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何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秦所滅?

shcho


秦趙長平之戰之後,雖然秦國獲得勝利,但是秦國亦死傷慘重,秦國也傷亡三十萬左右。再無法舉全國之力去滅掉趙國。需要一定的時間休養生息。雖然秦國在軍事上比東方六國單獨一個要強的多,但是如果有一個國家在秦國舉全國之力進攻趙國的時候對秦國有所不利也不能滅掉趙國,後來魏無忌竊符救趙擊敗秦軍也基本證實長平之戰後秦國國力確實需要恢復。再者趙國尚有良將,在趙國良將李牧,廉頗老去之後,趙國基本就坐等被滅了。


超級榨油工


第一,長平之戰秦國雖勝,但只能算慘勝。此戰秦國舉全國之力,國內凡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前往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女人全部投入生產保障後勤。長平之戰秦軍共出兵百萬,傷亡50萬人,趙軍45萬全部被殺。這裡我們大膽去算一筆賬,這傷亡的50萬人死亡至少15萬人,傷勢嚴重導致短期不能投入戰鬥的不會少於20萬人。我們可以說,加上秦國最多20萬的留守軍,此時秦國可以投入戰鬥的不會多於60萬人。但是,長平之戰秦趙對峙不下三年,秦軍雖勝但只能說是慘勝,糧草不足,士兵相當疲勞,加上長久不回家導致的思鄉之情(三年沒回家,而且戰鬥太過慘烈),士氣不高,可謂元氣大傷。

第二,趙國國力雖不如秦國,但軍隊戰鬥力不亞於秦國。趙國自三家分晉之後一直處於四戰之地,民風剽悍,長期與匈奴作戰,尤其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戰鬥力直線上升,軍隊戰鬥力一直十分強悍。雖然此時趙國精銳幾乎被消滅,但國民戰鬥力強悍,加上長平之戰中自己的父親、兄弟等親人俘虜被殺,這些人對秦軍仇深似海,即使糧草耗盡易子相食也要與秦軍拼命戰鬥。

第三,趙國雖然奄奄一息,元氣盡毀,但趙國依舊是趙國。秦軍在長平之戰取勝之後,趁勢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邯鄲保衛戰趙國全體軍民硬是以及其慘烈的代價保衛了邯鄲。邯鄲保衛戰讓秦國更是傷筋動骨(秦軍舉全國之力誓亡趙國,隨後從他的添油戰術可以看出秦國的決心,為什麼用添油戰術呢?因為此時秦國也是幾乎無人可用了),趙國全體軍民與東方五國破了秦軍防線,滅了秦國近30萬人,這使得秦國長平之戰所取得的優勢消耗殆盡,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勝後又用了30多年,近兩代人的時間才一統六國的重要原因了。

第四,趙國的重要性與東方五國的援救。秦國多年來難以東進的最大障礙就是趙國的存在。趙國軍隊的強悍與趙國一直主張抗秦的國策使得秦國十分頭疼。秦國之所以如此玩命,舉全國之力豪賭此戰就是緣在如此,東方五國對此自然是清楚,所以在秦國發動邯鄲之戰後,東方五國迅速對秦軍採取“圍魏救趙”,強弩之末的秦軍自然無法抵擋雙方的合圍,趙國因此獲救。

最後,秦國嚴苛的國法與國民的地位的卑微。六國更多采用的是周以來的周禮。秦國雖然得益於商鞅變法而強盛,但國內國度壓抑,秦法太過嚴苛,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生活暗無天日,趙國百姓寧可易子而食也要群力相抗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這也是秦國之後雖然一統河山,但起義不斷的原因。








奮鬥的哈喇子


長平之戰趙國雖然戰敗,但趙國並沒有被馬上滅掉,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秦國根本就沒有一舉滅趙的作戰計劃。

秦國舉全國之力,把徵兵年齡從17歲降低到15歲,為的僅是奪取長平之戰的勝利,他們的所有計劃以及人員調配和物資供給都是為長平之戰而準備,根本就沒有攻打邯鄲、一舉滅趙的作戰計劃。


第二,秦國不具備馬上滅趙的戰略儲備。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然殲敵一千自損八百,人員傷亡達30萬,糧草供應也已告急,如果馬上攻打邯鄲,就必須在將士整合補充、攻城器械準備、糧草徵集運輸等等方面做大量工作,然而當時秦國並不馬上具備這些條件,來完成這些任務,換句話說,秦國當時沒有足夠的戰略儲備。

第三,趙國雖敗卻眾志成城。

趙國長平之戰兵敗,被白起坑殺四十萬降俘,消息傳到邯鄲,雖然滿城悲傷,卻從反面激起了決一死戰的決心,秦軍殘暴逼迫他們只有背水一戰,他們君臣一心、全民皆兵、同仇敵愾、眾志成城。以後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秦國君臣沒有形成一舉滅趙的戰略共識。

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對進一步的計劃秦國將相不和,白起認為應該一鼓作氣,兵下邯鄲,丞相范雎卻認為應該暫時息兵,來日再戰。最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不管他們誰對誰錯,總而言之秦國沒有形成一舉滅趙的戰略共識,客觀上給了趙國喘息之機。

第五,秦國如果馬上滅趙,後勤補給很難保障。

秦國如果攻打邯鄲,後勤補給線將會拉長很多且深入趙地,負擔承重自不待言,其他諸侯國也可能因唇亡齒寒而不再旁觀,因為長平之戰普遍被認為是利益之爭,而一舉滅趙就不一樣了。

第六,秦王戰略誤判,認為趙國主力被殲,已不能組織大規模作戰,緩一緩秦國也能穩操勝券。

所以,長平之戰趙國雖然戰敗,但趙國並沒有被馬上滅掉,看似偶然,其實也有歷史的必然。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精銳之師,約是全國四分之三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可以說是危若累卵,能生存下來實屬僥倖。那麼,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什麼沒有被秦國所滅呢?

第一,范雎阻止白起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挾勝利之威,席捲趙國,勢如破竹。他兵分兩路,一路以王齕為將,攻略武安、皮牢;另一路以司馬梗為將,攻略太原。此時的趙國,絕對無法擋住白起雷霆一擊。

在此生死存亡關頭,奇蹟發生了。白起的功勞,引起權相范雎的擔心,倘若白起滅掉趙國,地位與權勢,豈不凌架於范雎之上麼?范雎不是寬宏大量之人,不想讓白起再立新功,便忽悠秦昭王說:長平一戰,秦軍傷亡很大,不能再戰了,不如退兵。此時的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遂與趙國罷兵休戰,秦國因此失去了滅掉趙國的最佳時機。

第二,“全民皆兵”的軍事傳統,在關鍵時刻拯救趙國

自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改革以來,趙國推行“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制度。在這傳統讓趙國得以重振旗鼓。

在長平之平一年後,秦國發動邯鄲之戰。然而,經過一年休整的趙國,在國家危亡之際,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憂共懼,“全民皆兵”的軍事傳統讓趙國的軍事力量得到迅速的補充。邯鄲城的守衛力量,較長平之戰後增加十倍,具備與秦兵持久抗衡的能力。秦國圍攻邯鄲三年,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第三,信陵君竊符救趙,是邯鄲之戰勝利的關鍵

趙國之所以能生存下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邯鄲之戰最困難的時刻,魏國信陵君率八萬人救援。如果沒有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趙國恐怕仍然難逃滅亡的下場。信陵君是戰國後期東方諸侯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軍事家。

除了信陵君之外,楚國也發兵相助,由春申君率領的楚兵團也抵達戰場。以八萬魏軍為主力的援軍大舉反擊,大破秦師。秦軍將領鄭安平是范雎的親信,被信陵君的魏軍包圍,走投無路,只得放下武器,率部眾兩萬多人投降。

在魏、楚聯軍的支援下,趙軍大舉反擊,把秦國入侵者驅逐出境。這場曠日持久的邯鄲保衛戰,終於以趙國的勝利而告結束。這是戰國時代非常重要的一場戰事,此役的勝利,讓趙國擺脫迅速滅亡的命運。


君山話史


其實按照白起的想法,長平之戰勝利之後乘勝追擊,直搗邯鄲,趙國其實就滅了。

但由於秦國內部的政治鬥爭,相國范雎從中作梗,導致。秦國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機會,讓趙國有了喘息之機。

當時長平大敗,趙軍近乎全軍覆沒。白起乘勝追擊的消息傳來時,整個邯鄲都震動了,趙國整個朝堂為之顫慄。

此時趙軍新敗,邯鄲城中趙國君臣毫無準備,一旦白起兵臨城下,趙國必亡。

在這種情況下, 趙國不得已派出了一名說可前往秦國都城咸陽,面見秦國相國范雎,對范雎陳說利害。

使者見了范雎的面,總共說了三點原因。

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白起的功勞已經如此大了,如果讓白起滅亡,趙國,白起拿了滅國之功,那在朝堂之上,有誰還能與白起抗衡?

到那時,恐怕相國你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范雎一聽,確實如此,便進宮面見秦昭襄王。

他對秦王說,說如今我國教室已經征戰多年,軍心渙散,不宜再戰。不如允許趙國割地求和,再覓戰機。

秦昭襄王一想,現在也不是滅亡趙國的最好時機,不如先佔領趙國一些土地。

於是秦昭襄王就命令白起退軍了,趙國也因此躲過一劫,秦國也就失去了滅亡趙國的最好時機。

而當秦軍再度來襲,趙孝成王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親自動員全城百姓共抗秦軍。

同時呢,趙國又向魏國和楚國求援。

我們所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及毛遂自薦,都發生在既定這段時間。

由於秦軍的準備不足,白起沒有出戰,再加上趙國、魏國和楚國的共同努力,最終大破秦軍還俘虜秦軍兩萬多人。

從此,秦國在昭襄王時代徹底失去滅亡趙國的能力。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討論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秦國在長平之戰剛結束時是有機會吞併趙國的,軍神白起用霹靂手段完成了對趙國四十萬大軍的全殲,事實上完成了對趙國野戰能力的完全毀滅。

這裡出現了滅趙的機會窗囗,白起當時就提出了分兵推進鯨吞趙國的作戰計劃,然秦王顧慮重重,秦軍的傷亡和國力消耗遠超開戰時的意期,秦王一時難以下定決心。

趙國卻出人意料的謀劃好了長平之戰後的合縱連橫,一套完美的組合拳下來,完全躲過了亡國之危,並重建軍隊,再次崛起。趙王命人出使秦國,割地求和。一面在丞相范雎面前離間,白起主戰消滅趙國,戰功成而爵位已極(武安君),爵位亦無可賞,只能升其官職,丞相則必失其位;丞相若主和,則功勳必大於白起,相位無憂,白起若不滿則生怨懟之心,必獲罪於秦王矣!范雎於是遊說秦王,接受趙王的割地救和,然後再慢慢的蠶食趙國。

其實趙王戲弄了秦王君臣,他利用了將相矛盾,為自已爭取到了生機;一面復起廉頗為邯鄲守城統帥,並加官丞相一職,以安扶軍心和民心;另調李牧軍團回師邯鄲加強備戰。同時遊說其它諸侯合縱抗秦,魏國,楚國積極出兵援助,齊國給了經濟援助,只有燕國來了個曖昧不明,韓國也向徵性的同意合縱。

白起沒有等到秦王的進攻命令,只能分兵先佔領趙國的一些邊境城市(其實是趙國主動放棄的)。當白起得知秦王答應議和後,果生怨懟之心了,趙國割的地,都是白起可以輕鬆攻佔的,這完全就是戲耍秦國軍民,讓秦軍白白的流血犧牲,死得完全沒有價值。

秦王后來發現自己被趙王耍了,想要報復回來,就下令秦軍全面推進。以老秦人為核心的軍功集團反彈了,白起直接稱病不上朝了,負責蠶食趙國的秦軍進展消極,完全沒有虎狼之師的樣子。

白起主張嚴懲范雎,以安軍心,有了挾軍自重的意味。秦王不能承認自已範了戰略錯誤,特別是在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這會讓他喪失權威,動搖根基的。一時 君將 相峙了起來,不得已,秦王只好讓范雎主動登門致歉以期改變君、相、將三者的關係。白起直接閉門不見,這就犯了大忌了,如果說白起是一名完美的軍事統帥,他卻不是一名及格的政客!他完全可以秀一秀“將相和”,表表忠心,像他的後繼者王翦一樣嘛。秦王火了,他完全不能忍受不聽話的戰神,因為那太危險,也太讓人難以安心了。於是白起先革職,然後被賜死,成了王權的犧牲品!

白起之死,引爆了秦軍的崩潰之勢,許多優秀將領因同情白起,或關係過密,或死或離開軍隊,秦國的擴展趨勢被逆轉了。邯鄲之戰,信陵君一戰成名。救魏之戰,信陵君一躍成合縱長。伐秦之戰,把秦趕回了函谷關內!

趙國自白起死後,又混得風聲水起,先把趨火打劫的燕國,搞的生活不能自理,割地賠款,幾乎亡國;然後和齊國的矛盾中奪得不少地,和秦國也有攻有守!

秦王為了挽回軍心,在范雎主動辭位時,批了準,范雎離開了權力核心。長平之戰,秦國取得了戰爭勝利,卻是白起一生中收益比最小的戰爭,後世總以為白起以此戰為榮,卻不知這是他的恥辱,犧牲的士卒最多,獲得的土地最少,還被趙王用外交手段羞辱,被權臣范雎打壓,最終因秦王猜忌而被賜死,何其懷具!


神兵利劍1


趙國是個多災多難且韌性極強的國家,歷史上四次經歷生死存亡,但還是堅強的活下來。長平大戰後的生死存亡戰是趙國最後一次。

長平大戰後,趙軍被坑殺45萬,相當於趙軍全部主力部隊被殲,國之根本被動搖,隨時都有滅國之災。白起很清楚看到了這點,分兵兩路一鼓作氣深入趙國腹地,一是派大將司馬梗北上平定太原郡,並全部佔有韓上黨郡;另一路派王齕先攻皮牢,繼而東進,攻取武安,準備圍攻趙都邯鄲,一舉攻滅趙國。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趙、韓便請蘇代花重金賄賂秦國丞相範睢,說之以如趙國滅亡,白起勢將駕臨範睢之上(白起和範睢已為政敵),且趙亡將讓秦國付出慘重代價,土地將被齊、韓、魏、燕瓜分,對秦國也沒多大實際好處。範睢在巨大利益和威脅之下,賣國求榮,說服秦昭襄王罷兵休養達九個月。趁此時機,趙國以唇亡齒寒之理向其他五國請來救兵,並以軍事天才信陵君為帥,趙民戰鬥民族的血性也充分體現,連續重創秦軍後來的攻擊,讓趙國再次免於滅國之災。

幸運的是,戰神白起與秦王犟上,寧死也不出徵,不然當信陵君碰上了白起,結果如何尚未可知。


積微Derek


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長平之戰並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的大戰是戰國後期參與人數眾多且戰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起規模最大的圍殲戰事關係。秦趙兩國國運的大決戰。但是結果我們大家都應該非常清楚,那就是趙國被秦國坑殺了40萬降卒。那麼趙國為什麼可以堅持30年?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在我們的觀點看來,每一個國家都只會有一個首都,可是趙國與其他國家不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長久以來的發展又有三個中心,那就是晉陽,邯鄲和代郡。 而這三個。政治中心分別對應著三個方向,晉陽應對著錢果,韓國邯鄲咋應對的齊國,魏國大俊咋應對著匈奴和燕國的挑戰。而且我們可以分析趙國當時當前的地形,趙國的破碎地情。對於國內的調兵和後勤非常不利,但是它卻可以保證不會被戰爭一招擊殺。長平之戰的慘敗主要晉陽地區兵力的嚴重損失,但是邯鄲及代郡方面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秦國再次向趙國發起進攻,雖然三次攻打趙都,但都沒有使趙國臣服。

2.其次,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和合縱戰略。他就如同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樣,秦國攻打趙國六國可以坐山觀虎鬥,但如果秦國要把趙國滅掉,將會對五國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那麼六國也不會坐視不管的。事實證明,在秦國強大的威脅下六國是可以抱為一團緊緊抵抗秦國的反擊的,但是合縱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秦國將六國滅掉但是六國中不能有任何一個國家滅亡,所以如果趙國被攻破,六國的前線陣地一旦被突破,那麼滅亡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湯姆貓談歷史


長平打完後趙殘秦虛,所以必須得緩一緩,這對雙方而言都有好處。否則,秦如果執意滅趙的話,不顧國內饑荒繼續進攻,只要走出了這一步,魏國大軍便可就進從鄴城直取邯鄲,打掉趙國首腦,以代地,太原賄賂燕國,以冀東之地賄賂齊國,剛打完長平,秦國缺糧,齊燕會毫不猶豫的倒向魏國,而楚國更甚,直接可向西取郢都,攻漢中,克潼關直取咸陽,到時侯隨便幾車糧食過來,關中百姓便會倒戈,切斷白起後路,到時候秦軍主力便會被活活困死在河東這窮山惡水之間。敢不緩一緩,一直示弱的楚考烈王,偽裝昏君的魏安釐王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貓爪鋒利


我來回答。

1、長平之戰曠日持久耗時三年,秦國雖然獲勝,坑殺40萬降卒,但秦軍也傷亡過半,戰力大減。

2、如果乘機滅趙,趙國勢必全民反抗,困獸猶鬥,不知要耗費幾年才能攻下,即使攻下估計軍隊也傷亡殆盡,那麼這時的秦國軍事實力大減,其他五國再聯合攻秦,他們不是被滅亡了。所以秦昭襄王當然會權衡利害,不會傻得可憐。

3、趙國在得知秦國大將白起要繼續攻擊時,派著名縱橫家蘇代去秦國當說客,蘇代到了秦國後,沒有找秦昭襄王,而是找到了秦國大臣范雎。說如果白起攻下趙國憑戰功會位列三公,伱的權力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範睢面見秦昭襄王,提出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耗盡了有生力量,但秦國在這場戰役中也是損失巨大,國庫被耗費極盡空虛。因此,不如讓士兵們回來休養生息,改日再戰。

幾方面綜合考慮,秦國才沒有繼續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