可以匯於一處,多到吃不過來。可我還是建議大家可以多常常這些老味道,總能體會到一些當年清代宮廷飲食的風采,同時也希望出產這些老味道的老字號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不要使曾經的人間至味只能從故紙堆中追憶。咱們中國的美食有如此頑強的續存裡,文化背景更是多姿多彩,所以經營者只要肯下些心思,就絕不會伴隨著如煙往事一起消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