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所謂的“大清盛世”?

寶寶最搖擺


歷史上只有大清這個朝代從頭到尾自稱“盛世”,所謂自吹自擂,有些成就的時間不過是“康雍乾”時期,即便把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叫作“康乾盛世”,它也遠遠達不到盛世的標準,而是正在衰落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次迴光返照。

一、“康乾盛世”的由來

盛世的說法可以上溯到康熙晚期,公元1713年,康熙帝宣佈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於是官方正式對這個時期定義為盛世。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之後,戶部右侍郎于敏中賦詩稱頌乾隆帝:“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朝廷給出了定義,文人跟著獻媚,這段歷史就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盛世。

二、盛世的叫法不是無憑無據,只是太過於牽強。

康熙皇帝親政的時候,國家還沒有穩定下來。鄭氏苟據臺灣,三藩勢力膨脹,西域不在版圖之內,北方蒙古騎兵虎視眈眈,南明殘餘勢力隱於民間。正是經歷了康熙一朝,國內的分據勢力被基本消滅,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國家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雍正期間,“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廢除了數千年的人頭稅政策,人口得到了快速發展。乾隆時期,收復新疆,國土面積達到了漢唐以來的巔峰。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康熙前期只有幾千萬人口,清朝末年已是四萬萬之眾。如果不和西方對比,也可以說是一次難得的國泰民安時代。不過,加入政治上的考量和西方文明的進步,這“康乾盛世”就成了一個笑話。

三、盛世有盛世的標準,大清從來沒有完全達到。

所謂盛世必須滿足四大條件:

1、國家統一,政權穩定。

這個可以說康乾盛世達到了,還做的不錯。

2、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乾隆時期早就偏離了這個標準。官場腐敗,貧富不均等顯現非常嚴重。

3、經濟繁榮,民生安定。

康乾盛世職能說是經濟和民生得到了恢復,很難和歷史上“開皇之治”、“開元盛世”等時代空前提升相比。更不要說和同時期的西方國家相比。

4、思想活躍,文化昌盛。

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重農抑商,實行海禁等都大大禁錮了國人對世界的認知,限制了國人對未來的探索。

四、與世界同比,大清的落後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還沉浸在康乾盛世的時候,歐洲人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之後,大航海時代為歐洲人提供了超越東方的機會。在思想開放和科技進步的環境下,歐洲多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機器時代來臨。而這時的大清為了限制明末時期土地兼併帶來的動盪,僅僅停留在支持開荒種地的階段。當然耕地開發了不少,康熙年間有六億畝土地,乾隆時期增加了一倍。但是這種政策確大大限制了商業資本參與經營的機會,導致商品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自發性的資產階級變革與中國擦肩而過。當英國人已經開著鐵甲軍艦到達世界各地的時候,乾隆皇帝還在看著京劇、嗑著瓜子,享受著太平盛世。

如果說不是盛世,那怎麼會有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長呢?古代中國的土地上從來沒有養活過超過一億人口,否則早就天下大亂了。但大清做到了,為什麼呢?這個恐怕要歸功於番薯的種植了。歐洲人把美洲的番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了人口發展的基本保障。你可以把康乾盛世叫作“番薯盛世”。

大清的盛世是相對亂世得出的結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盛世時代。漢唐盛世時期,傲視天下,四夷臣服,國泰民安,文化繁榮,領先於世界。而大清的盛世說是掩耳盜鈴的判斷一點兒都不為過。


牧漁子


反對這個答案下的“只有大清吹過盛世”的說法。中國歷史上自稱是盛世的朝代還真不少,我們隨便一搜,就有漢代“漢武盛世”,唐代“開元盛世” ,明代“永樂盛世”這好幾個呢。


不過嚴格來說,都入不了今天人的法眼。


原因很簡單:這種“盛世”,只是對王朝統治者來說,只要治下臣民生息繁衍,統治疆域擴大,不存在致命的外敵威脅,就可以算是盛世了。

至於人民生活質量如何,是不是在世界上領先,開啟人類發展新紀元什麼的,什麼時候是皇帝們考慮的東西?


不是麼?漢武帝時期確實打敗了匈奴,但付出的代價是“天下戶口減半”,國內凡是有利潤的產業被朝廷沒收,一遇凶年便盜寇並起。最後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猜疑造成了可悲的內戰,首都平民被強迫武裝成為炮灰,和朝廷軍隊在長安---大漢帝國的腹心之地血流成河。


再看唐朝的開元盛世,盛著盛著搞得河北軍閥造反就不用說了,連開國名將薛仁貴的後人都跟著叛軍一起造反。(薛剛反唐的故事原型)。


明代永樂盛世當然有不少成就,平定越南,歷次北伐,遷都北京,造天津,還有鄭和下西洋。可仔細想想,這些事情一古腦的都在一任皇帝任內做了,人民負擔重不重?


法家思想的名著《商君書·弱民》曰:“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治國之道,首在弱民。”,“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為了國家穩定,不能讓人民過得太好,所以商人富裕起來要沒收財產,農民富裕起來要加重徭役,不能讓他們有空閒的時間。


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帝王統治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謂盛世,不過餓死人的機會少一點罷了。


閉家鎖的紅楓


所謂“康乾盛世”,是在亞歐大陸發生史無前例的“糧食革命”的時代背景下,由康雍乾三代帝王的悉心經營導致的一次農業經濟總量爆發。

自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開始,美洲原產的玉米、土豆、番薯、花生、辣椒等農產品,就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擴張,迅速傳遍了世界,並直接引發了席捲歐亞大陸的“糧食革命”。全球人口也隨之發生了一輪瘋漲。其中,就以清初的中國最為突出。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美洲作物就是番薯(甘薯、紅薯)。

這種不需要怎麼打理,也不怎麼挑氣候與土壤環境的作物驚人地高產。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沙地山崗,簡單粗暴插下一條藤,澆點水,就能長出發達的根系,為中國人提供了除小麥、水稻之外,最重要的澱粉與糖分來源。

番薯的普遍種植給中國人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兩個:

1、饑荒發生時可以儘量少地餓死人;

2、可以把儘量多的新生嬰兒養大成人。

明末,中國人口大概是六千多萬(一說萬曆年間曾突破一億,姑妄聽之),這個數字和歷史上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的人口數量差不多級別。到清康熙年間,政局維持了長期的穩定,“童蒙白首一生不見兵革”,再碰上高產的番薯,人口就迅速突破了一個億。

康熙五十一年(1713),康熙帝發佈詔諭:“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即從這一年開始,只按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口來徵收丁銀。可見,人口的增長讓皇帝都覺得,只需按當時的人口規模徵收每年的賦稅,就足以應付帝國千秋萬代的財政開支了。到乾隆末年,長時間穩定的政局庇護和番薯的滋養下,中國人口已經接近3億。我們今天的十幾億人口,就是康乾年間打下的基礎。

但是,這裡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統治危機:

高產的番薯固然能讓人儘可能少餓死,讓儘可能多的新生兒長大成人。因為那個時代,養孩子的標準沒什麼“優生優育”可言,就是簡單的“餓不死”。可是,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之後呢?人口已比明末翻了五倍,但可耕地有無可能同時翻五倍?我們都知道這是決不可能的!

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或許只需要父母省下一口番薯就能存活。但成年之後,總是要成家立業的。每有一男一女成年,就意味著多了一個家庭。這卻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口基數越大,人口的繁衍增長就越快。何況承平日久,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等於在火上又澆了一桶油。

而對乾隆皇帝來說,這是一個即使窮盡中國三千年統治經驗和智慧都無法解決的死局——注意,是死局!你能尿出三丈尿,卻變不出五倍可耕地來!!

於是,乾隆後期滋生了大量的“遊民”,也就是完全沒有土地的人。在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傳統與國策下,他們不能通過經商或出海外謀生,來把自己的勞動變成財富,甚至難以生存。這些赤貧的人為了活下去,只好結成民間會黨,通過集體力量侵害良民,魚肉鄉里而生存。

到了乾隆晚年,這種民間結社、拜會已經十分流行,朝廷怎麼打壓都無濟於事,流民組織“有首有從”、“誅不勝誅”。嘉慶初年的白蓮教起義,就有大量的遊民參與,並最終剝下了“乾隆盛世”的皮。清朝花了八年時間,兩億兩白銀,才把這個起義撲滅。

其實,我們所說的“康乾盛世”,主要是拼經濟總量拼出來的“盛世”。

人口翻了這麼多倍,經濟總量當然可以嚇死狗。乾隆皇帝一個人,就統治著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坐擁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財富。但是,最後落到帝國內部的每個人,只有普遍的飢餓和貧窮。

尤其從乾隆四十五年開始,隨著皇帝日益衰老和鬆懈,與和珅“議罪銀”制度的推行,吏治迅速腐敗,官員懶政、怠政也十分嚴重。原本高效率的行政隊伍腐朽了,加上人均可耕地抓襟見肘,社會矛盾迅速激化。當英使馬戈爾尼漂了11個月來到中國的時候,在輝煌的圓明園和紫禁城外,他看到的就是一個充斥著貧窮、飢餓、腐敗、不公、欺凌、麻木的中國。

其實,所謂“康乾盛世”,也有過盛世的氣象。因為如果拼人口與經濟總量,那麼不管縱向與歷朝歷代相比,還是橫向與當時的歐洲各國相比,康雍乾這一百多年都是無可否認的天下第一。尤其乾隆年間,通過一系列戰爭,把帝國的版圖拓展到了中國歷史上實際控制(有常駐軍並設官經營)的最大範圍。我們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實際控制領土,都是清帝國的殘餘。

乾隆帝在遺詔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功業時說:

“數十年來,嚴恭寅畏,弗懈益虔……萬幾躬攬,宵旰忘疲。引對臣僚,批答奏章,從無虛日。各省雨暘豐歉,刻縈懷抱。凡六巡江浙,相度河工海塘。軫念民依,如保赤子。普免天下錢糧者五、漕糧者三。積欠者再間遇水旱偏災,蠲賑並施,不下億萬萬。惟期藏富小民,治臻上理,仰賴天祖眷貽,海宇昇平,版圖式擴。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緬甸來賓,安南臣服,以及底定廓爾喀,梯航所至,稽首輸忱。其自作不靖者,悉就殄滅。”

以此而論,稱為盛世,似乎也無不妥。

但是,如果要拼人均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水平,那麼康乾年間的中國無論是和同時期的歐洲相比,還是和漢代文景年間、唐朝貞觀、開元年間相比,都只不過是一個虛幻的政治泡影而已。


噴子都是玻璃心


尊重歷史,尊重中華歷史和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民族都是中華五千年的一份子,歷史終歸是歷史,糾結什麼那?我愛我的祖國她叫中國,我愛中華每一個朝代因為我的祖先生活在那個時候!我愛中華每一個民族,因為她們讓中華歷史多姿多彩!有絢爛有灰暗、有繁盛有衰敗,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歷程,中國幾千年不代表一個朝代一個政權,因為她一直叫中國!


新疆人歡迎有關必回


大清沒有盛世,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媒體拍了些影視劇,你若去讀下大清歷史你就知道大清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初期殘酷鎮壓漢人和其他民族,然後利用漢人管制漢人,但受到嚴密監控,其政權核心圈嚴格排除異族在外,閉關自鎖,半奴隸半封建的社會,後期不用說更是腐敗,賣國!可以說大清王朝比歷史上其他王朝的黑暗有過之而無不及。


鬥先生5360


康雍乾盛世,是一個虛假殘酷飢餓的盛世。格爾丹,大小金川,白蓮教天理教,此伏彼起。上百起的文字獄,誅殺之廣,死人也不放過。西方在工業革命,乾隆在整肅人心怒斥紀曉嵐:倡尤畜之。


軍哥談古論金


大清的康乾盛世很可能是真的


裝貓變虎


康乾盛世宇宙第一,直接把世界第一干到世界末日。清朝是戰爭之王,相繼戰勝了英法美等八國聯軍,導致日軍割地賠款,並簽訂了馬關,南京,辛丑等條約。


上海灘虹橋一哥


起碼來說不會餓死人了


阿華13


大清算不了盛世 但是留給後人的財富還是很多 漢時的西域 唐時的吐蕃 今之臺灣全在版圖之內 相比明朝 西不出嘉峪關 北不過長城 國土狹隘無縱深 皇帝昏庸 天子當俘虜 丟土無數 閉關鎖國 片板不得下海 八股文 相比清朝開放寧波港 廣州十三行 陸地開放恰克圖 明朝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清的落後就是繼承明的落後 西方列前縱橫海上 殖民掠地的時候 大明還在全體讀八股 伽利略都觀測外星了 明朝不是落後一點半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