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我國曆史上各個王朝版圖因王朝強弱有關,有的王朝霸氣外露,威服四方,那麼疆域就大。比如漢唐元清四朝。有的王朝固步自封,疆域就小,像宋朝和明朝版圖。對於清朝的版圖,後人認為這個王朝葬送了中國大片河山,不過沒有清朝打拼,我國版圖能有多大?

清朝曾經一度實現漢唐兩朝在西邊的疆域,但後期的皇帝有自我滿足感,又加之力不從心,貪圖賣地求和,使一些原本屬於我國疆域丟失,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和恥辱。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短視皇帝

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八年,中國遠在西亞的藩屬國巴達克山,按照清朝意圖出兵擒殺了大小和卓,並把他們的家眷交給清朝。可以看出巴達克山對清朝的忠誠。不過巴達克山只是阿富汗境內的一小國,因為此時中亞已經被伊斯蘭化,巴達克王國王素勒坦沙殺了大小和卓後,就觸動了中亞地區宗教勢力。據史料記載:“我等信奉經典,向無自縛回人轉送他人之例。如即行獻出,我鄰部鄂罕及塔爾巴斯仇國必生事端”,能看出巴達山的無奈。因為巴達克山早在1760年成為清朝藩屬國,建立了朝貢關係。因此很多宗教勢力對巴達克山做法不滿,巴達克山相鄰的伊斯蘭教國家向巴達克山表示了不滿,很多國家藉此騷擾巴達克山,特別是強大的杜蘭尼帝國,想再次統治巴達克山,他們向素勒坦沙施加壓力。而巴達克山的國王素勒坦沙認為有清朝強大實力當後盾,這些國家不會與巴達克山大打出手。

1762年前後,巴達克山國王素勒坦沙在各方的壓力下,不得不臣服於杜蘭尼帝國的艾哈邁德沙赫。這就形成了“一女嫁二主”的情況。雖然清朝不知道,但巴達克山也是無奈之舉。對於巴達克山的行為,後來清朝還是聽到了風聲。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1766年,素勒坦沙向清朝駐葉爾羌辦事大臣說“扎罕汗立為愛烏罕之頭領後,為征服伊等納貢而來攻之”,請求清朝派人調節並向巴達克山提供援助。但乾隆皇帝卻認為素勒坦沙“霸佔瓦里部落”引起的事,清朝不應該因為素勒坦沙惹事而支援,否則佔領的九部就會受到威脅,所以乾隆拒絕了巴達克山的請求。

但乾隆皇帝並沒有想到事態進一步擴大,1768年,阿富汗帝國將領沙瓦里聯合昆都士軍隊及巴達克山反對勢力,再次攻打巴達克山。清朝駐烏什大臣永貴趕緊向乾隆建議:“巴達克山遊牧地方系我屬地,斷不可為他人所得。宜自葉爾羌、喀什噶爾伯克內派一、二人持書前去愛烏罕,陳明利害,說服愛烏罕之愛哈摩特沙,收回巴達克山遊牧;愛哈摩特沙如若不從,即進兵平定巴達克山,毋致囂張。”永貴提的建議很合理,既然是清朝屬國,如果丟失,不僅助長中亞勢力,還可能威脅到清朝的安全。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沒想到乾隆皇帝命令永貴等駐疆官員:“不得插手愛烏罕、巴達克山之爭端”,清朝就這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屬國被強國所侵略。乾隆也有理由,雖然巴達克山是屬國,但這個國王素勒坦沙總惹事生非,這些事都是他自己弄的,清朝沒必要幫助他們。而對於和卓後裔再引事端的事,乾隆更是輕描淡寫,他認為和卓之子不可能前來,即使阿富汗兵過來,清朝出兵剿滅也沒什麼難處。

百年遺憾

1768年9月,素勒坦沙居然打敗了阿富汗軍隊。此時乾隆下令:“愛烏罕之兵既退,素勒坦沙遊牧已復,即可完局,不必遣人探問”,既然阿富汗退兵了,不必派人到巴達克山打探消息。乾隆皇帝從短視到徹底對巴達克山這個屬國不管不問了。

巴達克山打敗阿富汗只是一時僥倖,1768年12月,素勒坦沙向乾隆報告,說阿富汗還要協助和卓之子再次起兵攻打巴達克山,請清朝出兵援助。乾隆再次拒絕,甚至明確表態不干預中亞事務,讓素勒坦沙自行抵擋阿富汗軍隊。這讓誰聽了都傷心,乾隆這樣對待自己的屬國,屬國也不可能對清朝一味忠誠下去。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乾隆三十五年,阿富汗軍隊滅了巴達克山,只是搶掠後就撤了。巴克達山就擁立素勒坦沙之子為新國王。此時巴達克山又向葉爾羌的清朝官員請求新國王到清朝朝貢。此時巴達克山依然把希望寄託在清朝身上。沒想到乾隆太無情,居然下令:“巴達克山來使不必到北京,讓他們先回去!”乾隆認為,如果讓巴達克山派使臣來,他們求兵,我們又不支援,就會讓其他小部落笑話。

乾隆再次斷絕了與巴達克山的交往,至此清朝在中亞已經沒有了大國風範,更不要說那些部落害怕清朝了。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阿富汗不斷對巴達克山侵略,雖然沒有對新疆構成威脅,但巴達克山對清朝心涼了。由於阿富汗帝國不斷在北印度用兵,對巴達克山也無暇顧及。但1773年,阿富汗艾哈邁德沙赫死後,阿富汗帝國也陷入內亂,但此時英國與沙俄勢力延伸到中亞,成為中亞地區新主人。清朝不幫助屬國終於嚐到了苦頭,此後英俄勢力進入巴達克山後,開始向新疆延伸,乾隆想回避中亞矛盾也迴避不了了。

背後原因

後人不明白,對於巴達克山這樣忠誠的小國,乾隆為什麼不去支援他們呢?從巴達克山的史料記載看,清朝在對待中亞屬國問題上,採取的是消極保守戰略,認為中亞離得太遠,對於這樣一個小國只要維持朝貢關係就行了,沒必要重視它們。這是乾隆戰略短視之舉,也能看出清朝從遊牧部落到中原後的“守成”思維所致。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另外,清朝中央集權制的體制,也使清朝無力去維護其在中亞的利益。乾隆年間沒少打仗,平定準噶爾叛亂以及清緬戰爭,嚴重拖累了清朝。而清朝與漢唐沒法比,漢唐的體制,允許軍事貴族集團獨立作戰,像漢朝班超只帶幾十人便在中亞西域地區橫衝直撞,靠的就是聯合多支勢力,集中打擊一個不聽話部落。唐朝也賦予了西部軍隊的權力。但清朝不一樣了,駐疆官員如果沒有乾隆的命令,他們不敢私自出兵。

清朝沒有長遠戰略,認為中亞是不毛之地,棄之不可惜。清朝重心也不在中亞,而是在國內。乾隆那種“天朝上國”老大思維,認為只要臣服就行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沒有看清中亞地區重要的戰略位置,如果清朝把勢力向中亞延伸並保持下去,也不會有英俄勢力在此駐紮。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清朝遺憾的事很多,留在乾隆身上的遺憾最多,真不知道這個盛世中的皇帝思維為什麼如此保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