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設宴為分食制,為何近代卻變為合食?

霾軍


歷史時刻錄帶您觀歷史,大家好,我是小歷!

關於分食制大家都有很多的好奇,為什麼我國古代是分食制,而後來又消失了,改用合餐了呢?又為什麼西方到現在還用分食制,我們不用了呢?

一、我國的分食制

其實在我國分食制也並不是十分的普及,大家往往是通過電視劇,影視劇看到我國古代,一吃飯一人一個大桌子,桌子上擺滿了美酒佳釀,山珍海味。但是這些人全都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很少有平民百姓。


二、分食製為什麼消失了

可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人又喜歡吃,而且是變著花樣的吃,菜品可以說是無數,詩禮銀杏,一卵孵雙鳳,八仙過海鬧羅漢,孔府一品鍋,神仙鴨子,麻婆豆腐 ,辣子雞丁 ,東坡肘子 ,豆瓣鯽魚, 口袋豆腐 ,酸菜魚 ,夫妻肺片 ,螞蟻上樹 等等,等等數不勝數。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菜品,若是分食製得多大一張桌子還能當下啊,碗筷碟子又要多少?所以分食制漸漸的不符合我國國情了,於是便慢慢的消失了!


三、分食制消失的過程

在五代十國之後,分食制便慢慢的消失了,而到了明朝,草根皇帝朱元璋那可是個勤儉的主,最煩浪費。你若鋪張浪費,便是貪汙腐敗,第一個就辦你。那老朱當政時期前前後後殺了十多萬人,誰能不害怕啊,又有錦衣衛沒事就趴你家窗口,人人自危,誰還敢鋪張浪費。所以自朱元璋之後分食制算是徹底消失了,只有特別大的宴請才用分食制了。

四、西方國家為什麼到現在還用分食制呢

可能是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啊,西方國家菜品比較少,也就是奶酪,牛奶,麵包什麼的,比較適合分食制,而不適合合餐。你想想一共就那麼幾種吃的,在合餐,人多了怎麼吃啊,所以西方一直使用分食制。

總結:分食制也好,合食也罷,只有附和社會發展無數,才能長久,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現在的中國和食,西方分食的情景。


歷史時刻錄


所謂分餐制與合餐制,其實古代禮儀和民族文化有很大關係。

最早的分餐來源於原始社會,由於物質匱乏,只能將收集來的食物集中分配給部族的人。這是最原始的分餐制,也是無奈之舉。

之後的西周時期實行的分餐制是禮的表現,是等級制度的劃分,如周天子是九鼎八簋,鼎和簋都是類似於鍋的器皿,是權利的象徵。下一級的諸侯王則是七鼎六簋,士大夫五鼎四簋,依次減少。每個級別都有嚴苛的要求,不能迂制,否則有叛逆造反之嫌。另‘染指’一詞也與周朝的分餐制有關。之後的漢朝也是分餐制,最為知名的當屬‘鴻門宴’。

分餐制發生改變,是在西晉末年,北方遊牧民族大批湧入中原,也將合餐制的生活傳統帶入,經過三百多年的融合,隋唐時期出現了分餐合餐一起的模式,具體可以參考《韓熙載夜宴圖》。

宋朝時期,僅上流社會還保留分餐制,中低層已經普遍實行分餐制。即飲食還是處於官場禮儀的一種重要形式,帶有政治因素在內。

明清時期,分餐制只限於宮廷之中,大家可以看下《宰相劉羅鍋》,乾隆單劉總家裡便是合餐制,而千叟宴也是分餐制(雖是戲說,也可觀一二)。

民國到現在,合餐制已經深入人心,這樣的飲食習慣會使氛圍更融洽,輕鬆。而就個人衛生而言,現在大家也開始使用公筷,公勺取用食物。好的食物也要有好的心情,氛圍,和對的人才是真正的享受。






道可之道


高端的宴會也是分食的,盅盞分過後把剩下的留在中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