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民國四公子有好幾個版本,其中張伯駒和張學良是出現次數最多的兩個,巧了,這兩個人還都是喜歡聽相聲的,當年侯寶林在天津走紅,捧他的人裡面就有張伯駒。而張學良在相聲界的道行甚至比張伯駒還要高不少。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奉系軍閥最牛的時候,這時候張作霖在關外和京津都是呼風喚雨一樣的存在。張作霖在奉天城過生日連溥儀都要派人去送禮物。當時有錢人辦壽辰自然要請堂會,張作霖的堂會請的角兒也是頂級的。京韻大鼓鼓王劉寶全,單絃榮派榮劍塵,相聲大王萬人迷李德鍚都被邀請了去。此時正和李德鍚搭檔的張壽臣也和萬人迷一起去了奉天城大帥府。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此時的張壽臣也就是二十歲露頭,在大帥府他邂逅了小他兩歲的張學良。本以為這位著名的公子也是個紈絝子弟,沒想到張學良卻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小青年(筆者姥姥小時候曾在家裡見過張學良,確實毫無架子),而且他對京劇和曲藝還十分在行,年紀相仿的兩個年輕人在相聲上找到了共同語言。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由於張壽臣從小家貧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有些相聲他會說但不解其意。張學良就給他指點指點。比如《批三國》裡有個“三張斷三橋”(張飛斷當陽橋,張任斷金雁橋,張遼斷小石橋),張壽臣並不清楚這個每次都是一帶而過。張學良就不厭其煩給他講解,講到最後還加個包袱:“咱倆到底誰是說相聲的?”

張壽臣有一次演出《八扇屏》一口氣真把八段全說下來了,他下了臺一頭汗。張學良特意到後臺提醒他以後沒必要說全部,選幾個經典的說下來即可。全說下來冗長不說還有很多重複。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張學良針對當年的相聲以說笑話為主也提出過不同意見,他提醒張壽臣應該在相聲中加上天文地理、歷史典故、人情世態等內容,這樣觀眾聽起來不光能樂還要樂得有道理。這一點建議其實到現在仍然適用,比如《相聲有新人》裡那麼多相聲段子幾乎都是以低級的單純逗樂為主,真正有營養有水平的高級段子幾乎沒有,相聲變成單純的逗樂笑話確實是一種很不好的趨勢。

張壽臣和張學良熟悉以後經常和他來往,不說相聲的時候也常去做客。面對憂國憂民一腔熱血的張壽臣,張學良還曾經邀請他擔任自己的副官或者去東北當個縣長從政。張壽臣擔心自己水平不行推辭作罷。

張學良欣賞張壽臣的相聲水平,手書四個字“曼倩遺風”贈送給他。曼倩者,東方朔也。這四個字是對相聲藝人的最高評價。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兩人交往很多,張壽臣也有讓張學良不好意思的時候。那是有一次張壽臣去張學良家出堂會,當時的搭檔是臨時找的,說的相聲是《對春聯》。由於當天客人多有些亂,兩人開場幾個包袱一個都沒響,搭檔一著急來了個上聯“紅粉佳人”,張壽臣一聽就知道要壞事,因為這是個葷段子,臺下還有好多女眷和孩子呢。他勉強對了個“白面書生”。這時候臺下的張學良拿起一張報紙來將自己的臉全擋上了,這是表示連他都不好意思聽下去了。張壽臣趕緊切了搭檔這段相聲。這件事可見張學良不光懂相聲,連一些相聲裡的小段子甚至三俗段子都非常熟悉。

多說一句,這個春聯對下來是這樣的,上聯:紅粉佳人鬢邊斜插一枝連葉嫩海棠垂落海棠花瓣三片。下聯:白面書生腰間倒掛半段帶毛硬山藥耷拉山藥豆子兩枚。典型的不帶葷字眼的三俗段子。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張學良晚年定居臺灣期間也和大陸相聲界有過接觸,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姜昆率領中央廣播說唱團去臺灣省演出,一起去的還有牛群馮鞏、李金斗陳湧泉、黃宏、倪萍、馬增慧等人,他們專門去了張學良五弟家探望老先生。李金斗陳湧泉現場給張學良表演了一段相聲。而隨團一起去的黃宏則給張學良表演了一段《電話洩密》,不過張學良對黃宏說的小品這個詞還毫無概念。在黃宏的邀請下,張學良還給大家表演了一段二人轉唱腔。當聽說黃宏就是瀋陽人的時候,張學良神色有些黯然。

相聲內行張學良巧拒“三俗”段子,曾邀請相聲大師任其副官

姜昆代表說唱團邀請張學良去觀看他們的演出,張學良欣然赴約,這大概就是他和大陸相聲界最後的緣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