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實力稱帝,曾國藩為何甘願一生稱臣?

yuepinwu


說起晚清人物,曾國藩可謂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之際,在老家丁憂的曾國藩奉命組建團練,在湖南拉起了一隻勢力強勁的湘軍,靠著這支隊伍與洪秀全等人鏖戰多年,並最終為清王朝立下了曠世奇功。

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團練,採用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因而使得曾國藩獲得了個“曾剃頭”的綽號。據說,江南一帶每逢小孩啼哭,大人便以“曾剃頭來了”而恫嚇,足見曾國藩在當地影響之大。

自曾國藩於1854年初發布《討粵匪檄》,湘軍開始正式與太平軍交戰。在此期間,曾國藩一直視太平天國運動為“開闢以來明教之奇變”,是“塗炭生靈”的匪患。從《討粵匪檄》及湘軍的種種行徑來看,足見在曾國藩內心深處,是處處維護儒家綱常和清王朝統治的,也正因如此,他才在檄文中表示要“臥薪嚐膽,殄此凶逆”。

曾國藩的這番話絕非表面文章,而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由於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連考十七次秀才,均名落孫山,使得曾家將希望均寄託在了曾國藩這一輩人身上。也正因如此,曾國藩自幼便埋頭苦讀,學的是孔孟之道,做的是八股文章。知識改變命運,卻同樣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心智。最終,曾國藩在殿試中獲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卻也成了清王朝最為忠實的捍衛者之一。

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或許直到終老都是一介儒生。然而,命運卻並未如此安排。1851年,以洪秀全為領導的太平軍公然與清廷決裂,開始席捲南方,而清政府的八旗軍和綠營兵嚴重腐朽,不堪一擊。無奈之下,清廷允許並鼓勵地方組建團練,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就這樣,在鄉丁憂的曾國藩組建了湘軍。

嚴格來講,曾國藩的湘軍人數並不佔優勢,起初不過兩萬人馬。可是,由於曾國藩善於統兵,又有著極強的報國之心,故而使得這支隊伍顯得格外出眾,並屢建奇功。經過多年鏖戰,以湘軍為核心的地方團練成功地扼殺了太平天國運動。

在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曾國藩又統領著兩萬湘軍和六萬淮軍北上,繼續同時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作為一介文人,竟能獲封一等勇毅侯,堪稱罕見。

由於曾國藩手握精兵,聲望極高,故而有人提出,處於巔峰之際的曾國藩,為何不更進一步,擁兵自立呢?

如果大家再回過頭來,仔細分析曾國藩的早年經歷便會發現,其實曾國藩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擁兵自立。他之所以組建湘軍,並誓死鎮壓太平天國,除了職責所在之外,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維護封建綱常和清朝統治。說白了,在曾國藩的內心深處,信奉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絕非看重於皇位。

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連聲勢浩大的太平軍與捻軍都被相繼鎮壓,而曾國藩僅僅靠著湘軍和部分親信,在沒有其他武裝的配合下,又怎麼能夠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呢?

可以說,儘管曾國藩素有“曾剃頭”“曾屠夫”之類的惡名,對待太平天國極度殘暴,卻始終遵循著儒家倫理,處處維護著清王朝的統治,同時又深知自己手裡的那點家底,尚不足以擁兵自立。正因如此,手握雄兵的曾國藩,對太平軍殘暴至極,在清廷內部卻溫順地宛如羔羊。


夕陽下的晚楓


曾國藩手下有十萬湘軍,而且戰鬥力強,論實力,應該有博一把的機會。而且也有人勸曾國藩當皇帝。

在咸豐帝死的時候,清朝局勢動盪,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咸豐帝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中奪回了權力,開始垂簾聽政。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造反的好機會。

當時,他的好友胡林翼跑到曾國藩的大營。

老胡帶來了左宗棠的一封信。

左宗棠在信裡寫了一句話: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個話嚇死人。我們知道,大禹造九鼎,這個九鼎就成為了王權的象徵,楚莊王曾經問周王室這鼎的重量,是為問鼎中原,也就是想搶班奪權的意思。腦洞老師的作品《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裡詳細說過。

這句話其實就是,皇權轉移,在德不在天,現在清朝這個鳥樣,這個天下,我們兄弟是不是可以去爭一爭?

曾國藩想了一下,改為: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未可問焉!

這一改,意思完全變了,從一個懷有野心的猜測變成了一個忠臣的表決書。

三年後,太平天國被平定,忠王李秀成被俘。

李秀成也勸曾國藩當皇帝。現在太平天國完蛋了,你老也打完收工了,鳥盡弓藏嘛,你就不怕慈禧那個老太婆把你卸磨殺驢?

曾國藩這一次更果斷,不提還罷,一提就直接把李秀成給殺了。

哪麼,曾國藩為什麼打死不爭皇帝當呢?說法很多,一個是曾國藩受儒家思想影響,忠臣的意識很濃。另一個就是起事也未必成功,畢竟當時除了湘軍還有淮軍,李鴻章也不一定支持。

這種事情,萬一不成功,就是抄九族的罪。所以曾國藩不願意冒這個險,認為自己榮華富貴都有了,沒必須再去賭。

最玄乎的說法是有關一條蛇的。

曾國藩出生之時,曾的曾經夢見一條黑色巨蟒爬到家裡。而沒過多久,又有算命先生到曾家來,說曾國藩的命相堪比真龍天子之命,只降了一級,是蟒袍玉帶附體。註定要當大官,只是會得一種蛇鱗病,無藥可醫。

果然,曾國藩從小就得一種病,到了冬天,開始脫皮,跟蛇一樣,奇庠無比。

而且曾國藩家裡有一根紫藤,跟蛇一樣。原來已經枯死,曾國藩一出生,這根古藤又復活了,而等曾國藩去世,這根藤再次枯死。

因為這些原因,曾國藩被認為是蟒蛇轉世。

曾國藩本人也深信不疑,他是比較信這些的,他還專門寫了一本《冰鑑》的相面書。他也給自己看了面相,說自己就是蟒蛇的命,成不了龍。

當然,這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呢?

這可能是曾國藩對自己的一個定位,然後,他又不斷宣傳強化這一點,以此來表明決心。

為了排除慈禧的疑心,曾國藩後面還跟左宗棠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左宗棠常常痛罵曾國藩,據說一開會,主要是兩個議題,一是老子當年多麼牛(確實牛),另一個就是曾國藩這個人多不地道。

恰巧左宗棠的大將以前都是跟著曾國藩混的,聽著聽著很不是滋味,說左帥也太計較了。

其實,這是一種內部分化,然後讓領導放心的辦法。這個事情,腦洞老師已經介紹過了。

總而言之,曾國藩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他沒有選擇造反,對他本人當然是好的,畢竟個人圓滿了,對當時的社會也是有貢獻的,畢竟太平天國之後,生靈塗炭,他沒有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置萬民於倒懸。

那如果曾國藩要稱帝,會是什麼局面呢?

當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之後,他首先需要先統一南方,統一南方應該是個比較容易的事情。南方一直是反清的大本營,南方也基本是曾國藩的兵,重點是打到北方。

中國從南打到北,勝率是比較低的。但是,那是唐代以及唐以前的事情,唐之後,從南打到北,反而成功的概率比較大,明朝朱元璋,近代的北伐,都是成功的例子。

為什麼呢?我們下回再聊。

那曾國藩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嘛,畢竟慈禧一個女人干政,是可以批判的,而且又鎮壓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慈禧在清政府內部也是有敵人的。

曾國藩可以利用這個矛盾北上。那成功之後,曾國藩就可以走曹操的老路子,當太師最後讓清帝遜位,自己當皇帝。

這樣一來,就有蛋糕可分,跟他打天下的湘軍,支持他的淮軍楚軍也能得到好處。

那麼接下來怎麼辦呢?首先是取得外國列強的支持,外國列強大多數是要求做生意,那就做生意好了,只有日本俄國等國有領土要求,那就遠交近攻,跟英美德法等國拉關係,對付俄國跟日本。

而洋務運動當然要加大力氣搞,最好是政治經濟一起搞,這樣一來,中國的近代化轉型力度將在日本之上,有希望先於明治維新實現轉型。

接下來,中國就不會有義和團運動,也不會有八國聯軍打進來。那曾國藩就可以進行君主立憲。就像袁世凱稱帝,最後也是想君主立憲而已。

君主立了憲,大力引進外國技術,擴充海軍。那甲午之戰,勝利的一方無疑就是中國。

甲午之戰,是實力差距最小的一次對外戰爭,中國輸在十年沒有購進新船,所以船速太慢,要不是慈禧跟滿清貪官存在,中國多進五六條快船,日本肯定會敗。

日本甲午一敗,賠地割款,琉球這個原本就屬中國的地方當然要收回來,中國也必須會在日本本土駐軍。日本從此落後一個時代。什麼十四年抗戰,自然就不用打了。

一二戰,中國將置身於戰爭之外,頂多像美國一樣,直到後面才加入,這樣,可以發展製造業,給交戰各國提供軍火。這樣一來,中國的工業崛起,在二戰時,就能成為世界三大強國之一。


這麼一想,確實曾國藩如果有稱帝的野心,幫助中國趁早轉型,真的局面大不同。

但現實是,曾國藩並沒有走上稱帝的道路,原因也有很多分析了,一是曾國藩受到的教育,本人的性格有關。

另外,稱帝也未必成功,湘軍、淮軍、楚軍之間多有牽制。就是湘軍內部,也是有分歧的。

其實,如果曾國藩真想稱帝成功,希望不是湘軍。而在太平天國。

如果太平天國能夠有點志氣,拿下南京之後,能夠一鼓作氣,繼續北上,那曾國藩倒可以跟太平天國打一下默契拳,兩人一前一後衝到北京,先把清廷拿下了,就像李自成攻下北京一下。再湘軍太平天國一決勝負。這樣,希望倒是大很多。


腦洞歷史觀


有沒有實力稱帝,想不想當皇帝,為什麼不願當皇帝,這都是與曾國藩的成長曆程仕途生涯有關的,從他的心路歷程中,或許我們能一瞥端倪。


得伯樂相識,十年七遷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一鄉村地主家庭,生活富裕。五歲啟蒙,六歲入私塾。1838年,中進士,時年27歲(歷史上這些神人為官之前的讀書簡歷都相差不大,都是天資聰穎,讀書好學,青壯年時期就中進士)。

關於曾國藩的出生,歷史上還有一段趣聞。其父曾麟書在曾國藩出生前曾夢到一巨蟒纏繞在自家柱上,隨後不久,曾國藩出生了。而且歷史上曾國藩疑似患有牛皮蘚,像蛇鱗一樣。

迴歸正傳,曾國藩中進士之後,得到軍機大臣穆彰阿的賞識,成為其得意門生,因此仕途順利,一路平步青雲,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此時曾國藩已是正二品朝廷大員。


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得軍權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起事。1852年,太平天國已席捲大半個中國。這離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剛好十年,離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還有四年。

此時的大清已經積貧積弱,從全國調來的八旗軍,各地的綠營兵,在太平軍面前不堪一擊,節節敗退。八旗軍,不復當年入關時的威風,這些貴族騎兵已被鴉片弄得手無縛雞之力,名副其實的東亞病夫。

大清,內憂外患,政權搖搖欲墜,已如風中殘燭。大清下令,獎勵各地組織團練,給各地地主有了出頭的機會。

此時,曾國藩也奉清政府命令開始組織團練,他以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師徒親友,開始組織自己的私人軍隊,湘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作為曾國藩門生的李鴻章,也開始在這時嶄露頭角。


太平軍的滅亡之路亦是曾國藩的兵權擴大之路

出師不利,褚汝航,曾國藩手下的水軍統領被太平軍石祥貞擊敗。此後,湘軍還有一敗,石達開突襲總攻湘軍水營,燒船一百餘艘,曾國藩跳船得一活命。

還有一險,就是曾國藩曾被圍困在南昌,得於運氣,發生了著名的天京事變,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南昌解圍。

除了這兩敗一險,湘軍基本都是逢戰必勝(中後期左宗棠這一猛人加入湘軍,督辦浙江軍務,助曾國藩一臂之力)。

直至太平天國失敗,太平軍被剿殺殆盡,曾國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巡撫,提鎮以下官員,全歸曾國藩管理節制。

曾國藩為何不舉兵造反稱帝 ?

太平天國運動後,曾國藩權傾朝野,不單純是個封疆大吏,大清最主要的戰鬥力、最精英的部隊,就是他的湘軍,他的私人軍隊。


整個朝廷上下,李鴻章是他的門生,左宗棠(此時還沒和曾國藩鬧翻)是他的好友,其餘的無不附和曾國藩。他為什麼不稱帝?

原因簡單,曾國藩志不在此,性情使然。他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個理學家,文學家。

如今最著名的大宅除了貪官和珅的,還有就是老曾的富厚堂(原名八本堂),花錢七千串。這個豪宅就是老曾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鐵證,用來告老還鄉,閒雲野鶴,修養後半輩子的舒適大宅。

老曾終生信奉程朱理學,在進京趕考時結識曾子宗聖第七十代嫡傳孫曾傳德,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交朋友,老曾都是一副儒生的模樣。

建湘軍之初,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在軍中教導士兵“仁義禮智信”,在所有湘軍將領179人中,儒生出身的就有104人,足以證明老曾是如何信奉儒家理學的。

而老曾的治家方略就更聞名了,主張“人人孝悌,勤儉持家”。

這樣一個為人處世,為官治軍都信奉儒家教義的“老儒生”,你要說他想稱帝,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沒有人會相信,也沒有人會這樣想,儒家的倫理綱常,仁義禮智信,忠軍思想,無論哪一個在他腦海裡都是深深紮根的。



你是要說老曾在那個時期有稱帝的實力,確實曾經有過(討伐完太平軍之後,老曾上奏裁軍25000人,獲准。裁的就是他的湘軍)。

結語

曾國藩於清朝,如於謙和王陽明於明朝,力挽狂瀾,拯救王朝命運,自己卻不動一絲野心。

曾國藩於清朝理學,就如王陽明開創心學一樣,都是大儒。軍事策略,救國救民上更像于謙。為什麼不造反稱帝?不愛權力罷了。



有人喜歡榮華富貴,隻手遮天;有人喜歡風餐露宿,浪跡天涯;有人喜歡繁華燈火處的鶯歌燕舞,聲色犬馬;有人喜歡青燈古佛旁的信徒經聲,不染煙火。

你問土豆為何不如洋蔥有味,也無南瓜體胖,土豆只是笑笑自顧自的紮在泥土裡,努力吸取養分。為何?志趣不同,性格使然。


小小嬴政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對清朝的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都有一定影響,而且他還為清王朝除掉了心腹大患太平天國。在曾國藩滅掉太平天國後他的勢力達到頂峰,湘軍數量也從最初的兩萬人到了後來的十幾萬人,此時的曾國藩按理來說是完全有實力推翻清王朝自己稱帝的,而且曾國藩是漢人,他若推翻清朝稱帝對於那時的中國來說未必不是好事。可是曾國藩沒有這麼做,為了打消清政府的顧慮他甚至自己解散了湘軍,未免令人可惜。實際上滅掉太平天國後也有部下勸曾國藩起兵反清,可是曾國藩經過考慮後拒絕了,因為根據當時的情況根本沒條件稱帝。

首先,曾國藩自己不想造反。曾國藩作為朝廷命官,又受到儒學思想薰染,一直想的是怎麼忠君愛國,從沒想過造反。彭玉麟曾經遞給曾國藩一張寫著“江南半壁江山,老師可有意乎”的紙條,曾國藩看後嚴厲的訓斥了他。左宗棠也曾慫恿曾國藩起兵造反,但還是被曾國藩拒絕了。一支軍隊的首領都不想造反,手下的士兵自然也沒辦法造反。

其次就是按照當時的情況,造反成功的概率不大。攻滅太平天國時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政府那時也沒有後來那麼腐朽,太平天國沒能推翻清王朝,曾國藩也同樣沒那麼容易推翻清王朝。雖然曾國藩的湘軍似乎是當時最厲害的軍隊,但政府軍也不是吃素的,而且那時清政府時刻注意著湘軍的動向,一旦曾國藩造反政府軍勢必立刻出動,誰輸誰贏不好說。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湘軍沒有表面上那麼強大。湘軍內部並不團結,除了曾國藩外還有左宗棠和湖南巡撫能統領一部分湘軍,這兩者與曾國藩都有矛盾。前文說到左宗棠慫恿曾國藩造反,其實也是不安好心,就算曾國藩造反左宗棠明面裡不反對,暗地裡肯定也會給他製造麻煩。還有湖南巡撫肯定會清繳曾國藩的叛軍。

以曾國藩的智慧不會想不到他造反後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且不說他本人不想造反,就是他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後果。


風塵講歷史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朝的重臣,和天平天國運動有直接原因,當時的曾國藩手握重兵,和東漢末年的曹操很相似。

消滅天平天國運動以後,有人勸曾國藩推翻滿清皇帝,重新建立漢人朝廷,但是曾國藩並沒有聽從他們的話,而是一生對清朝盡忠職守,直到去世。



曾國藩確實有稱帝的實力,但是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不敢稱帝,所以才會做了一輩子的臣子。

筆者提出了幾個觀點,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曾國藩深知清廷對於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都軟弱無能,可是對於漢人官吏的防控卻老道的很,辦法有的是。


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省雖然佔優勢,可是清廷的王佳官文卻牢牢佔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曾格林沁又屯兵皖粵之間,這擺明了就是對湘軍早有防備。

第二,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楨因為勸進不成,早已和曾國藩離心離德,被清廷拉攏了過去,成了湘軍背後的兩把利劍。

第三,當時的湘軍雖然號稱30萬,可曾國藩能夠調動的只有10萬左右。

其中李鴻章雖是曾國藩一手扶植起來的,可到了關鍵時刻,難保他會像曾國荃、彭玉麟那樣對自己死心塌地,甚至還有可能會站到清廷那邊。

第四,湘軍當時經過長期的征戰,早已沒了當年的朝氣,軍內腐敗程度比起當年的綠營有過之而無不及。

靠這支名聲早已敗壞的軍隊爭天下,天下人誰會跟從?

第五,曾國藩即使黃袍加身,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歷史劇怕也要再度上演。

其弟曾國荃倔強狠毒,野心勃勃,更勝趙光義數倍,他能夠帶頭勸進,把黃袍加在曾國藩身上,也會隨時將其奪走。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不定最後得實惠的是曾國荃,背罵名的才是曾國藩。

所以說,曾國藩最終才沒敢聽從勸進,去當皇帝。

同時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他才自削兵權,稍殺羽翼,以釋清廷之嫌疑。

歷史證明曾國藩沒有稱帝是正確的選擇,否則不僅要揹負亂臣賊子的罪名,還要應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


文史頻道


當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清朝岌岌可危之時,正是曾國藩一手創立湘軍,抵住了太平天國的兵鋒,並最終將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剿滅。以絕對主力身份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湘軍也在戰爭中一步步成長,並最終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武裝力量。當太平天國運動被剿滅前後,坐擁幾十萬善戰大軍的曾國藩,開始面臨當忠臣還是造反的抉擇。

曾國藩

俗話說的好,手握利刃、殺心自起,手握數十萬大軍,面對的對手又是腐敗墮落不堪的八旗綠營,周邊的親信大將和好友也紛紛勸曾國藩自立,推翻清朝的統治。然而,曾國藩的選擇卻是任憑清廷分化解散湘軍,做清朝的忠臣。為什麼精明一世的曾國藩會做出如此選擇呢?

這其實與曾國藩個人的追求有極大的關係。曾國藩是典型的儒家子弟,他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的是個人功業的圓滿。“修身”,作為儒學大家,自然沒有問題。“齊家”,曾國藩也堪稱模範,他的子女教育從曾國藩家書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曾國藩

至於治國、平天下,更是曾國藩最大的驕傲,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之時,正是曾國藩帶領湘軍力挽狂瀾,挽救了清政府,為清朝續命幾十年。因此,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對於曾國藩個人而言,他已經達到了個人功業的巔峰。

而舉兵造反、再進一步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成功則當宗做祖,敗則身死族滅。更重要的是,以儒家的觀點來看,即使曾國藩真的造反成功,後世史書上對他的評價也未必有現在高。因為作為當朝大將,卻沒有匡扶天下,反而舉兵造反,自然逃不了亂臣賊子的罵名。這對於十分重視身後名的曾國藩而言,自然是不可取的。

湘軍

更重要的是,雖然造反這個行業是人類所有行業中收益最高的“買賣”,但同時,它也是風險最大的。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主動或被動的起義造反數不勝數,然而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就概率而言,堪稱所有行當中的風險之王。

而且,失敗的風險還大到令所有人無法接受,如果說作為部將還有投降保住榮華富貴的可能的話,曾國藩作為首領,他卻毫無選擇,一旦戰敗,且不說身家性命不保,整個家族也會被徹底牽連。因此,當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擺在曾國藩面前的兩個選擇:

湘軍進攻太平天國城池

一個是從此被清廷束縛,失去數十萬大軍和大權,但清廷為了安撫曾國藩,必然也要給予相應的職位和地位,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都堪稱功成名就。另一個選擇則是把腦袋拴在腰上,拼死一搏,看能否從此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

在許多人看來,手握幾十萬精銳大軍,面對的對手又是不堪一擊的八旗和綠營,曾國藩如果選擇起兵,風險並不大,成功的概率反而很高。事情果真如此嗎?其實並不是。

八旗旗幟

首先,此時清廷當政的是慈禧太后。雖然慈禧太后禍國殃民的行徑,令無數人痛恨不已,但是慈禧太后能以女子之身掌握晚清大權近半個世紀之久,其高超的手腕自然毋庸置疑。因此,雖然曾國藩一手創立了湘軍,但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曾國藩也做不到令湘軍只知曾國藩,不知朝廷。

清廷對湘軍摻沙子的行為也從未停止,例如,湘軍中最善戰的多龍鮑虎,其中的“多龍”多隆阿就是滿清八旗出身,一旦曾國藩選擇起兵,他必然不可能跟隨。而在湘軍中類似旗人出身的戰將為數並不少。

湘軍的武器

而且,同為漢人武裝,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十分擁戴曾國藩,相反,彼此之間還矛盾重重。例如,雖然是曾國藩的學生,但如果曾國藩一旦造反,李鴻章帶領的淮軍與之對抗的概率並不低。更何況,此時清廷並非毫無還手之力。例如出身蒙古的僧格林沁,他所率領的騎兵此時也頗具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雖然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但此時曾國藩並不具備登高一呼,眾人皆從的崇高威望,即使曾國藩的老家湖南,也並非所有人都十分支持曾國藩。

蒙古王爺僧格林沁

數十萬湘軍是曾國藩以宗族和忠君愛國的思想打造而成。因此,當曾國藩違背自己忠君愛國的理念,率湘軍造反時,是否所有的湘軍都會跟著他一起造反,估計連曾國藩本人都沒有這種把握。

而且,湘軍畢竟是舊式軍隊,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大部分將士思鄉心切,並不願意繼續打下去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因此直線下降。更何況,起家南方的湘軍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擊敗北方的騎兵,還是未知之數,而以湘軍對戰捻軍的騎兵戰例來看,顯然敗多勝少。

因此,曾國藩面臨的局面,雖然看似只要舉兵就能推翻清朝,實際上危機四伏,風險遠比想象的要高,更何況,一直虎視眈眈的列強的態度,也成為曾國藩舉兵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精明的曾國藩自然也看到了這些艱難險阻,因此,他選擇了最安全、於自己最有利的道路:放棄湘軍,成就個人功業。


鳶飛九天2018


確實,在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之後,他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地方勢力。在表面上看他的湘軍兵多將廣,對於推翻清王朝有著極為有利的條件,可是他始終並沒有去反對清王朝,而是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就直接解散了湘軍,將自己的勢力放空,以得到了朝廷方面的放心。

其實,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的那些部下也並不是沒有讓曾國藩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直接自己稱帝推翻清廷。但是,曾國藩很快就否決這些部下的建議,因為以他的心智,是很容易發現稱帝的不利條件的。

第一,曾國藩不想造反

曾國藩是朝廷任命的大臣,而且他一直是以忠君愛國來標榜自己的。所以他的部下彭玉麟拿著一張寫著“江南半壁江山,老師有意乎”的紙條送到曾國藩手中,曾國藩一看,當場就訓斥他。怎麼能夠有這種想法呢?荒唐!後來他的弟弟曾國荃又來勸告他,而曾國藩也只是寫了一張紙條給他,“倚天照梅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如。”曾國荃看到後,也就明白了哥哥的心思了。



第二,曾國藩造反的阻力太大

實際上,別看在聲勢上儼然一看湘軍似乎是清王朝最厲害的軍隊,可是清朝的政府軍同樣也不是吃素的,在曾國藩攻克南京之後,清政府就已然派兵在北邊形成了一道防線,時刻注意著湘軍的動向,一旦曾國藩有了造反的舉動,政府軍能夠很快就得到消息,在第一時間做出應對。而在之後慈禧召見曾國藩的時候,先是問候了曾國藩的家人,然後就直接問到了他軍隊的部下,具體到了某個人,這個時候曾國藩就開始明白了,慈禧在側面的告訴他,她能夠清楚湘軍的動靜。



第三,湘軍內部也並非表面上的團結

實際上,湘軍雖然稱作有三十萬人,可是曾國藩能夠動用的就只有三分之一,還有一些兵馬是由左宗棠和湖南巡撫統領的。而左宗棠與曾國藩也有些矛盾,所以如果曾國藩造反,左宗棠就算是不會去對其進行清繳,也會默不作聲選擇無視的。而湖南巡撫同樣也與曾國藩有矛盾,甚至很可能會對其進行清繳。並且,湘軍早時候分離出去的淮軍由李鴻章統領,而雖然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也不會去反對慈禧的,相反,慈禧對李鴻章甚是器重。

對於這些方面,以曾國藩的精明,是不會不明白這些的,所以別說他不想反,就算是想反也礙於阻力太大而選擇放棄。


妙齡老翁談歷史


屠夫、國賊、漢奸、敗類、皇家豢養騸儒閹狗家畜曾剃頭、李鴻章賊寇後代,長年為賊祖宗樹碑立傳、封神造聖、狂吠不休、行騙不停,毫不知恥,反以為榮!

一條禍國殃民獸類閹畜牲,憑什麼本事,有什麼資格去稱王稱帝?

是憑十足獸性嗎?還是憑賊寇匪性?

在世界文明,以摧枯拉杇,不可阻擋之勢,強勁進入中國之時,皇帝是那麼好當的?龍椅是最劣等獸類匪寇也能坐得的嗎?

賊子們長年為獸祖宗沒有最低人格做皇帝遺撼嗎?叫屈嗎?鳴不平嗎?

翻開下一頁歷史看看:

比曾剃頭李鴻章智慧高明十萬八仠倍的中國華盛頓袁世凱,為了中國強大,國富民強,全力以赴搞美式三權民主!結果咋樣?幾個日本倭狗,就能毀他毀中國!

他退無可退,為保民主,再搞英丶德丶日式君主立憲民主,咋樣?

日倭漢奸和遺種不但挾日傍俄消滅他,而且抹黑攻擊他百年,還不罷休!

再看看帶著日本祖宗蘇俄爹滅亡瓜分中國的蔣介石和牠國爹,賣光中國,全力以赴也要建立一個黨國世襲家天下,對祖宗主子跪接跪送,給列強當兒皇。

咋樣?做到沒有??

曾剃頭比孫蔣更能挾洋賣中國當兒皇嗎??



我是這麼覺得的,

第一呢為了中國領土完整,滿清皇帝是天下共主(滿蒙回藏漢,可以看看滿清皇帝是怎麼控制這些地區用的手段)如果曾國藩反清支持他只有漢人地區,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會支持。大義不在他手上,就算是曾國藩反清成功了,他得到只是明朝時期的領土,比如蒙古東三省西藏新疆這些地區都有一個個去征服。這些地區就將近中國領土一半了,反清的成本太高了。

第二個曾國藩勢力問題。想一想曾國藩為什麼會手握重兵,位極人臣,是因為湘軍。是漢人的血。太平天國的無數人頭。太平天國可是反清的啊!!!,剛剛說到支持他反清只有漢人,但是曾國藩是很多人漢人視為滿清走狗漢奸,怕他一反悔就成了曾剃頭。

湘軍內部不一致,林子大了隊伍不好帶了,曾國藩已經位極人臣沒有辦法再往上走了,曾國藩就把他們推上去,李鴻章成立淮軍(北洋前身)左宗棠去了新疆,兩個人是洋務運動領頭羊,兩個人也沒有想怎麼反清之類的只是想把中國強大起來。滿清對他們也是挺看重的,

第三國外形勢。太平天國除了內部作死以外,湘軍為代表的團練還有就是西方的洋槍隊,如果曾國藩反清的話能不能得到西方的支持,西方人的態度是怎麼樣的,當時滿清跟西方多少個條約是承認滿清是中國的唯一主權代表(為什麼袁世凱後來讓溥儀退位的退位詔書是要國家主權並且承認條約的合法性)曾國藩反清成功會不會承認這些條約還有就是主權問題。這些都需要考慮,如果西方國家不一致各自支持不同的勢力。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就不得而知。


週一吃瓜群眾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的忠孝仁義,忠,要忠君愛國,這是立國之本,孝,要孝敬父母,這是安家之本,仁,則是道德標準的最高境界,義則是公正的道理,千百年來中國人接受的都是這樣的教育,這是被深入到骨子裡的思想,想要突破這種思想,被世人罵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很多人是沒法接受的。

中國歷史上重兵在手的人不在少數,知名的像戰國的秦國殺神白起、秦國大將蒙恬、漢朝的兵聖韓信、南宋的岳飛等等都是手握重兵、並且具備稱帝實力的,他們之所以不擁兵自重,一是因為受教育思想的約束,不肯做不忠不義之人。

其次也是因為如果隨隨便便謀反稱帝,那麼在部下的眼裡就沒有了人格魅力,你可以反,那我也可以反,如此下去只能形成惡性循環,這樣得來的天下,即背上了不仁不義的罵名,有沒法長久。

就拿趙匡胤就是因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但是也正因為自己是這樣得來的皇位,他也害怕武將也會用這樣的方式謀反,所以,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確實避免了武將造反的可能,但是也同樣因為重文輕武,導致宋朝三百年來始終受遼、金和蒙古的欺負。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當,歡迎交流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