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中國文化,從總體上來說,是儒釋道俗“四位一體”,彼此聯繫和交融,誰也難離開誰,打斷骨頭連著筋。世俗社會,是伴著人類生活始終的,社會也好,文化也好,世俗生活是基本的特性,也是社會的底色。

至於儒家和道家,一直是同源同宗,來自祭祀:儒家偏重於祭禮的規矩和禮儀,道家偏重於與上天秘密溝通。二者分工不同,由此衍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道家和儒家的成熟期應是周朝到春秋階段,周公、老子、孔子,都是重要的弘揚者和集大成者。

中國文化形成體系,有傳統之大模樣,應是漢朝。

漢朝,是內外皆修。外部,“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拼命地跟北方的遊牧民族打,舉國投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差不多打了五十年。漢武帝也的確了不起,先是跟匈奴戰平手,後來一鼓作氣把匈奴打敗,趕去了西方,迫使西方形勢發生變化,引起一系列多米諾骨牌般的反應,最後導致世界上最強大的羅馬滅亡。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漢朝,還是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朝代,對於中國文化的道統建設,有系統的整理和弘揚,中國文化初成系統,創建了一系列文化、倫理、政治、風俗等體系。

漢朝確定了“中國”的概念,也確定了“漢民族”的概念。

漢朝民族意識抬頭,華夏文化的很多根基,包括農耕文化的很多神話,都得到了弘揚,比如黃帝的傳說、炎帝的傳說,等等,都在漢朝得到整理,一部分說法得到了統一。漢民族的源頭,被固定為華夏,有共同祖先,目的是培養一種“血緣意識”以凝聚人心。

漢朝,在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各家綜合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宇宙論、倫理學、價值觀和天下觀,是所謂中華道統。中國的“天下”伸縮性很強,有中庸精神,可以不斷地收攬和包容,有別於民族國家的疆界。

文化就總體而言,雖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見,不過對於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並未一棍子打死,諸子之學中,除了名家和墨家被視為異端,在漢朝遭遇打擊,其他的,都得到一定發展,也有初步的規範。

名家和墨家為什麼遭到打擊?應與外來性有關,外來的宗教、哲學、思想,以及一些主張和行為,會讓統治者覺得不安全,故而形成抑制。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漢朝對很多農業、科技、倫理,也進行了規範——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曆》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神農本草經》是這一時期著名的藥典。漢朝還有《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這都是數學領域的傑作。中國農耕文化的十二生肖,也是在漢朝制定的,是漢朝人確定了人的屬相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說法。

十二生肖,為什麼以鼠為首?鼠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在自然界首屈一指,一般為農耕民族崇尚和羨慕。為什麼有牛\羊\馬\雞\狗\豬“六畜”,卻沒有貓?是因為整理十二生肖的漢代,還沒有出現家貓。家貓是唐代時,從西域傳入的。有傳說是玄奘為防止老鼠齧咬經書,從西域帶回了一公一母兩隻貓回到東土。貓才在中國繁衍開來。

貓由西域而來?難說。陝西華縣泉護村曾出土了一些貓的骨骼,考古學家判斷出它們已是為人類防止鼠類的家貓。為什麼貓不像狗,沒有在史志中記載得清清楚楚,還是因為中國人愛狗不愛貓。為什麼?狗是第一批馴化的動物,農耕社會的人,老實、忠誠、紀律性強。比較起貓,狗的性格,與農夫的性格更相近。

漢朝以十二生肖來喻人,體現了農耕文明的特點,很實在,也很老實。十二生肖具體,龍是虛構的,剩下十一個,九個是在地上走的,一個是在地上爬的,唯一長羽毛和翅膀的,只是雞。雞的翅膀,具有裝飾性,壓根飛不起來。十二生肖,絕大部分是生長在地上的。這一點不像歐洲,地上的人對應的,是天上的星座,人習慣於抬頭向上看。

漢代還對文字進行規範,推出了“四大字書”:許慎的《說文解字》、《爾雅》、揚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等,對漢語的語言文字進行總結和規範。漢朝對於文人和學者是很重視的,漢武帝為什麼不殺司馬遷,是惜司馬遷的才,留他下來編史。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劉家天子寫成那樣,在《報任少卿書》中,把不滿和牢騷發成那樣,劉家皇帝一是沒有殺他,二是沒有焚書,算是有大胸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漢朝的胸襟。

漢朝在中國的發展中,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不僅僅開疆破土,把國土面積向外延伸,確定了漢族歷史、文化和農業區的概念,真正地成為一個大國,還是民族意識開始形成的時代:文化道統初步成形,百姓有了自我認定。這一切,奠定了漢民族的文化和道德基礎。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中國有“四靈”吉祥的說法,指的是龍、鳳、麒麟和烏龜四種圖騰。這四者,也是漢代的規範。奇怪的是,除了烏龜之外,前三者都不是現實中的生物。龍,以章太炎的說法,是鱷魚的變形;鳳,是一種大鳥,應是孔雀的幻變;麒麟,說法原型是“四不像”。漢代為什麼要設計出“四靈”,以此為圖騰,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完美理想。

漢朝,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此後的各朝代,基本是在此道統上,進行發揚光大。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中國文化與西來的文化,一直在融合,在唐朝達到了高峰,“唐朝有胡風”,開拓了中國文化的廣度、高度和深度。

後來的宋朝,對於中國文化的傳統有挖掘,有正本清源,不過氣象已不如唐朝寬闊。

元朝統治時間短,基本是世俗文化。

明朝呢,中國文化已呈內向性,加上制度嚴酷,晚明之前,基本不值一提。明中期之後,由於東南部經濟發展迅速,加上王陽明心學,以及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人有自由趨勢,文化也有自由趨勢,各方面達到了一個小高峰。有人以為晚明文化,比宋朝更像文化復興。這說法有一定道理。晚明,在人文思想的開拓上,的確比宋朝要進步很多。

閒話少說,這一次合肥華潤萬象城的“宮賀新禧”主題展,集中了多種中國元素,在很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各個時代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民俗的詮釋和開拓。

比如說展覽中的清代皇帝朝冠,就帶有濃烈的漢文化的特點。清朝滿人統治,對於漢族文化,基本全盤繼承的,不過清朝是部落政治,在文化建設上,實在是乏善可陳,只是流於形式,在內在精神上開拓不夠。這是一個大缺陷。這一次展出的羲和朝冠,沿襲了中國曆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羲和”什麼意思?就是:日之神,象徵光。

女子的鳳冠旗頭也是這樣,名為:望舒。就代表著傳統吉祥的鸞鳳和鳴、百鳥朝鳳的鳳冠樣式,代表皇后的超然地位。“望舒”什麼意思?就是月之神,象徵陰。

羲和和鳳冠,如太陽與月亮,顯示皇家的至尊無上的地位。究其實質,是陰陽互通,琴瑟和諧。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展覽中,還有“月轉廊”,這應是中國建築中的迴廊,典故來自蘇軾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月轉廊”是典型的中國文化意象,嫋嫋東風在皎潔的月光下徘徊,海棠香霧朦朧,環繞廊道。這一個描寫,是景,也是情,是男子與女子美好的情愫。

“月轉廊”也好,還有此次展覽的中亭閣也好,都是典型的中國式園林。中國園林,不僅僅是山水和風景,相關的還有一系列的人生理念和生活願望,跟中國人的“三觀”和美學追求有關。

人都有自由的願望,可是中國人的自由,不是最大限度地爭權力,爭解放,而是希望能成仙得道,或者將自然中的山水仙境,搬到自己家中,讓自己過上神仙般的生活。

不管是皇家園林也好,私家花園也好,都有這樣的初衷。中國人的園林,其實是濃縮的山水,也是立體的山水畫。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文化是有巨大力量的。

華夏部落,歷經數千年,由黃河流域的兩個較大部落,最後成為亞洲東部的泱泱大國,由此可見擴張和吸附能力。吸附能力,不僅是武化和強權,文化起的作用,一點也不少。

打一個比喻:文化,有氣流上升,成高壓帶的作用;文化建設,成為高地,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讓周邊的族群高山仰止,心悅誠服。中國歷史上的征服,往往都是這樣,武化在前,文化在後;武化為輔,文化為主。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陽一陰,相得益彰,相映成輝。通俗的說法是:武化,只是征服和佔領;文化,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彼此相融,成為一體。在華夏到中國的歷程中,文化蘊藏的力量,實際效果,要比武化多得多。

文化是吐納的,吸外力而掘傳統,方能萬象更新。從華夏到中國,證明了這一點。

(文中配圖,為合肥華潤萬象城“宮賀新禧”主題展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